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了解民用建筑物的構造由基礎、樓梯、屋頂等組成,從而闡述影響建筑構造的因素,最后分析民用建筑的構造組成,接著闡述了民用建筑造的影響因素及設計原則
關鍵詞:民用建筑構造;影響因素;設計原則
在城鎮民用建筑中,柱起承重作用,墻僅起圍護和分隔作用,這樣可以提高空間布局的靈活性,擴大建筑的使用空間。樓板是水平方向的承重構件,按房間層高將整幢建筑物沿水平方向分為若干層;樓板層承受家具、設備和人體荷載以及本身的自重,并將這些荷載傳給墻或柱;同時樓板層支承在墻或柱上,對墻或柱起著水平支撐的作用。
一、民用建筑物的構成
民用建筑物的構造由基礎、樓梯、屋頂等組成。
基礎,基礎是建筑物在地面以下最下部的承重構件,其作用是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載,并將這些荷載傳給地基。因此,基礎必須具有足夠的強度,并能抵御地下各種有害因素的侵蝕。墻或柱是建筑物的豎向承重構件,其作用是承受屋頂、樓層等構件傳來的荷載,并將這些荷載傳給基礎。承重墻體不僅具有承重作用,同時具有圍護和分隔的作用。樓梯。樓梯是樓房建筑的垂直交通設施,供人們上下樓層和緊急疏散之用。足夠的通行能力,并且防滑、防火,能保證安全使用。屋頂。 屋頂是建筑物頂部的圍護構件和承重構件。屋頂既抵抗風、雨、雪、霜、冰雹等的侵襲和太陽輻射熱的影響,又承受風雪荷載及施工、檢修等屋頂荷載,并將這些荷載傳給墻或柱。故屋頂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及防水、保溫、隔熱等性能。
二、影響建筑構造的因素
(一)外界環境的影響。一部分為外力作用的影響。作用在建筑物上的各種外力統稱為荷載。 荷載可分為恒荷載(如結構自重)和活荷載(如人群、家具、風雪及地震荷裁)兩類。 荷載的大小是建筑結構設計的主要依據,也是結構選型及構造設計的重要基礎,起著決定構件尺度、用料多少的重要作用。另一部分為各種人為因素的影響。人們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往往遇到火災、爆炸、機械振動、化學腐蝕、噪聲等人為因素的影響,放在進行建筑構造設計時,必須針對這些影響岡素采取相應的防火、防爆、防振、防腐、隔聲等構造措施,以防止建筑物遭受不應有的損失。
(二)結構上的作用的影響。結構上的作用的大小是結構設計的主要依據,決定著建筑物組成構件的選材、形狀、尺度,而這些又與建筑構造設計密切相關。因此,在構造設計時,必須考慮結構上的作用這一影響因素,采取一些措施,保證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在結構上的作用中,風力的影響不可忽視。 風力一般隨距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此外,我國是世界上地震多發國家之一,地層區分布相當廣泛。 因此,在構造設計中,必須高度重視地震作用的影響。
(三)建筑技術條件的影響。由于建筑材料技術的日新月異,建筑結構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筑施工技術的不斷進步,建筑構造技術也不斷創新、豐富多彩。 例如,懸索、薄殼、網架等空間結構建筑,點式玻璃幕墻,彩色鋁合金等新材料的吊頂,采光天窗中庭等現代建筑設施的大量涌現。從中可以看出,建筑構造沒有一成不變的固定模式,因而在構造設計中要以構造原理為基礎,在利用原有的、標準的、典型的建筑構造的同時,不斷發展或創造新的構造方案。
(四)經濟條件的影響。隨著建筑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建筑的使用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筑標準的變化使建筑的質量標準、建筑造價等也出現較大差別。對建筑構造的要求也將隨著經濟條件的改變而發生巨大的變化,根據經濟條件進行建筑構造設計是建筑設計的原則。 我國目前經濟還比較落后,在進行建筑構造設計時,應綜合地、全面地考慮經濟問題,在確保建筑功能、工程質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造價,對于節約國家投資、積累建設資金意義重大。同時,對于不同等級和質量標準的建筑物,在經濟問題上的考慮應區別對待,既要避免出現忽視標準、盲目追求豪華而帶來的浪費,又要杜絕片面講究節約所造成的安全隱患。
三、建筑構造的設計原則
(一)必須滿足建筑的功能要求。滿足建筑的功能要求是建筑構造設計的主要依據。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慣等都不盡相同。 不同地域、不向類型的建筑物往往存在不同的功能要求。 北方地區要求建筑物在冬季能保溫,南方地區則要求建筑物在夏季能通風、隔熱;住宅要有良好的居住環境,劇院要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和聲音效果;有振動的建筑要隔振,有水侵蝕的構件要防水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筑功能要求的發展是無止境的。 因此,在建筑構造設計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知識,不斷研究新問題,及時掌握和運用現代科技新成就, 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越來越多、越來越高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二)必須確保結構的堅固和安全。在進行建筑構造設計時,除根據荷載的大小、結構的要求確定構件的必須尺度外,在構造上還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 來保證構件的整體性和構件之間連接的可靠性。對一些配件的設計,如陽臺或樓梯的欄桿、頂棚、墻面、地面的裝修配件,門、窗與墻體的結合部分等,也必須在構造上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確保建筑物和構配件在使用時的安全。
(三)適應建筑工業化需要。建筑工業化把建筑業落后的、分散的手工業生產方式改變為集中的、先進的現代化工業生產方式,從而加快了建設速度,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施工質量。盡快實現建筑工業化是擺在我們建筑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務。 因此,在建筑構造設計時,應大力推廣先進技術,選用各種新型的建筑材料,采用標準設計和定型構件,為構配件的生產工業化以及現場施工的機械化創造有力條件。
(四)建筑經濟的綜合效益。各種構造設計均要注重整體建筑物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的效益,即要注重綜合效益。構造設計時應該注意建筑物的整體經濟效益,既要降低建筑的造價,節約材料消耗,又要考慮建筑使用期間的運行、維修和管理的費用,考慮其綜合的經濟效益。另外,在經濟上既要注意節約建筑造價、降低材料的能源消耗,又必須保證工程質量,不能單純追求效益而偷工減料、降低質量標準,應做到合理降低造價。
參考文獻:
[1]李靜,劉燕.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工程碳排放計算模型「J].工程管理學報,2015,29(04):12-16.
[2]符顯云.影響建筑構造的因素及構造設計的原則[J].建筑·建材·裝飾,2009(9):106.
作者簡介:
吳穹(1985-),男,漢族,遼寧遼陽人、沈陽大學本科畢業,助教,研究方向:土木建筑工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