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林 王景偉
(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0)
高校學生工作根據目標劃分為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理論和實踐研究等九個單元,[1]這些目標大部分內容需要通過第二課堂來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社會實踐、社會活動以及校內各類學生社團活動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對拓展學生眼界和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和豐富學生生活十分有益。[2]
新時代,面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注重專業建設和學生工作的協同發展,實現專業教育與學生工作的同向同行,是學校內涵式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需要,有利于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華盛頓協議》提出工程類畢業生要具備12 條基本素質,分析發現9 項可以直接或間接通過第一課堂來培養,8 項可以直接或間接通過學生工作來培養,注重專業建設和學工工作協同發展,有利于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大學生不同程度上呈現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意愿不強烈,在學業上遇到困難和挫折就萎靡不振等問題,[3]注重專業建設和學生工作的協同發展,有利于激發學生內生動力,提升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和課外活動活力。
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建設與學生工作同屬于育人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同向而行,同心而行,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兩個部分的工作人員或分管領導往往存認識局限性而產生工作效能不理想。如專業建設一般按照國家政策和學校發展規劃施行,而學生工作更多關注學生所思所求,造成專業建設與學生工作時常錯位;專業建設往往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和謀劃“教什么”,而學生工作為學生代言,更想“學什么”,教師之所教與學生之想學容易產生錯位;隨著國家社會發展,特別是信息化技術的進步,學生對專業內容“求新、求便捷”要求更高,而教師的傳統、經驗、范式等所教形式相對滯后;專業建設與學生工作往往由不同的領導分管,負責人員辦公也有空間距離,交流缺乏。這些問題都拉低育人時效,影響了“三全育人”工作。
2016 年底,我國開始開展農科類專業認證試點工作,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南京農業大學先后完成認證工作。[4]在專業認證過程中設置了“五個度”,即專業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的達成度、專業定位與社會需求的適應度、教師及教學資源的支撐度、質量保障體系運行的有效度、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滿意度,[5]并提出了明確要求,通過分析“五個度”的達成情況,可以判斷專業建設水準,檢驗人才培養狀況。筆者認為,專業建設與學生工作的協同提升基礎和方向可參照“五個度”作為基礎。
專業建設的基礎和策略主要在于調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基本保障條件建設、調動開發優質師資、適應教育教學規律等途徑來實現專業教育縱深推進,踐行以學生為中心,最終達到育人的目標。學生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更多的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教育督導,時時掌控學習狀態,適時開展專業思想教育,有序組織參與教育教學活動,激發調動專業學習的積極性。結合華中農業大學實例,針對專業建設與學生工作協同發展,筆者提出要著重建立健全以下機制:
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與國家戰略需求和要求與時俱進。社會和行業的要求、“高精尖緊”科研對基礎知識的要求、以及家庭和學生自己發展的需求都影響著人才培養的模式改革與創新。建立順應形勢的人才培養方案,應時及時啟動方案修改是專業建設優化的重要策略。以華中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為例,教學管理人員與學生工作人員結合學生反映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發現“我國現代農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需要緊密分析發展趨勢;相關學科的發展,對農業資源與環境理論和實踐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進一步積極開展國際交流活動,了解國際動態,借鑒國外人才培養成功經驗;拓寬調研范圍,除逐步引入大數據分析在本專業領域發展動態調研外,加強農業其它領域及整個生命科學領域發展動態的調研,以形成具有引領性的專業培養目標。”加強教師對學生選課的指導,針對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選其興趣度高且能提高學生不同能力的課程。因此,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要適應需要采用觸動機制,一旦方案不符合要求,不利于人才培養就必須果斷進行修訂,不能因循守舊,更不能一套方案管幾屆學生。
教學體驗互動是檢驗教學的重要形式,真正掌握了教與學的問題癥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才能更好的改正問題,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教學體驗互動機制既體現在課堂上的反饋調節,也不局限在課程之上。為了更好做好教學信息的搜集反饋,高校往往都采取學生評教、教學檢查、教學督導反饋等形式,及時了解課堂狀況與效果,改善教學質量。如華中農業大學教務處制定的評教管理辦法,任課教師課程教學質量評分由學生測評、同行測評和領導測評三項評分綜合而成,學生、同行、領導三者評分權重為6:2:2。這是一種量化的考察反饋辦法,在教學過程中,收到這樣的評價分數可能還不夠,為了更好幫助教師做好教學工作,還需要關注另外信息反饋,如輔導員深入宿舍了解到的學習狀況,學生反饋給輔導員的教學問題,以及輔導員通過科技創新、專業實習、社會時間等其他課堂教學外所了解到的學生的專業認同與學習效果,再或者學生的專業學習的排名、考研情況等。
要加強與用人單位交流合作,征集用人單位對專業培養目標與培養方案的評價和建議,調動和發揮用人單位在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教育教學活動以及人才培養改革過程中的作用。擴大國際交流,了解國際動態,借鑒國外人才培養成功經驗。以華中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為例,用人單位普遍反映本專業畢業生的認可度較高,用人單位反映畢業生踏實勤奮、忠誠度高,但批判精神和創新能力尚有所欠缺。為此,專業建設團隊加強教學工作改革推進,強調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及參與式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提問題、參與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實踐教學環節,通過設立不同的處理,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答問題。同時,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建立的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社會滿意度調查機制,通過根據畢業生性別、畢業年限、工作崗位方向、目前工作狀況、能力優勢和弱勢等方向不間斷進行調查研究,以期獲得更多更全的社會評價反饋信息,為專業建設提供決策咨詢。
按照專業認證的要求,培養目標要可衡量、可達成,培養目標都應有支撐,需要對畢業生進行達成度調查。調查的內容涉及專業學習、能力提升、思維鍛煉、就業滿意度、未來發展預期等。畢業達成度的信息會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甚至是教學大綱的修改,會影響到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體系的完善,也關乎到第二課堂的設計與實施,這些內容務必真實可靠。因此要發揮學生工作優勢,在畢業階段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常規并且十分重要的工作,持之以恒開展,為教育教學改革決策給予基礎參考信息。這些工作都需要學生工作戰線參與完成,確保對畢業會查信息準確、全面,同時對一些問題的研判和調研更具針對性。同時,與畢業生建立長期聯系,跟蹤反饋,較為及時掌握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的五年或一定時間的工作狀況,對專業知識運用情況、綜合能力發揮情況、發展志趣與潛力、適應工作崗位狀況等方面全面調研,為后續人才培養提供決策參考。
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旨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催人奮進,通過“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三級專業認證來加強本科教育勢在必行。因此,專業建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和積極作用,激發學生主體活力和主動性,協同發展,聚力而為,更好推進專業建設,促進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