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先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中小學生是中小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工作的核心。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除了充分激發廣大校長、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同時也要在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的各個方面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育部等八部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提出“尊重和保障學生在學習中自主進行選擇、參與、表達、思考和實踐”,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積極性、創造性,激發辦學活力的應有之義。
中小學辦學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教育以育人為本就是以培養學生為本,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出發點和歸宿。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最終要通過學生在德行、認知、健體、審美和勞動技術及創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來實現。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也要落實到教育教學、班級管理以及學校管理的各個環節中。
教育教學活動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主客體關系問題一直是教育理論工作者普遍關注、討論的問題,但直到今日也尚未形成共識,在教學實踐中二者主要表現為諸如灌輸式教育與啟發式教育的對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只有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教育教學活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激發辦學活力才有立足的根基。
班級管理活動中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它既是學生學校生活的基本場景,也是教師進行學校管理的重要場所。學生對于班級管理的參與狀態與參與程度,不但直接影響學生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發展,也對學校管理水平產生重要的影響。班級首先是一種“教育性”組織。作為一種教育性管理組織,班級要保障學生參與管理的權利和自由。
學校管理活動中需要發揮學生的參與力量。目前,高校管理中學生的參與已經較為普遍,但是中小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中小學生參與學校管理既是教育民主化的要求,也是現代民主社會的發展趨勢,是培養現代公民,提高公民民主素養的重要途徑。從學生發展看,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可以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促使學生產生管理意識,增強責任心,對學生以后的成長和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從學校發展看,學生作為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參與學校管理是完善學校管理體制,提升學校效能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小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前學校管理中學生管理的現狀與問題
在教育理念上,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生本教育”“主體性教育”等已成為很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管理理念。然而,在實踐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卻離理想還有很遠的距離。
學校管理中學生主體性缺失的表現。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管理體制偏僵化,學校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管理理念相對滯后。經驗式的行政管理思維居于中心地位,對學生的管理方式較為單一。學校為了保障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制定各種規章制度,量化打分、檢查評比等手段,約束學生,迫使學生不得不服從學校紀律。同時,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超級中學、“高考工廠”等學校管理模式雖然備受爭議,卻因其在升學方面成績突出而受到吹捧,甚至成為其他學校效仿、學習的對象。這種把學生當成考試機器、政績工具的管理方式,不但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破壞了教育生態,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在教學實踐中,填鴨式教育、過重的學業負擔、唯“智”是舉的做法,嚴重摧殘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與學生為追求結果而不顧學習過程,既不利于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也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改進和提高也影響甚微。許多學生產生了焦慮和沉重的心理負擔,情感和個性的發展被壓抑了。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喪失了對學生生命的人文關懷。
新時代學生管理面對的新形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使得社會思想觀念多樣化,中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也隨之多元化,選擇性、差異性日益增強。互聯網的普及,給傳統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挑戰。信息化的迅速發展,使互聯網對中學生的學習、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原有的單一的、管理主義的學生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現實的需要。
目前的中小學在校生中,獨生子女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他們的普遍特點是:個人主義意識較強,集體主義觀念相對較弱,上進心、自尊心強,自理、自控能力相對較差。一方面,他們具有極強的自我意識,渴望獨立成人,希望獨立地決定、處理自己的事務;另一方面,他們抗挫折能力較差,一旦在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挫折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強烈的自主意識與不足的自主能力之間的反差帶來了一些問題,這對學校和教師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學校管理中學生主體性缺失的后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教育既有培養創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壓抑創造精神的力量。”傳統的教育觀將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教學過程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這違背了學生的發展規律,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利于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
由于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逐漸提高,教育中的“劇場效應”造成社會競爭提前,學生的學習壓力明顯增大。如果仍然用傳統的方式方法管理當代的中小學生,勢必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行為失范,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進而給學校管理帶來難題。學生管理講究科學性有效性,制定合理的規章制度是可以的,但不能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
另外,在中小學管理中,如果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作為人的權利、尊嚴,還可能違反依法治教的要求,侵犯學生的權利。比如侵犯學生人身權利、學生人格尊嚴、學生平等受教育權以及財產權等行為,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發揮學生主體性,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
學生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有效的學生管理有助于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和學生的學習、生活秩序,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序展開。學生管理應當做到與時俱進,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創造性,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為此,需要在教育教學、學校管理制度和班級管理三個方面加強建設。
確立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在教育基本理念上要堅持素質教育的基本方向。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改變“被教育”“被學習”的現狀,就要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權。在教學方法上,把灌輸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參與式教學,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在課程設置上,開設豐富多彩的課程,加強選修課;在評價制度上,實行多元評價、綜合評價。
加強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制度建設。目前在中小學管理中存在一個認識誤區:中小學生是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受教育者,因此沒有參與管理的權力。事實上,中小學生作為未成年人,有維護自身利益的權力。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2條規定:“應確保有主見能力兒童有權對影響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項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公約》規定了兒童的四大基本權利:生存權、保護權、參與權和發展權。兒童參與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各種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是他們的基本權利。在學校管理中,學生可以協助學校進行紀律、安全、環境衛生等方面的管理,學校和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尋找發現、確定自己的管理崗位,主動、積極地履行自己的管理職責。 學校要建立健全學生管理體制,在學生的管理方面要科學有度,加強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制度引導。有學者建議,為調動和保障中小學生參與學校管理,應賦予學生代表更深層次的參與權,建立并創新學生聽證、學生參議等制度,在制定或修訂學校發展規劃、學生資助政策等事關學生利益的重大事項中參考學生代表會議的決定和審議。
通過班級民主化管理提升學生民主參與能力。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從微觀層面上來說就是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參與班級的紀律管理、安全管理、環境衛生管理、課外活動管理等。現在的學生自主意識強,但同時自主管理的能力不足。因此在班級管理中應通過民主化管理改善管理效果,同時提升學生民主參與的能力。班級民主化管理,就是在班級管理中采用民主模式,融入民主精神,調動學生參與班級事務管理積極性,使每位學生都能夠通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并對班級管理提出建議。學生一方面是管理者,一方面又是被管理者,在這種身份的轉換中,學生真切體驗到管理工作的價值、意義,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培養他們參與管理的能力。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調研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在于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方面的自由”。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最終的目的還是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學生,培養具有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的現代公民。充分發揮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管理、班級管理,才能形成師生才智充分涌流、學校活力競相迸發的良好局面,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河南省基礎教育治理中社會參與機制與路徑研究”(項目號:2020BCJY03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