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學通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于2020年7月23日發表演講,宣示特朗普政府將以意識形態為基礎組建反華聯盟的政策。次日,我國政府表達了不與美搞意識形態之爭的立場:“最近美方一些反華勢力還蓄意制造意識形態對立……中國仍希望與美國實現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中國不會隨美方起舞,但也絕不容美方胡來。”在此,值得討論防范中美意識形態之爭加劇的戰略意義,以及如何防范的具體措施。
防范意識形態之爭加劇的戰略意義
中國的崛起客觀上與美國維護其霸權地位的戰略目標形成結構性矛盾,使中美發生戰略競爭不可避免。然而,競爭什么和不競爭什么則成為一個戰略選擇問題。科技、經濟、軍事、外交、教育等領域的競爭事關民族復興的成敗,因此在這些領域進行競爭是必要的。相反,搞意識形態之爭則不利于我國實現民族復興,因此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不搞意識形態之爭就成了我國政府的重大戰略原則。其戰略意義是多重的。
第一,維護長期有利于民族復興的國際環境。黨中央于1981年發表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教訓,其中最重要的外交經驗教訓就是不能與他國進行意識形態之爭。《決議》提出:“適合本國特點的革命道路和建設道路,只能由本國人民自己來尋找、創造和決定,任何人都無權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只有這樣,才能有真正的國際主義,否則就只能是霸權主義。在今后的國際交往中,我們將永遠堅持這樣的原則立場。”遵循不搞道路之爭的原則,給我國爭取到了30多年的和平建設的戰略機遇期。這一原則在2017年被具體化,即“我們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不會要求別國‘復制中國的做法”。
第二,減少國際合作的政治障礙。不搞意識形態之爭的原則之所以能為我國崛起爭取到長期的戰略機遇期,其原理是避免意識形態之爭給國際合作造成的政治障礙。例如,1989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因意識形態原因對華進行了集體制裁。為此,鄧小平同志會見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對他講:“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著眼于自身長遠的戰略利益,同時也要尊重對方的利益,而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去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由于我國堅持了不搞意識形態之爭的立場,這使我國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在1993年得到了恢復。
第三,增強國際戰略信譽,保持戰略關系的穩定性。不搞意識形態之爭還意味著,我國與任何國家進行合作的基本立場不因對方政治體制或意識形態變化而改變。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可增強我國的國際戰略信譽,從而保持合作的持續進行。例如,20世紀80年代后期,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提出了自由主義的“新思維”并進行休克療法式的改革。這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革方向不同。對此,鄧小平同志提出:“不管蘇聯怎么變化,我們都要同它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從容地發展關系,包括政治關系,不搞意識形態的爭論。”1991年俄羅斯繼承了解體的蘇聯,其首任總統葉利欽改變了蘇聯的政治制度。對此,我國繼續堅持不搞意識形態之爭的原則,促成葉利欽在任期間四次訪華。這不但保持了兩國的戰略合作關系,還促成1996年共同組建了“上海五國”會晤機制,2001年發展成為上海合作組織。
第四,防范陷入新冷戰和代理人戰爭。美蘇進行的冷戰,主要表現為雙方進行代理人戰爭,在第三國扶持與自己意識形態相同的政權。我國政府清楚了解意識形態之爭導致新冷戰的危險,指出:“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前幾天發表演講,試圖重新挑動意識形態對立,把世界引向一場新的冷戰。”冷家,也可采取同樣的做法。以一方不爭的方法達到另一方想爭也爭不起來的結果。
第三,對外宣傳工作不做我國與他國政治制度的優劣比較。我國一向主張:“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尊嚴。要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在我國經濟恢復和防疫工作好于他國的情況下,不橫向比較不同政治制度的效果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這既體現了我國尊重他國人民選擇政治體制的自主權,同時還可避免因橫向比較引發他國民眾對我國的反感情緒。為增強我國與他國的友好關系,職能部門要有尊重他國不同政治制度的自覺性,抑制貶低他國政治制度的傲慢心理。
第四,提倡不同政治制度和平共處,不搞意識形態輿論戰。我國2011年發表的《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提出,我國將“大力提倡不同文明間對話和交流,消除意識形態偏見和隔閡,使人類社會一天比一天和諧和睦,讓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人類的思想觀念是多種多樣的,消除國家間的意識形態分歧是不可能的。故此,為避免意識形態分歧影響我國對外關系,職能部門應嚴格執行不搞意識形態之爭的原則,將制度自信建立在我國的制度最適合我國的原理之上。2011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也就是說,我們堅信中國的制度能給中國帶來進步,但我們并不假定外國的制度都不如中國的優越。為增強我國與他國的友好關系,我們要有尊重他國不同政治制度的自覺性,抑制貶低他國政治制度的傲慢心態。我國文化自信的傳統是“來而不拒,不往教之”,也就是我們不主動去輸出意識形態或政治制度,但對有意效仿者,我們也不掩藏。
政府部門要堅決執行中央關于不搞意識形態之爭和不輸出政治制度的政策,既可體現我國對意識形態分歧的立場與美國的霸權主義不同,同時還能有效地避免新冷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