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煒杰
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說:“別妄想世界永恒不變。”人工智能時代,“互聯網+教育”一直在推進,因為教育領域的復雜性而遲遲難以有普及性的跨越。疫情之下的“停課不停學”中有2億多學生集體上線學習,線上教學第一次在中國大地遍地開花。這給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帶來極大的挑戰,特別是,倒逼教師們重構教學方式,推動學校轉變育人方式。這次新冠疫情是學校教育化危為機、因勢而變的契機,給學校教育帶來一些變化。
教育理念更加突出“以人為本,兼濟天下”
生活即教育,社會是課堂。這場疫情就是教材,逆行者就是榜樣。新冠疫情的發生和阻擊,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校教育理念更加突出“以人為本,兼濟天下”。
青少年時期的重大經歷與危機體驗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與發展。2020年初遭遇的這場特殊危機,一定會讓孩子們變得更加自主、自律,更加堅韌、堅定,會更加激發孩子們的進取心和擔當精神。以往,危機災難、責任擔當、敬畏自然、熱愛生命、奉獻祖國,對在校的孩子們來說,往往是抽象的、遙遠的。新冠疫情,將這一切變得非常具體、真實。學校本就是立己達人的社會場域,我們可以通過各種課程和途徑,幫助孩子們樹立“兼濟天下”的情懷與志向,為自己的理想目標不懈努力,在不斷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幫助和成就他人他物,追求人與人、人與物的和諧共生,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將內在的人格修養與外在的道德實踐統一起來。
教育目標充分考量學生自主學習力
經歷過這次長時段、全天候的“線上學習”,未來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力,讓學生會學習、愛學習。
培養好習慣,尤其是自主自律能力。學生居家學習的最大特點是學習時間安排的自主性加大。線上教學的本質要求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少了教師面對面的指導和監督,學生的自律性、自學能力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往常的線下課堂教學中,大部分學生處于指令性的被動學習狀態,習慣于教師、家長有形無形的監督和催促,自主學習的機會不多。在線學習,上課地點變了,教師授課方式變了,作業考試和師生互動樣態變了。最為關鍵的是孩子們對網絡游戲、網絡社交是否有著較強的“免疫力”。教師和家長們最擔心的是,病毒奈何不了孩子們,孩子們卻有可能在線上學習中被自己打敗。要想達到學習效果,一定是孩子們能夠用堅韌和毅力構建起強大的自律精神,堅守住平時認真聽講、主動提問、按質按量完成作業和限時考試的好習慣,堅守住學習要求不變、學習態度不變。
居家線上學習對學生的學業成績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有人調侃說高考、中考如期舉行,就是選拔自主自律的人,淘汰不能自主自律的人。的確如此,這次線上教學,會篩選出一批具有自主自律能力的優秀學生。未來學校教育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自律能力至關重要。
培養終身學習的目標意識。在全球面對嚴峻挑戰和艱巨考驗之際,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疫情阻擊戰的諸多事例向孩子們證明:不斷強大自己,才會有強大的實力去擔當、去守護。
所以,要讓孩子們深刻體悟到,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不是為了某件事、某個階段才努力的。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途徑,知識是無止境的,每天學一點,成長的記錄袋就充實一些,自己就強大一些。如果把學習看成是讓自己變得更好、讓社會和國家變得更好的事情,孩子們就不會害怕學習,不會討厭學習,也不會成為分數的奴隸,當然也不會出現許多不應該出現的教育事故了。
教學方式實現線上線下有效互補
線上教學考驗著教師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能力,全員在線教學倒逼教師們邊實戰邊學習,邊實踐邊提高,邊反思邊改進。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這次“停課不停學”中普遍得到提高,應在線上線下有效互補中進一步鞏固升華。
教師在線上教學中漫步云端,既有孤獨的尷尬,也有詩意的美麗。豐富的教育資源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每一個學生可以自由馳騁討論區,平日課堂不敢發言的學生也踴躍參與了。討論參與度大大提高,著實讓教師興奮。而且課后的智能作業設計能夠有效彌補網課的不足。教師收發作業方便,批改評價及時。同步的數據統計更能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有利于教師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行針對性的教學。
教師要以擁抱信息化的心態,提高線上教學的能力和水平。學校更應該增強信息化教學的意識和緊迫性,從技術、硬件和教師三個層面推進信息化教學的布局、研究和實踐,建立面向未來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體系。
當然,基于教學最大的本質就是師生面對面的交流,以及全天候的線上學習易疲勞、枯燥而且容易導致視力損傷等弊端,線下課堂教學應該仍是主要教學方式。這點可以從在線教學中,學生們普遍不時地迫切要求回歸校園的強烈意愿中得到明證。
教育生態關系更加走向多維和諧
疫情中線上教學形式大規模出現后,學校的教育技術、教育環境、文化氛圍等都不同程度地關聯起來。教育生態關系更加多維和諧。
家校同頻共振協作關系。疫情之下,“神獸”們居家線上學習,讓家長們切身體驗到了教師的重要性和教師工作的不容易。家長從以前“防火、防盜、防子女用手機”到如今不得不讓孩子們好好用的心理轉變,每天關注孩子在線學習狀態,督促孩子的時間管理和作業完成情況,及時傳達和提交老師布置的作業。根據教師的反饋信息與孩子溝通,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疫情之下的線上學習,讓家長們對于教師的一專多能和操心煩神感同身受。家長們更理解教師,更能接受新型教育態勢,更能與教師共同承擔起教育的責任。
又如,學生們居家學習的特殊時期,家長和教師可以合作設計,以家務活和生活技能為主,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所以,未來學校教育生態中,必須強化家長角色,打造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平臺。
師師合作、師生合作、生生合作關系。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是有人性、有溫度和有故事的。教師團隊應該是一支合力育人的隊伍,組成強大的教育資源網絡,各顯其能、共享資源、合力共進。教師和學生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教學過程是思維的碰撞,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越活躍,越能激活教師的思維,師生完美合作,才能教學相長,才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共享學習方法經驗,求同存異,彼此尊重,在和諧的教育氛圍中成為玩伴、學伴和成長的好伙伴。
現代化教育技術的貫通。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需要技術賦能。疫情之下的線上學習經歷,師生都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日后能夠更加便捷、高效地運用網絡協助學習。試設想,未來校園里建立一個線上圖書館,開放式的閱讀環境,豐富的閱讀資源,師生隨處可讀、隨時可讀,就可以解決眼下高中生線下閱讀的時間和空間大受限制的問題了。由此觀之,智慧校園和智能化技術是多維和諧教育生態關系的有力推手。
《菜根譚》有言:“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新冠病毒的侵襲,讓人類冷靜地反省,尊重規則,敬畏生命。作為教育工作者,更要從這次疫情中思考自身的價值、改變的意義、教育的初心和育人的本質,更好地擔當起新時代教書育人的重任。
(作者系“國培計劃”名校長領航工程江蘇基地名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