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散曲,既如是之富,而其間享盛名傳麗制者,當以康海、王九思、陳鐸、馮惟敏、梁辰魚、施紹莘最為著”,“皆清麗整煉,與元人手筆不同”,這是吳梅在《中國戲曲概論》中的論述,后者更是對于梁辰魚《詠簾櫳》的單獨評價。相較于戲曲作品,梁辰魚的散曲名聲稍弱,但其華麗辭藻與和諧的音韻美都引起時人關注,既有世家公子和青樓歌姬追捧,也有文人雅士青睞,可謂是兼具雅俗,上下共賞。
與大篇幅的傳奇和昆曲創作不同,梁辰魚的散曲創作更能體現自身的情緒,是其心路歷程的寫照。古代文人墨客在失意時,或流連山水,如五柳先生山水田園放歌,或沉溺于酒社勾欄之中,如柳三變一般“今宵酒醒何處”,而梁辰魚兼具此二者,既有寄情山水,亦有聲色縱情。這些類型的散曲作品中,創作情感也并非獨立,它們相互聯系,并指向梁辰魚創作的核心情感,這是一種灑脫與郁結相互糾纏的懷才不遇。
一、閨怨散曲
梁辰魚善寫女子,他的文學作品有大量的女性形象,其中較為典型的有細膩溫婉的閨中思婦、純潔嬌憨的懷春少女、年華逝去的酒肆歌姬,她們共有的情感都是對愛情的期許和向往,苦思而不得的情緒以梁辰魚男子的身份卻也描繪得分外傳神。以《白練序·暮秋閨怨》為例,作品寫道:
西風里,見點點昏鴉渡遠洲,斜陽外,景色不堪回首。寒驟,謾倚樓,奈極目天涯無盡頭。消魂久,凄涼水國,敗荷衰柳。
【醉太平】羅袖。琵琶半掩,是當年夜泊,月冷江州。虛窗別館,難消受暮云時候。嬌羞,腰圍寬褪不宜秋,訪青鏡為誰憔瘦?海盟山咒,都隨一江,逝水東流。
……
【余文】荏苒年華還九九,登臨怕惹無限愁。盡開遍黃花不上鉤。
此作以鋪敘的方式,將“昏鴉”“斜陽”“敗荷衰柳”的凄涼晚景堆疊,華麗的辭藻濃墨重彩地鋪陳開來,營造出凄清的畫面感與感情基調,其后的“雁南歸”“寒生兔窟”“露凝鴛瓷”種種秋景與前文晚景相結合,透露出思婦的孤寂與哀怨之情。整支曲體現出濃郁的詞體風格:意象與意境的結合,反復錘煉,將思婦的情緒寫得透徹。但是,曲中深邃的閨情之后也暗藏梁辰魚的情感。中國古代文人常有懷才不遇的憂思,自屈原始借“香草美人”意象寫自身,美好的事物逐漸蘊含壓抑的情緒。深閨美人,凄涼愁怨,該作明寫傷情閨怨,實則譬喻自身,暗含梁辰魚失意的憂愁之感。自身的帶入更加深了抒情的深度,情感更為真實和強烈,他筆下女子的愁苦情態既歸功于多年磨煉的筆力,也離不開情感的共鳴。
此類閨情曲在梁辰魚的作品中占據多數,注重情感鑄造的梁辰魚借閨怨寫失意,一個個鮮活的思婦形象背后是一個思“遇”不得的梁辰魚。
二、紀游抒懷散曲
“幼有游癖,每一興思,則奮然高舉”是梁辰魚對自己的描述,他喜好游歷,幼時便已向往四處游冶,待到而立之年便長期在外,曾“南到永嘉,西至荊州,北達幽燕,東窺海市”,這給了他充沛的時間和強烈的情感進行文學創作。
相較于其他題材的散曲作品,梁辰魚吊古傷今類散曲在后世的評價更高,更受人贊賞。梁辰魚追隨前人足跡,閱覽諸多歷史風光,心中感慨萬千,留下了眾多篇章,如小令《玉抱肚·過湘江》《玉抱肚·懷江陵舊游》《玉抱肚·銅雀臺懷古》《銷金帳·夜宿穆陵關客舍》等,套數《小桃紅·過湘江吊屈大夫》《夜行船·擬金陵懷古》等。屈原在古代文人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他是所有懷才不遇、命途多舛之士的偶像,明代特殊的歷史情況造就了許多抱憾于仕途的文人,這樣的情緒促使他們向屈子追尋安慰,梁辰魚亦不例外。《白練序·暮秋閨怨》便是梁辰魚對屈原的一種模仿,借深閨女子,表面寫閨怨情愁,實則寫懷才不遇的失意之情,這種對于“香草美人”意象的運用間接表現出他對屈原的接受與崇拜。故而梁辰魚游歷湘江,自然回憶起屈原,一時間情難自已,心中的共鳴噴薄而出,揮筆寫就《小桃紅·過湘江吊屈大夫》:
【小桃紅】星沙舊國,羅水空江,極目多風浪也。為吊孤忠魂,迢遞下瀟湘。攜桂酒,奠椒漿,試問放何時,黜何方?魚腹是何年葬也?歲久沉淪徒相像,看煙水微茫,玉殿鎖荒涼。
【下山虎】江蘺漠漠,山樹蒼蒼。廟閟精靈肅,殘碑半疊砌傍。神何在?月冷蘭橈,香消藥房。應是魂兮歸故鄉,珮環時來往,云慘江昏徙倚望,遣范空追想。落月屋梁,贏得年年薦客觴。
【蠻牌令】江燕語集危檣,神鴉舞送征航。千載游魂招不返,只落得淚彷徨。況凄凄鵑啼廟口,更青青竹映船窗。挹清風山高水長,碌碌浮生,甚愧行藏!
【尾聲】孤臣自分波心喪,襄王何事夢中忙。至今遺笑云雨高唐。
該作開篇便情感強烈,以“試問放何時,黜何方?魚腹是何年葬也?”此處最為鮮明,三重發問的方式流露出強烈情感,這既是對屈原遭遇的同情與憤慨,也是由屈原的遭遇聯想至自身的感嘆。“廟閟精靈肅,殘碑半疊砌傍。神何在?”同樣是問句,此處以廟宇的殘破渲染出凄涼之氛圍,把情感突出得愈發明顯。而“挹清風山高水長,碌碌浮生,甚愧行藏!”則是對自身碌碌無為的愧怍,屈原之“山高水長”與“吾”之“碌碌浮生”形成對比,明寫愧怍,實則也暗含了懷才不遇的無奈,最后以對楚襄王的諷刺收尾,亦是以襄王代指統治者,表達了對時政的不滿與憤慨。梁辰魚生活的年代接近明朝末期,宦官干政弄權,致使官場風氣惡劣,這也導致他有意建立功業,但只能四處游歷不得入門,這是一種外力干預難以改變的局勢。
三、羈旅思鄉散曲
漫漫長路,迢迢歸途,梁辰魚喜游歷,在他長期遠離家鄉的游歷途中,難以排解的思鄉之情也化作文字流傳下來,雖然數量不多,影響也相對其他題材較小,他創作的思鄉之套數有《畫眉序·秋日登瀔水驛樓感舊作》《香羅帶·壬申秋何昭華訪余玉山下扁舟西歸賦別》等。這些思鄉之情卻又不是純粹的羈旅思鄉,其中還夾雜著別樣的情感。隨著年歲的增長,羈旅在外的他也愈發容易感到寂寥。比如,《銷金帳·夜宿穆陵關客舍》曰:“松窗半掩,月落空庭暗,笑孤身在關門店。怎奈夜永不寐,剔殘燈焰。西風透入,透入茅檐破苫。起弄雙劍,驚落疏星千點。誰憐變了,變了蒼蒼鬢髯。”獨宿荒村野店,夜不能寐,拔劍起舞。雖有“驚落疏星千點”的豪氣,卻掩蓋不了人已老去、仍然一事無成的嘆息,這其后也依然流露出幾分不得志的苦悶。
當然,梁辰魚的散曲作品體式和內容都不止于此,但從本文列舉出的幾類作品來看,閨情愁怨的《白練序·暮秋閨怨》、吊古傷今的《小桃紅·過湘江吊屈大夫》以及羈旅途中的《銷金帳·夜宿穆陵關客舍》,無論是題材還是風格,三者都不盡相同,但是,它們都存在一個共同的情感核心。年歲的增長就像是一把刻刀,多年難以入仕的苦悶逐漸堆積,在梁辰魚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從“不屑諸生試”到“勉游太學,竟亦弗就”,兩者之間的巨大落差使得兼具游俠豪氣與建功立業大志的梁辰魚難以釋懷,故而懷才不遇的執念困擾一生。
四、結語
獨特的經歷和痛苦給予了梁辰魚個性化的創作,這與太史公的“發憤著書”不謀而合,大抵古代文人可貴之處正是在于他們能將苦難轉化為動力,去展開不一樣的人生。拋開他郁結的情感,梁辰魚在明代曲壇上的獨特作用依然是不可忽略的,其功績放之古今,皆是不容忽視的。
(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作者簡介:李臻良(1995-),男,江西高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