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文學作品蘊藏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這是作家獲得表彰的重要因素,作品成為作家向世界呈現中國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提高我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闡述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從民俗文化與文學之間的關系入手,分析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民俗文化藝術,以陳忠實與莫言等人的作品為例,分析作品中的民俗文化體現,以期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作用,激發讀者閱讀興趣,豐富作品內涵。
一、文學與民俗文化的關聯
民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石,民俗文化與現代流行文化存在較大區別,民俗文化廣泛流傳在廣大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人民的思想情感與藝術情趣。民俗文學用小說、散文等形式參與中國歷史的書寫,闡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與批判;參與展示大眾文化心理素質,展現出社會、心理及歷史等方面的傳統文化身影。在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因素比比皆是,充分體現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批判與傳承。獨特的宗教儀式與風俗人情、民間藝術、四時節慶等民俗文化因素深化了通俗文學的思想情感,放大了文學作品的風格與內容等方面的吸引力,充分展現了創作的美學。在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可以充當故事線索,揭示作品主題,提供典型環境,塑造典型人物。民俗風情描寫能夠使得作品中的社會生活更加真實,塑造的形象更加立體生動,烘托的環境更加典型,主題更加深刻含蓄。而脫離文學的民俗發展將寸步難行,由此可見兩者間的依存關系。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民俗文化藝術
(一)民俗文化背景
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都是對當時文學思想、文化背景及文學動向的真實反映。通過分析作品中的民俗要素,人們能夠深入了解當時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追求、精神領域、創作美學等,因此民俗文化成為了解當時文學知識的重要渠道。
(二)審美意境
優秀的通俗民俗作品實現了民眾國民性的形象塑造與大眾文化心理素質的充分呈現,使得藝術審美通俗化。比如,魯迅的文學作品經歷了五四運動的洗禮,呈現出濃厚的抨擊封建社會禮儀習俗的情感色彩,但作品對維持社會正常與健康秩序的禮俗文化抱有認同,這也是魯迅在民俗禮儀傳承下逐漸形成自我意識的直接體現。魯迅經歷了民俗美學的熏陶,因此民間禮儀成為魯迅與外界人物及環境溝通的重要橋梁。再如,莫言的作品充分呈現了當代中國的發展歷程,尤其是各階段生活特征與文化氣息的展示進一步放大了文學作品的特色性與民族性。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體現
(一)賈平凹作品分析
民情風俗是賈平凹寫作的重要方向,其用民俗文化在文學世界中塑造民族形態,實現文化創作方式的創新。在現實主義作品中,民俗文化可用于體現我國文化的氣派與作者自身對藝術的追求。賈平凹利用民俗文化寫作素材,將歷史散落的文化與民俗民情鮮活地呈現在文學作品中,細致入微地講述民俗文化,展現了文化氣勢和作品內涵。比如,散文《關中論》敘寫了“黃土版筑,墻高檐寬”的關中村居特征與“喝西風、吃泡饃、唱秦腔”的關中人生活習慣;《黑龍口》通過“拖鞋上炕”等平淡無奇的描寫,展現了北方人的習慣動作。
(二)魯迅作品分析
魯迅在創作中善于利用各種民俗材料,比如,兒童時期經常聽奶奶講民俗故事和民間禁忌等,拓展了魯迅的聯想空間,激發其文學創作的靈感。尤其是兒童時期與農村小伙伴去看社戲,參加迎神賽會等活動,讓魯迅對民風民俗有著更深刻的了解。后來,魯迅決定從事文學創作,結合這些經歷,自然傳承民俗,以改造國民性為終極目標。魯迅從小對傳統民俗有深入的了解,才有了后來其小說作品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而民俗的批判也是一種甄別式的傳承。為達到提升國民整體素質的目的,魯迅首先想到了喚醒民族靈魂,從國民病根入手對癥下藥,因此民族靈魂成為魯迅小說創作的重要題材。通過對故鄉民俗的細節描寫,多角度揭示社會病態,描繪民俗對人們精神的迫害,如《藥》中用人血饅頭治療肺病的諷刺描寫、《阿Q正傳》中奠定人物悲劇色彩的描寫等,旨在引起大眾的重視,及時修正與補救,從而實現批判性的傳承。魯迅文學創作基本以民俗文化為背景,揭示中國封建社會的病態,人們通過民俗文化又能看到民族發展的希望。魯迅與民俗文化的交流深刻又和諧。魯迅的文學作品影響著很多人,也促使寶貴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傳承。
(三)陳忠實作品分析
陳忠實的《白鹿原》屬于帶有濃厚北方色彩的現實主義作品,無論是主人公長女誕生過程的生動描述,還是對角色反抗女權精神的描寫等,都有著濃厚的禮儀文化縮影,也是作者內心傳承中華優良品德等想法的真實體現。作者通過對禮的詮釋,讓人們對生命有著全新的認識,因此其作品也被讀者評價為最有中國味道的文學作品。比如,小說《藍袍先生》通過藍袍先生固有的舊文化與新生文化間的沖突安排,充分體現出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和對新生文化的無法阻擋,正是這種儒家文化教條與新文化間的沖突,進一步呈現出作者的創作特色。再如,小說《康家小院》的創作背景以農村為主,故事描寫以農村真實存在的事情為主。作者運用比較的方法,敘寫了女主人公吳玉賢接受傳統文化思想,卻做出了為了愛情毀掉家庭的事情,將以前的事與現在的事進行比較,放大了作品中的民俗文化材料應用價值,進而讓小說起到了一種讓人極其容易產生共鳴的文學效果。
(四)莫言作品分析
莫言將故鄉的民風民情融入自己的小說中,用故鄉的民俗文化反映我國社會生活與時代變遷中的故鄉農民的生存狀況,賦予了作品濃厚的民間鄉土氣息,同時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與社會價值。莫言對民俗風情的大量描寫,在字里行間能夠讓讀者感受到當地特色文化,繼而產生一種民俗文化的審美愉悅。莫言的小說《紅高粱》被翻拍成電視劇后,很多讀者親切地稱之為最喜愛的文學作品。《紅高粱》流露出作者濃厚的鄉土情結,比如,對女主人公出嫁前梳理頭發與修眉、插簪子等妝容的一段描寫,能夠幫助讀者了解女子出嫁前開臉的民俗文化。釀酒與高粱地等情景的描寫將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除此之外,通過對民眾團結共同抗敵的歷史情節描寫,將人的心態與思想充分展現,呈現出作品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對朱縣長抗日思想轉變的細節描寫,對當代年輕人產生了勵志引導作用,余占鰲從土匪到抗日積極分子的角色轉變,更為青少年成長樹立了積極榜樣,放大了作品的民族氣節,對民俗文化發展有著積極促進作用。而歷史與地域風情及民俗文化的結合,可以讓讀者形成更加直觀的視覺畫面,幫助讀者更深地理解文學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四、結語
通過對具有民間性與民族性風俗生活的關注,將濃厚情感色彩的民俗融入文學創作中,直接體現出作家的卓越藝術眼光與文學修養。而在創作中滲透強烈地域色彩與民族特征的風俗描寫,會賦予文學作品永恒的生命力。但民俗文化創作材料的應用不能盲目主觀,應當明確民俗文化與文學創作的關系,了解民俗文化在文學創作中的作用,以積極拓展新文學的民族化發展道路。
(山西大同大學)
作者簡介:吳姝娜(1981-),女,山西大同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