徐櫻元
對于幼兒的教育,既要注重幼兒心理素養的提升,也要注意其品行的培養。在幼兒園教育上,教師要注重教學形式創新,以孩子個性為核心,尊重孩子的差異化,注重因材施教,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愉悅;在家庭教育上,家長要多多關心孩子,陪伴孩子,給予孩子最大的幫助。無論是哪一方面,都需要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尋找自信點,這樣才能使之實現全面發展。
一、幼兒園幼兒自信心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家庭教育導致產生自卑
從現階段的幼兒園教育情況分析,很多教師都是一個人教育很多孩子,不可能全部照顧到每個人。而且,在家庭教育上,很多家長由于工作的原因,對孩子的教育存在嚴重缺陷,很多孩子都是由爺爺奶奶看管,成為留守兒童。由于長時間缺乏家庭教育和教師引導,造成很多孩子在內心產生自卑感和厭學感,做什么事都會瞻前顧后,甚至從眾,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心態。
(二)學校、家庭教育認知存在偏差
在幼兒階段的教育上,最為合理的教學方式就是實行家園共育,這既有利于孩子學習知識,也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習慣和素養。而就目前的教育情況分析,很多的幼兒教育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幼兒園教育,家長、教師都會對幼兒教育產生一種認識上的誤區,即教師認為孩子在家由家長監督管理,家長則認為在幼兒園自然而然地就是由教師進行管理、教育。這樣的思維導致教師對幼兒學習與成長的忽視,久而久之與孩子形成一種距離感,孩子在遇上問題后就不知道求助于誰,長此以往會產生挫敗感,導致以后做事畏首畏尾,不利于自信心的培養。
二、幼兒教育中培養幼兒自信心的策略分析
(一)注重心理輔導,培養孩子良好心態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往往也會接觸形形色色的文化與信息,由于其分辨能力較差,而且模仿意識較強,在心理上很容易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和認識。因此,在實際的管理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孩子的心理輔導。如:很多孩子在遇上問題時,由于自己解決不了,又受到自尊心的驅使,也不愿意向教師求助,自信心很容易受到打擊。因此,教師可以為孩子設定一些任務,幫助其完成,讓孩子在內心產生一種成功后的成就感,進而提升學習自信心。在家庭教育上,家長要抽出時間積極與孩子參加一些親子性、互動性的活動,如參觀科技館、紅色展覽館等具有文化氣息的環境,讓孩子發揮想象力思考、表現,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內心。
(二)教師注重指導
在幼兒園階段的教育工作上,要注意以下三點:
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實行精細化管理,即教師在管理孩子時,首先要全面了解孩子的行為、個性,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知道工作從何處實施、該怎么進行;其次,教師還需注重教育方式的轉變,由以往的看管式教育,向引導化、啟發式教學轉變,讓孩子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與關注,提升學習、生活的愉悅性。
教師管理與教育要注重多元化建設,尤其是在課堂上,要引導孩子興趣的培養,為孩子表現搭建平臺,使之自主參與。這樣孩子既可以在活動中形成良好的素養,還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實現自信心提升。
構建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品質,如:幼兒園組織開展親子智力游戲,培養孩子學習、思考、探究的能力;組織互動合作類游戲,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與共享精神,拉近親子距離等。不一樣的學習環境對于孩子的成長價值也不一樣,因此,教師工作的轉型要以孩子的學習、成長為根本出發點。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新時期幼兒自信心的培養,既是新時代教育創新的要求,也是實現幼兒身心發展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既要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成長和學習需求,又要從孩子自身的發展出發,為其制定科學的教育計劃,實現師幼、親子之間的交流互動。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實現孩子自信心的提升,讓其在內心對學習、對生活產生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啟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品質,推進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