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
摘 要: 教學提問是各科教學過程中的一種常規教學方式,如果提問方式新穎、科學,那么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求知欲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此,初中語文教學應當重視教學提問,不斷創新提問方式和提問內容,使語文課堂提問達到“常問常新”的效果。文章首先指出了傳統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一些不足,其次分析了教學提問設計的基本原則,最后對如何創新提問方式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 初中語文 教學提問 設計原則 創新方式
一、傳統語文課堂提問方式存在的不足
1.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問題內容不盡合理。
課堂提問要想真正發揮應有的教學作用,提問內容應當找準學生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從而達到“問有所答、問有所獲”的效果。但是傳統的語文課堂上,許多語文教師沒有從根本上轉變角色定位,仍然以自己為中心開展“填鴨式”的授課模式,整節課很少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難以及時掌握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疑惑,即便是拋出一個問題,也往往達不到應有的教育教學效果。除此之外,問題內容設置不合理,也是導致提問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其中,問題的不合理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合理,問題難度超出學生的理解范疇,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仍然得不到答案,就會產生挫敗感;問題難度過于簡單,學生對待問題不重視,問題討論成為學習聊天談話的“好機會”。二是問題的內容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問題內容脫離教學內容,難以提高教學質量等。
2.提問形式過于單一,學生參與熱情不高。
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相對豐富,教學手段較為靈活,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應當采取契合度更高的提問手法。但是以往語文課堂提問,沒有從根本上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課堂提問的形式過于單一和片面,例如在抒情類課文,教師的提問內容大多數是“文章包含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情感?”;在文言文教學時,教師的提問內容大多是文言文翻譯、語法問題等。這種定式的提問方式,不僅難以發揮應有的“以問促教”效果,反而很有可能引起學生的反感情緒,不利于后續課堂教學計劃的開展。
二、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的基本原則
1.啟發性原則。
課堂提問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并逐步獲得正確的答案,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因此,問題的設置和提出要具有啟發性,以增強學生知識能力為最終歸宿,這也是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意義所在。
2.創新性原則。
課堂提問的創新,主要包括提問方式的創新和提問內容的創新兩部分。提問方式創新,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引出課堂問題之前,應當做好陳述和鋪墊,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尤其要避免在授課過程中,突然拋出一個問題,這種情況極有可能打斷學生的聽課思路。提問內容創新,就是要充分結合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使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程度,保證大多數學生都能通過參與問題討論取得滿意的答案,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3.適當性原則。
教師是課堂問題的設計者,學生才是課堂問題的回答者和參與者,因此,在設置問題內容和問題難度時,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問題的難易程度。除了要確保問題的難易程度適當外,問題內容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也要相適應,以問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宜。
三、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的創新技巧
結合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問存在的問題,教師設計提問時要結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設計出具有創新性的提問方式。
1.創新提問角度。
一般來說,語文教師提問時都會圍繞中心思想、寫作技巧來問,久而久之,學生的思想就會固定在一些條條框框內。初中語文教師設計問題時要巧妙選擇切入角度,使問題具有創造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教學《孔乙己》時,這篇文章存在很多看似互相矛盾的句子:“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的確”看似矛盾,學生不易理解,對這樣的地方提出問題:它們是不是真的矛盾?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最后再次啟發: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這樣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并認真分析課文,達到解惑的目的,并領會到作者寫作的妙處。
2.創新提問內容。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有些看上去平淡無奇,但暗含深刻的意義。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這些文章時,要善于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教學《背影》時,要抓住文章的重點,作者四次寫到了父親的背影,弄清楚作者“寫背影”的原因,就能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發展脈絡,從而加深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有些文章題目與內容在字詞的用法上看似矛盾,但其實卻是作者為突出文中的特點而采用的一種寫法。語文教師要抓住文章的矛盾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這樣能引導學生深入研讀,探究“一雙手”背后的故事,從而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創新提問方式。
提問設計創新能體現在提問方式上,對一些復雜難懂的內容,初中語文教師要堅持深入淺出的原則,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地引導學生抓住問題本質,從而深入理解文本。如教學《陋室銘》時,教師可以用“陋室為什么不陋”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深層意蘊。但有些教師由于缺乏對問題的引導,導致學生難以真正理解教學內容。其實只要以這個問題為主問題進行分解,設計成幾個小問題,如“陋室”有什么含義?“不陋”體現在哪些方面?這樣有效地設置問題并進行合理分解,就能引導學生逐步得出正確的結論,從而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
參考文獻:
[1]董秀英,王振愛.談談初中語文課堂問題設計的有效性[J].現代語文,2012(11):131-133.
[2]王祚扣,李冬雪.對初中語文教學中“主問題”設計的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3(12):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