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淼淼
三汲中學之所處,是古中山國國都遺址之所在。“中山國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小國,在諸侯爭霸、群雄迭起的局面下,不僅能長期馳騁于大國之間,且有風骨,有傲骨。”校長單軍方認為,三汲中學與之有很多相似之處。“作為一所占地不到9畝的鄉(xiāng)鎮(zhèn)中學,每年依然有固定的學生生源,雖然沒有操場和食堂,但是我們也有傲骨,那就是不服輸。”
中山古都之遺風,滋養(yǎng)三汲之校風。單軍方初到三汲中學,是1999年,學校由于多種原因正處于低谷期,與同層次學校差距較大。當時家人朋友曾勸他到教學環(huán)境更好的學校發(fā)展,但單軍方抱著辦好家鄉(xiāng)教育的決心,于此工作至今。如今的三汲中學,有極好的口碑,本鄉(xiāng)生源幾乎沒有流失,在校學生幾乎無輟學。回望來路,單軍方不無感慨地說:“鄉(xiāng)村學校一樣可以做大做強,城市學校能做到的我們一樣能做到。”
從“懶”老師到“懶”校長
初識其人,可能會覺得單軍方是個“懶人”:當老師不監(jiān)考,當校長“大撒把”。細觀其事,自會發(fā)現(xiàn),這些正是他作為“教育者”的高明之處。
早年做教師時,單軍方就首創(chuàng)了無人監(jiān)考模式。在初一教學中,他經(jīng)常利用上課間隙對孩子們進行“思想滲透”:“偷看是沒有用的,考試的時候你又看不到別人的試卷。”“我們平時的考試不是考試,而是自我檢測。平時成績差沒事兒,下去以后把不會的題做會就是了。”經(jīng)過一年見縫插針的教育,時至初二,單軍方覺得“時機成熟了”。一次小測,他告訴孩子們:“這次我是不看著你們答題的。我信任你們,你們也得信任我,咱們共同進步。”剛開始,孩子們都很好奇,偷偷地探探腦袋,張望一下老師是否真的不在。成績出來后,通過試卷中的“蛛絲馬跡”可發(fā)現(xiàn),還是有一些孩子偷看附近同學的試卷,這可瞞不過單軍方的眼睛。“毫不意外”的是,這些孩子被他請到辦公室促膝長談。“出乎意料”的是,談什么呢?不談試卷談班風,不談成績談人品。沒有充滿訓斥的負情緒,只有載滿鼓勵的正能量。這些孩子自己反倒不好意思了,主動坦白。于是乎,幾次考試下來,單軍方所教學科的無人監(jiān)考成功了。聞之問之,談之探之,其他老師也都紛紛效仿。經(jīng)過一屆屆沿用,“無人監(jiān)考”如今已成為三汲中學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做了校長后,單軍方更是“一懶到底”。他把學校各項工作分解安排到相應科室,由各主管具體負責。有了方案,可以大膽執(zhí)行;拿不準的,單軍方給出相應建議。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放手去干,責任我負,天塌不下來。”自帶一種豁達胸懷和大將風度。有這樣的“后臺”撐腰,各位副職主管自然是信心百倍,大步朝前,各項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看似“無為而治”,實則“治而有為”。單軍方的“懶”,不是真懶,而是在教育規(guī)律的基礎上,在教育智慧的滋潤中,通過教育教學方式的減法,實現(xiàn)教育教學效果的加法。
先走“近”之再走“進”之
雖為一校之長,單軍方始終“站定講臺不下崗”,堅守在教學工作一線。無了解,不教育。和教師一起面對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面對學生的教師和面對教師的學生。
三汲中學的辦公室遵循就近管理的原則進行安排,兩個教室邊放一個辦公室。所有任課教師集中辦公,方便隨時探討教育教學,更方便隨時觀察學生的言行舉止,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單軍方常對教師們說:“趁片刻閑暇,站到辦公室外邊兒看看學生,這樣能發(fā)現(xiàn)好多問題,方便教育管理學生。”
單軍方注重班干部培養(yǎng),班里大小事務都由班干部參與處理,小的事情班干部直接主持安排,遇到無法定奪的事情再詢問班主任意見。后街村的學生小東,作為班長,儼然就是班里的“當家人”。單軍方往往直接安排小東與學校各處室主任、干事接洽事物,小東也把班級的紀律、衛(wèi)生、學習等各方面處理得井井有條。教師們常常打趣他:“你讓小東支應我們,你干什么呀?”單軍方也和大家打哈哈:“我給后街村培養(yǎng)支書哩!”
大大咧咧的學生小飛,單軍方偏偏安排他負責收取學生生活費。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手里拿著幾千塊錢通常都會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心謹慎,而小飛卻是從容鎮(zhèn)定,該吃飯吃飯,該打球打球。剛開始,單軍方其實也捏著一把汗。通過一段時間考察,小飛沒有出過一絲差錯,他才放下心來,確認自己選對了人也給對了事。
單軍方對班干部的“用人之道”,不管是“正向用人,以揚其長”還是“反向用人,以補其短”,都是建立在對學生深入了解的基礎上。于是,我們或許明白了單軍方為什么喜歡養(yǎng)花。對于知名不知名的花花草草,他就像教導自己的學生一樣精心蒔弄,“讓它們展現(xiàn)出鮮活的生命力,釋放出最充分的美”。
于“靜”工夫得“動”功夫
單軍方生活簡單,不尚奢華,衣著樸實。用教師們的話說,他的“標配”就是“國慶后到五一就是一件羽絨服、一條青褲子,五一到國慶基本上就是短褲加背心了”。校園里,大家經(jīng)常會見到單軍方或靜坐、或靜立。看起來“云淡風輕”,其實他腦子里正在“風云馳騁”:思考學生,思考老師,思考學校;思考教學,思考管理,思考未來。
他很健談,也很幽默,低沉渾厚的語調(diào)娓娓動聽,還時常從嘴里蹦出“金句”。剛畢業(yè)來校的特崗教師還帶著大學生的很多脾氣秉性,單軍方則悠悠地點撥他們:“新教師想要快速成長,需要盡快完成角色轉(zhuǎn)變。務必記住,角色決定形象。如果總拿著大學生的做派來上課,過不了幾天,學生就要給你‘上課了。”
一次例會上,單軍方親自給特崗教師們印發(fā)了余秋雨先生的《歷史的暗角》一文,正好解決了當時一部分人的疑惑。教學中的不順利、和家長溝通的不愉快,在這一刻仿佛迎刃而解。文章的印發(fā)雖是小事,但單軍方所選的日子卻恰逢其時:正值特崗教師們的職業(yè)疲倦期,小文章發(fā)揮了大作用,讓他們加速度過這段適應期。
從領導團隊到教師團隊,從年級組團隊到班級團隊,單軍方善于“組團”。在他的辦公室,他時常瞇著眼觀察自己的團隊成員,根據(jù)他們的性格,因人而異,因勢利導。曾經(jīng)的一位隊員文綜老師帶著哭音找他:“你不管管你家誰誰嗎,考試兩天了,還閱不完卷。”他笑了笑,趕緊安慰這位快要哭鼻子的女老師,事后又不顯山不露水地提點另一位,促成他們愉快緊密的合作。
單軍方總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且在不經(jīng)意間幫大家解決問題。看似“不經(jīng)意”,背后卻是教育管理的“深功底”。他言談舉止里透露的那種“靈動”,或許正來自他的那份“寧靜”:寧靜而善察,善察而厚積,厚積而薄發(fā),薄發(fā)而靈動。
單軍方的教育理念,也正是三汲中學的治校方略,可概括為“四個一切”:“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不同學生、不同年級,制定不同培養(yǎng)目標;“一切為了學生”,始終牢記學校發(fā)展的這一原點;“一切皆有可能,都能更好”,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不歧視任何一個孩子,千方百計呵護每一個孩子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成就最好的自己”;“一切圍繞人”,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讓師生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
就是這樣一名普通又不普通的老師、校長,在古中山國的沃土上,不忘從教初心,堅守教者仁心,成就了平凡又不平凡的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