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春英
新時代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為了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語文教學的目的。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筆者認為,從讀悟寫,提高學生語文讀寫能力,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一、走出誤區,提高中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應采用“讀”這種傳統手段為好。但“讀”中應從“吟誦”作為主要手段,即讀時務必使心、眼、口、耳、表情、手勢等并用為妙。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削弱、歪曲了“誦讀”,而往往是以教師的包辦、架空分析取而代之。要知道有些詩詞曲、文言文和文質優美的現代文是需要反復閱讀,仔細領悟,認真揣摸才能加理解,領會其實質的。另外,閱讀教學中存在著不是著眼于文章整體,而是舍本逐末,斷章取義,零毅碎打的現象。這種離開整體、斷章取義的手法實在要不得。要克服這一現象,必須從“語感訓練”和“整體把握”上下功夫。
(一)加強語感訓練。語感是人對語言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在閱讀教學中,要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根據上下文意或者情境意義,迅速而準確地判斷詞句含義,就必須依靠語感。筆者在教學初中第五冊《孔乙己》這篇小說時,就讓學生對《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錢”和“摸出四文大錢”等詞句反復誦讀,并配以動作,使學生深刻理解“排”與“摸”這兩個詞在用詞的傳神。又如,在教學《周總理,你在哪里》時,筆者也讓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去體會、去感知,走進古今生活,走近偉人,以至激情奔涌,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要訓練學生的語感,不僅要學習課本上的語言知識和文學知識,還應該要聯系社會,聯系實際生活。要做到這樣,就要靠教師指導學生接觸現實,了解社會,增長知識,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從而發展思維,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加強整體把握。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沿著作者寫文章的思路去一步一步認識和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的,從而全面地、整體地、高屋建瓴地理解課文內容,真正讀懂課文。從閱讀過程看,整體閱讀必須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綜合——分析——綜合”的原則,即讀一篇文章,先通讀全篇,得其大要,再分解細讀,然后揣摩推敲出此篇特別重要的、突出的、用法提法新穎的句子;最后再通篇領略一番。如筆者在教學初中第五冊教材《孔乙己》時,就是先讓學生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的步驟進行操作。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每一個生活片斷都對孔乙己作了生動形象的刻畫,而且通過通讀全篇也把握了孔乙己的整體形象,再聯系中心,深刻領悟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
(三)加強指導,勤于檢查,大膽鼓勵。利用晨讀、晚讀的時間,語文教師要認真負責,積極指導,利用多種形式提高閱讀興趣。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把閱讀視野放到課外,選讀一些古今名著、名篇。閱讀能力就是自學能力。加強課外閱讀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激發創新意識,強化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多指導學生閱讀,除要求認真讀好課文之外,還要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以拓寬閱讀面,增長知識。
通過這樣,教師教給了學生閱讀的方法,指引了學生閱讀的路子,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就會得到大大提高,閱讀時就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二、加強寫作訓練,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一)加強讀說訓練,打實寫作基礎
筆者在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講到“百草園的自然景色”時,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內的景色,把握其特征,然后啟發學生在想象的基礎上,運用課文中生初的語言描述校園風景。這樣既可使學生更深刻體會到課文中描寫的自然景物的多姿,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又能發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良好習慣。另外,前人留下的名句、警句、俗語、成語,是前人感悟生活的結果,我們不妨拿到課堂上來,讓學生討論一番,講講自己的看法,舉舉生活的實例。如,在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講到范仲淹是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筆者就讓學生聯系自己班中實際,講講“先集體之憂而憂,后集體之樂而樂”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教學和教育效果。
(二)指導學生用心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作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參與實際生活,關心生活的大小事,在實際生活中有意識地觀察、實踐、感受,增長自己的見聞,使他們加深對有關內容的理解,然后再提具體的寫作技巧。這樣,把實踐活動與課內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可以使學生感到有話可說,寫起來輕松自如,寫出來的文章自然不落俗套。因此,盡量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到社會上走一走,聽一聽,看一看,甚至參與生產生活,這不僅對語文教學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對學生認識世界、學會做人、學會生活也大有裨益。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筆者讓學生到校園中用心觀察春草、春花的生長情況,把自己觀察的感受寫下來,結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生活中的大事當然要關心,但對小事,我們更要關心,而且,恰恰是一些小事之中,蘊含著不同尋常的哲理,不同尋常的真、善、美。如在初三的一次話題作文中,筆者要求學生以“溫暖”作話題寫文章,有個學生擬題為《從0℃到100℃》,寫了自己在平常生活、學習中得到他人的幫助,哪怕是小小的舉手之勞,也是足以令自己內心倍感溫暖,并從中感悟到“助人及快樂之本”的道理,“無數的幫助,使我從寒冷的冰點上升到沸騰的沸點,在生活中,我也要將這沸點進行‘熱傳遞?!睂懙枚嗪冒?。
(三)鼓勵學生寫出真情實感
學生習作中,往往無病呻吟或缺乏真情實感的文章是常見的,語文教師應該要有目的地引導。前文所述的“要用心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是讓學生真實感悟的先決條件,語文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一方面要重視課文的學習。因為課文是一部“百科全書”,是家庭、學校、社會生活的縮影,是概括生活的典范之作。寫作訓練中,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筆者引導學生找出課文對父親四次背影的描寫,以及父親爬月臺為“我”買橘子的一系列動作的細致描繪,并體會其作用,學習課文后,有的學生在寫作中,寫到自己一次晚上發病,兩鬢蒼蒼的父親冒著滂沱大雨,在泥濘中深一腳、淺一腳地背著自己上醫院的情景,感受到父愛的偉大,充滿了真情實感。
(四)積極思考人生,大膽鼓勵學生寫作上的創新
“多想出智慧”,我們要引導學生不但要用心觀察,而且能勤動腦子,積極思考,善于思考,這樣才能加強對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才能有所創新。如有一次習作中,筆者讓學生以唐太宗的“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泰”這幾句話為話題,要求學生用“鏡子”作題目寫文章。有學生以先進人物、先進事跡作為鏡子,激勵自己不斷進取;也有學生以反面人物、題材作為鏡子,警示人們不要重蹈復轍,否則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語文教學應當充滿動感、充滿活力,我們必須發揮好語文課堂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用,把課內外結合起來,把讀寫結合起來,從讀中悟出寫,給學生開辟創新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