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宏魁,李冬冬,劉國英,李曉歡,李 蘭,曹潤潔,李安軍
(1.安徽古井貢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亳州 236820;2.安徽省固態發酵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安徽亳州 236820)
釀酒微生物在白酒生產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大曲的生產到窖池發酵,都有釀酒微生物的參與,其中酵母菌作為主要的釀酒微生物之一存在于大曲中[1],在白酒釀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功能性酵母菌逐漸被發現,如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假絲酵母(Candida)、接合酵母(Zygosaccaromyces)、伊薩酵母(Issatchonkia)、扣囊復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和異常畢赤酵母(Pichia anomala)、檸檬形接合酵母(Zygosaccaromyces cidrci)、東方伊薩酵母(Issatchonkia orientalis)、畢赤酵母(Pich-ia burtonii)、漢遜酵母(Hanseniaspora)[2-6]等。這些酵母分別起著釀酒和生香的作用。
以從安徽古井貢酒桃花曲中分離出的1株釀酒酵母菌為研究對象,分析菌株生長代謝特征,探究在白酒發酵過程中添加強化此菌株對白酒生產帶來的影響。
菌株:從古井桃花曲中分離出的1株酵母菌。
試劑:酵母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天根)、Taq酶(生工)。
儀器設備:SX-70高壓滅菌鍋,IMH400-S生化培養箱、MaxQ 485HP振蕩培養箱、PCR儀、WatersI-Class/Xevo TQD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GCMS)、Agilent 6890A氣相色譜。
YPD培養基:葡萄糖20 g,胰蛋白胨20 g,酵母膏10 g,蒸餾水1000 mL,pH5.0~5.5,115 ℃滅菌20 min。
液態發酵培養基:糖度為12 Bx的高粱糖化液。
固態培養基:新鮮干燥的麩皮、玉米粉。孟加拉紅培養基(成品),121 ℃滅菌30 min。
1.3.1 分子生物學鑒定
根據酵母菌分類學研究標準方法做分子鑒定。酵母核基因組的提取使用酵母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按照說明書操作。
使用引物NL1和NL4進行26S rDNA D1/D2區的擴增。PCR反應體系(50 μL):50 mg/L模板2 μL,10 μmol/L上下游引物各1 μL,dNTP 5 μL,buffer 5 μL,Taq酶0.5 μL,最后添加ddH2O定容50 μL。反應條件:94 ℃/3 min;94 ℃/1 min,55 ℃/1 min,72 ℃/1 min,30個循環;72 ℃/10 min。PCR產物北京擎科新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測序,測序結果在NCBI的Genbank數據庫中進行比對。
1.3.2 酵母發酵的制備
將菌株接種到孟加拉紅固體培養基上,28 ℃培養2~3 d活化;然后用接種環將活化后的菌株轉接到20 mL YPD培養基的三角瓶中,于28 ℃120 r/min培養24 h;取酵母菌種子液接種到裝有250 mL高粱發酵培養基的三角瓶中,裝液量10 mL,在120 r/min,28 ℃條件下搖床培養72 h。
1.3.3 發酵代謝產物分析
(1)氣相色譜分析條件
分流進樣,分流比60∶1,進樣口溫度:230 ℃;升溫程序:35 ℃保持3 min,然后以5 ℃/min程序升溫至100 ℃,不保持,再以10 ℃/min升溫至195 ℃,保持18 min。
(2)氣相質譜聯用儀分析條件
進樣不分流,流速0.9 mL/min;進樣口溫度:230 ℃;升溫程序:35 ℃保持4 min;以2 ℃/min升溫到60 ℃不保持,以6 ℃/min升溫到180 ℃保持15 min。
1.3.4 酵母曲的制備及其理化分析
(1)酵母曲的制備
將試管中的酵母菌接種到裝有250 mL的YPD液體培養基中,28 ℃、120 r/min搖床培養48 h。然后將培養好的種子液轉接到3 L YPD液體培養基,28 ℃、120 r/min搖床培養48 h。最后轉接到固態培養基(麩皮與水1∶1,高壓滅菌處理),品溫控制在30 ℃,培養36 h。
(2)酵母曲理化分析
菌落數測定:根據國家標準GB 4789.2—2010。
發酵力測定:參考企業標準QJ/GJ 08.01—2017。
1.3.5 酵母曲強化發酵釀酒試驗
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釀酒試驗方案,實驗共20個窖池(實驗組10個,對照組10個)。
實驗一:實驗組大米查一加1 kg釀酒酵母曲強化發酵;對照班組按照正常工藝操作,不添加酵母曲。
實驗二:實驗組大米查一、大米查二各加1 kg釀酒酵母曲強化發酵;對照班組按照正常工藝操作,不添加酵母曲。
將酵母菌發酵液代謝的揮發性產物采用頂空氣相色譜與質譜聯用(HS-SPME-GC-MS)技術進行分析,其總離子流圖譜如圖1所示,代謝產物分析結果見表1。

圖1 酵母液態發酵產物HS-SPME-GC-MS分析總離子流圖

表1 酵母菌液態發酵產物HS-SPME-GC-MS分析結果
由表1可以看出,該釀酒菌株發酵產物中,主要代謝產物是乙醇,代謝比例占40.24%,是白酒的主體成分。其次代謝19.89 %的3-甲基丁醇和15.33%的苯乙醇。3-甲基丁醇和苯乙醇均是白酒中重要的風味成分。其中3-甲基丁醇具有果香,可以增加酒體的醇甜感,讓酒體更豐滿[7];苯乙醇是米香型白酒的主體香味成分之一[8]。該酵母菌株還代謝出其他揮發性香味物質,如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乙酸苯乙酯、辛酸等,這些香氣成分,在白酒香氣形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濃香型白酒的主體香味成分中,辛酸乙酯的絕對含量并不高,但其香氣強度貢獻值比傳統觀點認為的四大酯中的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均要大,僅次于己酸乙酯,呈現較強的果香味。
測序得到的26S rDNA基因序列,保留其可靠的587 bp序列進行系統發育分析。序列如下:

通過NCBI的BLAST比對,該菌株的序列與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序列相似性為100%。
該酵母菌株制備的酵母曲,每1 g絕干功能曲中,酵母菌數量為8.1×108~11.6×108cfu。同時對釀酒功能曲進行發酵力檢測,將其曲浸出液稀釋1000倍后,發酵力依然為213.6 g/100 g·72 h。
根據實驗方案,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窖池升溫情況進行測量對比,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釀酒實驗組和對照組窖池溫度變化
由圖2可以看出,從窖池溫度變化曲線來看,符合濃香型白酒發酵溫度變化規律。實驗組較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升溫較快,頂溫高出1~2 ℃,且中挺時間長2 d左右,到緩落時期,實驗組溫度下降相對較慢。
根據試驗方案,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對應窖池出酒率進行統計和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實驗組與對照組出酒率、名酒率對比
由圖3可以看出,實驗一組與對照一組相比較,出酒率提高了1.67%,名酒率提高了0.89%;實驗二組與對照二組相比較,出酒率提高了2.31 %,名酒率提高了0.62 %;實驗二組與實驗一組相比較,其出酒率較實驗一略高,名酒率無差異。
對酒樣進行氣相分析,統計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實驗組與對照酒樣成分含量
由圖4可知,實驗組的酒樣中己酸乙酯、乙縮醛、己酸、總酸含量均高于對照組,而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含量低于對照組,尤其是乳酸乙酯降低明顯,兩個實驗組的乳酸乙酯分別降低了19.3 %、21.4 %;各組實驗之間相比較,實驗二總酯含量最高為832.5 mg/100 mL。
取本次實驗混合酒樣進行專業品評,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釀酒實驗混合酒樣品評結果
由表2可知,添加優良釀酒酵母曲的實驗方案一和方案二的酒樣較對照組酒樣,酒質更優,且實驗方案二的酒樣優于實驗方案一酒樣。
利用分子鑒定技術對古井桃花曲中1株酵母菌進行鑒定,該菌株為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對其發酵代謝產物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該酵母菌發酵產生多種揮發性風味物質,本次共檢測出49種揮發性風味物質,主要包括醇類、酯類、酚類、酸類等。其中醇類物質含有10種,相對含量高達76.51%,尤其是乙醇、3-甲基丁醇、苯乙醇,相對含量為75.46%。將釀酒酵母制備成曲后,發酵力明顯強于大曲,并且具有一定的酯化力。將此酵母曲與大曲共同混合組配,用于釀酒生產,發現添加釀酒曲后,窖池的升溫較快,并且頂溫要比對照組高出1~2 ℃,且整個發酵過程中試驗組的酒醅升溫都略高于對照組。試驗組的出酒率也高于對照組2 %左右。實驗組的酒樣中己酸乙酯、乙縮醛、己酸、總酸含量均高于對照組;乙縮醛是濃香型白酒老熟和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有別于低檔酒的指標之一[9];而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含量低于對照組,尤其是乳酸乙酯降低明顯;各組實驗之間相比較,實驗二總酯含量最高。可見,添加了本株功能釀酒酵母菌株可以起到“增己降乳”的作用,使酒體酯類比例更協調,進一步提高了基酒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