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晨
(合肥學院教務處 安徽·合肥 230601)
合肥學院國際化辦學歷史悠久,學校多個國家的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2015 年10 月30 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德國總理默克爾視察合肥學院。視察期間兩國總理共同決定在合肥學院設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的新聞報道切實、生動的反映了基地建設發展情況,內容詳實、語言準確的新聞翻譯對于加強中德高校之間的溝通合作起著積極推動作用。德語新聞是在中文原稿基礎上進行摘譯。“摘譯是根據翻譯的特定要求從原文(一文或一書)中選取部分以反映該文獻的主要內容或譯文讀者感興趣的部分內容的變譯形式。”[1]新聞摘譯并不是對原新聞的隨意刪減,新聞摘譯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1)突出重要信息;(2)滿足讀者需求;(3)內容簡要精煉;(4)結構完整,銜接連貫。[2]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的新聞翻譯屬于外宣翻譯,有別于其他類型的翻譯工作,以新時代習近平增強國際話語權論為指導,科學運用摘譯策略,以期達到理想的宣傳效果。本文以作者參與的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新聞翻譯實踐為基礎,結合新時代新聞輿論思想,探究摘譯策略在新聞翻譯中的應用。
針對當前形勢,習近平提出了增強國際話語權論。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由以下四方面構成:(1)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2)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3)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4)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習近平指出,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當前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3]
合肥學院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的新聞翻譯屬于外宣翻譯,外宣翻譯是宣傳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國家對外交往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外宣翻譯必須要遵循一定的規范和原則。在翻譯過程中堅持“三著力““三貼近”的總原則,貼近我國國情,貼近國外信息需求,貼近國外思維習慣。[4]習近平的增強國際話語權論又在一個新高度對外宣翻譯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新聞翻譯中應該以這一國際傳播新理念為指導,做好對外宣傳,講好中德交流故事。具體應把握好“融通中外”這一關鍵理念,打造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融通中外,就是我們傳播的概念、范疇、表述既要符合中國國情,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又要與國外習慣的話語體系、表述方式相對接,易于為海外受眾所理解和接受。[5]首先,打造好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有創新意識,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好、闡釋好、傳播好,在實踐中對于新出現的詞匯、表述及時學習完成翻譯,不斷進步。
其次,打造好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要有學理支撐、理論突破。習近平多次強調,要用中國理論解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新時代背景下的外宣翻譯要求譯者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并且不斷學習、更新知識體系。
為了貫徹落實李克強總理和默克爾總理視察合肥學院的指示精神和李克強總理在“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關于推進皖德交流與合作報告”上的批示精神,合肥學院自2016 年起全面啟動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建設,2017 年3 月有關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的德語新聞翻譯正式上線。截至2019 年10 月完成近一萬七千字翻譯,翻譯內容主要集中在交流互訪,學術研討兩個方面。從新聞文體上來看以紀實性較強的純硬新聞為主,也有部分新聞屬于既有紀實性又有娛樂性的中間類新聞。新聞翻譯有時間性強、見效快、責任重等特點,因而在習近平增強話語權論的指導下翻譯團隊將“融通中外”原則融入新聞翻譯工作中。
2.2.1 提煉新聞翻譯內容,彌合文化差異,明確翻譯目的
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新聞的讀者主要是有意或者已經開展交流合作的德語國家院校工作人員、德國學者以及計劃來華的德國留學生等。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應在新聞原稿中提煉出對于他們最有價值的信息。同時作為一個外宣翻譯平臺,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的新聞還應做好政府、學校在對德合作方面相關的政策的宣傳工作。此類信息要重點摘譯出來。
2018 年10 月25 日,第十一屆中德應用型高等教育研討會在合肥召開。中德應用型高等教育研討會始于2008 年,至今已召開10 屆。此次會議是08 年以來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屆,德方、中方共計約500 人參加。因此具有重大新聞價值。本篇新聞原稿3102 字,在翻譯過程中基本核心內容與原稿保持了一致,采取了段中摘句譯和篇中摘段譯的方法。具體體現在:(1)在新聞原稿中用了一個段落的篇幅介紹中德雙方的重要來賓,然而國外受眾缺乏對于這些職位頭銜的了解,達不到預想的宣傳效果,還可能淡化了新聞的主題內容。因此在新聞譯稿中沒有翻譯這段內容,轉而在重要來賓的發言段落中附加了他們的職位頭銜翻譯。(2)此篇新聞稿的主要目的在于宣傳介紹中德應用型高等教育研討會,擴大其影響力。因此在譯稿中重點突出了大會上五位重要來賓的發言,省略原稿中了對此次會議具體內容的翻譯。
2.2.2 貼合受眾需求,講好中國故事
施特拉爾松德孔子學院在2016 年8 月由施特拉爾松德應用科學大學與合肥學院合作共建。2019 年8 月德國施特拉爾松德孔子學院舉行成立三周年慶典。本篇新聞原稿1849 字,詳細介紹了施特拉爾松德孔子學院成立三年來的主要工作。在習近平增強國際話語權論指導下,新聞譯稿中簡略提及了語言培訓、企業交流等工作,將重點放在了施特拉爾松德孔子學院對中醫藥的傳播推廣工作上。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德國民眾對中醫普遍持歡迎態度,中國的傳統醫學是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因此這篇新聞稿的翻譯以融通中外的理念為指導,把我們想講的和海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新聞翻譯被稱為第二次報道,新聞譯者從某種程度上說既是譯者也是編者,在新聞翻譯中大部分新聞翻譯都會采用摘譯的形式,主要由于:(1)新聞翻譯比其他體裁的翻譯更關注讀者對譯文的反應情況,新聞譯者會把讀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2)外宣翻譯受到意識形態影響,必須堅持國家站位。維護國家利益始終是對外宣傳的基本準則。(3)新聞講究時效性,如果對原文內容不加取舍進行全譯,會花費大量時間。
在習近平新時代增強國際話語權論指導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的新聞摘譯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做好內容建設,譯者要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更新知識體系,著力宣傳亮點特色。另一方面要有國際視野,了解海外受眾閱讀需求,積極推進中德教育合作交流。在新聞摘譯中,從事實出發,充分考慮受眾需求,將“融通中外”這一理念落到實處。講好中國故事,充分發揮新聞翻譯的對外宣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