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現代文明正在滲透和影響著少數民族,廣西南丹縣的白褲瑤,被譽為原始母系社會遺存的活化石,這里的生活方式也在改變,但是瑤族女子的百褶裙以及那獨特的頭飾還保留著原汁原味。所保留的民俗生態是南丹的文化表征,在現代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這種文化表征在現代人的眼里又將會以一種什么樣的藝術文化展現形式,才得以在社會進程中認可和傳承下去。本文從白褲瑤女性在新時代下農村大環境出發,探討白褲瑤女性在制衣時的風俗民情、民俗生態,以及角色上一些轉變和繼承所呈現出來的藝術形式。并講述女性對于加快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發展以及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積極和深遠的意義,從而從白褲瑤女生活中體現出的瑤鄉民族文化和有益的精神財富,是真實的描繪出瑤鄉的華與美的象征。
關鍵詞:白褲瑤女性;民俗生態;新農村;文化表態
一、南丹新農村時代面貌
作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的廣西,少數民族的文化是已經成為這一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承載著廣西文化的傳統生活方式和人文交流的載體。與此同時廣西少數民族的地區也在不停的發展,近期力爭更多的項目加入到廣西“十四五”的發展規劃,注重廣西南部發展的同時帶動北部。在廣西西北的南丹縣八圩、里湖瑤族鄉和貴州省荔波縣瑤山鄉一帶住著瑤族的其中一個支系白褲瑤。這里的民族至今仍保留著很多古老的民俗。在與時代發展的同時傳承了獨特的民族文化,主要包含服飾文化、陀螺文化、婚戀文化、喪葬文化、銅鼓文化、歌謠文化等內容,歷史久遠,魅力無窮。
我這次去了南丹河池,這里的變化讓整個農村面貌煥然一新,翻修舊屋,整治道路,修建學校,出行方便,環境優美,產生的變化也給少數民族帶來了煥然一新的面貌。新農村下先后建立了各種陳列館,生態博物館,并在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博物館充分展示了白褲瑤的民俗文化。這些變化也預示著南丹人民正朝著新農村邁進,與全國人民一起構成小康社會“新農村”的范疇,實現從外在美、環境美、到內涵美、人文美的轉變。當然承載著的白褲瑤的民俗生態也在變化,民族文化所呈現的藝術品也在與時俱進。但如何傳承和保留原生態的文化表態,也是現在人需要考慮的,不能停止發展,時代更新民族也在進步,民族文化不發展只會消失。當然發展的戰略實施,始終離不開我們敬重的傳統文化,敬重悠久的歷史。
二、白褲瑤女性的民俗生態
(一)白褲瑤女性服飾中所呈現的民俗文化表態
白褲瑤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那里的男性常年穿白色褲子。從名字來看服飾文化在這里就已經考察價值,尤其是白褲瑤女子的盛裝上衣“兩片瑤”和百褶裙的制作,需要進行復雜的印染工藝。白褲瑤的女子精于紡織,至今仍保留著一套完整的手工制作技術。在新農村這個環境下,白褲瑤的服飾制作的服飾文化值得我們深入探究。服飾傳統印染技藝不僅呈現白褲瑤服飾的藝術精華而且保留白褲瑤這一民族的文化符號。
隨著科技發展機械工業可以替代傳統手工,機械化制造的一致性,使得民族失去了區別性。之所以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非物質上的藝術行為不可復制,是精神財富一種動態文化才得以保存。例如南丹白褲瑤女性在在服飾制作的上的傳統手工藝的這種民俗文化的展示,這種動態的文化表態更好的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于此同時白褲瑤女性在傳播動態的文化遺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地位。
1、制作工序呈現的民俗生態
服飾制作的原材料取材于大自然,因此服飾的制作受到季節諸多因素的影響,制作步驟復雜且漫長,工序多,耗時長。所以在白褲瑤女性的一生中,會將大部分的時間放在服飾上,一年四季從未停歇過。
在開始制作衣服時白褲瑤女性就開始著手準備,過程步驟及其復雜,首先從采、扎棉花開始,再用過濾好的稻草灰水煮紗,然后經過清水漂洗之后掛起來晾曬。之后將山藥捶成泥狀,過濾加水,將煮好濃稠的藥汁倒入紗線,這會讓紗線更加有韌性,浸泡之后晾干。這些步驟做完就可以進行繞紗,立木樁,跑紗,疏紗,織布。從紗線變成布面需要花費瑤女很多的時間和心血。這還不是全部,為了讓服飾變得更美觀瑤女還對上衣進行加工制作。她們會到山里尋找粘膏樹,鑿取粘膏,和牛油一起熬至粘稠進行過濾,就可以用畫刀在布面上進行繪制圖案。一個白褲瑤女性一年大概能繪制2到3個圖案來做衣服的裝飾。還會用調配好的染料進行染布,進行脫膠,脫膠后的布呈現出繪制的花紋。 最后進行固色,使用薯莨,它的作用在制作衣服的工序里面起到了增加布的色度和亮度,起到定色的作用,通過反復浸透染好的布,讓色彩得以更好地附著在衣服上。整個制衣的過程就是創作藝術的動態文化,通過剪裁和縫制,各式各樣的服飾藝術品就誕生在白褲瑤女性的手中。
2、新農村下服飾表態和傳承
就女子服飾來說有夏秋兩種,成年女子的頭飾,用黑布包頭蓄發盤髻,再用白布條裹緊。夏裝上衣為前后兩房方巾縫合而成,下身一年四季圍著藍色到膝的百褶裙,裙面是用樹汁染成的四組環形圖案,裙邊是用紅色無紡蠶絲片鑲邊。作畫的圖案豐富多彩,構成了當地白褲瑤女子獨特的審美意識。這一系列制作衣服的民俗生態,蘊含民族傳統習俗和審美習慣。
在新環境下,為了能夠傳承這種服飾文化觀念,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在受外界的影響和發展,與時俱進的白褲瑤優秀人民帶領成立受教群體,并對愛好者青年婦女進行培養;在學校進行技藝傳授,宣傳服飾的魅力和民俗活動的重要性,為保護和傳承瑤族服飾制作技藝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二)新農村下白褲瑤女性角色魅力
新時代下白褲瑤女性生活也是有所變化的,在舊時社會風俗,由于男子體力優勢,在生產力方面起主導地位,形成了不公平的男尊女卑的封建倫理觀念。白褲瑤女性這個民族則是一個崇尚女性的民族,從服飾上花紋我們就能看出“井”字文字,井字在古代被視作家園,有“背井離鄉”這個說法。那井字就被看作白褲瑤女性地位的象征,母系時期文化的產物。但是之后井字紋發展成田字紋,土地和社會權益、地位和力量的象征,兩者借鑒融合,男性的加入讓整個社會更加的穩定,但還是仍然保留著很多母系社會時期的痕跡,不難看出思維方式的轉變也代表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從書上了解,以前的白褲瑤女性夏天穿著無領無袖的背心,也即是原始野性白褲瑤“兩片瑤服飾”,從不遮蔽雙乳,不是情欲上的展露而是對母性和生殖上的崇拜。服飾在彰顯出美得同時還反映出獨特的經歷歷程和審美意識。隨著便民生活的道路信息的發展,在人們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其它地區一些文化的不同,新事物新思想的傳播很快就被代替傳統思維。很難再看到上文所說的兩片瑤,這樣穿著的大多都是中老年婦女。
現如今,新建設的環境下年輕的白褲瑤女性積極的學習知識,走出去又趕回來,帶來新的想法,宣傳自身民族文化生態。通過自己傳統的民族手藝制作衣服并向外展示,將身上衣發展為展上衣,她們在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也做出了積極貢獻。不僅僅是制衣這個環節,在其他的民俗活動中也是活動宣傳大使,朝氣的白褲瑤女性讓農村煥然一新。鄉村振興中農村婦女的賦權和賦能不容小視,因為女性更細膩、更具美感、更富愛心、更有創造力、更能經營家的溫暖,在參與美麗家園創建中具有獨特優勢,基層工作就是要激發農村婦女的這種優勢,提高創建工作的工作品質和人文關懷,進而助力鄉村振興,農村婦女要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馬達.南丹白褲瑤民俗生態化展示傳承研究[D].廣西:廣西藝術學院.2017
[2]劉霞.白褲瑤服飾印染技藝與傳承——以廣西南丹白褲瑤女子盛裝為例[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
[3]胡彭.從白褲瑤女褂衣紋飾布局看其原始社會形態的嬗變[J]美術大觀.2017.05
[4]雷文彪.廣西南丹白褲瑤母性崇拜的文化表征[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2.03
[5]南丹縣里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文化與自然遺產日2020.06
作者簡介:
王楊楊(1996.07—2020.09),女,漢族,籍貫:安徽省阜陽人,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水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