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源
(雅安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雅安 625000)
基層社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是我國民生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布局,社區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是為我國基層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培養和輸送優秀人才的重要形式,其人才培養的方式和手段也直接決定著人才的綜合素養與職業能力。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在我國高職院校的深入推進,傳統的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不斷被顛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的應用,有效提升了高職院校在社區康復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有效性,為社會培養了眾多優秀的社區康復專業人才。在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中,高職院校應當本著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將理論教育與臨床實踐相結合,通過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臨床實操機會,為新時期社區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奠定基礎。
高職院校的教育具有很強的實戰型,學生在高職院校的學習期間,既要掌握學科必要的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為今后就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打好基礎,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社區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本著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為我國基層社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培養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和專業素養與能力的優秀人才。因此,新形勢下的高職社區康復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將教學工作與學生的專業素養培育向對接,將核心素養的理念和實踐技能的培育貫徹到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在重視社區康復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工作的基礎上,還應強化對學生職業素養、專業康復護理技能和實戰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從思想到行為共同實踐社區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基于此,在高職院校社區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上,應深入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問題和不足,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導開展學科教育工作,轉變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積極發揮新時期現代化教育理念和手段的優勢,借助先進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在社區康復專業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通過項目式、任務式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與能力,引導學生學生在理論知識與技能學習中形成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專業素養與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高職教學工作要始終貫穿“就業有能力、升學有基礎”的教育指導方針,注重學生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全面提升,將“就業”與“升學”的雙重要求融入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本著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將文化課學習與專業課學習進行有效的整合,基于當前的社區康復教學體系,對該專業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架構進行不斷的優化和改進,搭建完善的社區康復教育系統,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一方面,教師應加強對社區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的清醒認識,進行科學的專業教學設計和規劃,從價值、理念、目標、方法、評價等多個維度,打造知行合一的教學計劃;[1]另一方面,深入分析當前學生在社區康復專業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借助創新教學方法,將翻轉課堂、微課、以臨床病案為主導的自主學習等方式融入學科教育當中,注重對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的探究性、自主性和獨立性的培養,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的有效提升。
高職社區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為社區基層醫療康復事業培養和輸送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因此教學工作的開展和人才培養的模式需要以實際的用人需求為準則,強調人才培養與就業和崗位實踐之間的有效對接,才能真正實現高職院校在社區康復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有效性。
(1)高職院校社區康復人才培養工作應結合相關行業的從業標準。高職教育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這也就代表社區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應當與該專業對口的行業與企業的實際用人需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因此高職院校社區康復專業教育工作的開展應結合我國社區康復行業的從業標準,通過這些標準所反映出的職業要求與職業內容,制定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的方向,從而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提升就業技能,為今后的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2)高職院校社區康復人才培養工作應與實際的崗位要求相結合。高職社區康復人才的培養和教育講究教學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因此教學工作不能簡單的依賴課堂的理論教授,也不能只依靠教師的紙上談兵,而是必須將教學工作與學生將來所要面對的實際工作的過程相結合,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工作情境,借助真實的臨床病例,或由從事該項工作的專業人員進行授課,通過實際的工作實踐,促進學生崗位技能與職業能力的提升,從而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核心素養,提升綜合能力。[2]
(3)高職院校社區康復人才培養工作應為學生提供實訓環境。高職院校社區康復專業教育的開展需要為學生今后的就業奠定基礎,因此在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教學時,應注重為學生營造真實的職業氛圍和臨床實踐的環境,加強教學工作中實際工作場景的搭建,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手段,構建虛擬仿真的工作場景,提供豐富的專業病案,幫助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熟悉工作流程與工作技能,同時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臨床實習機會,以此幫助學生提前適應今后就業的工作環境與內容,促進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為社區康復專業人才的培養打下基礎。
在組織安排高職院校社區康復專業的學生參與實習時,一定要積極提升學生在實習階段對于社區康復工作的基本性質的認知和理解。具體來看,社區康復專業的學生,再次參與臨床實習的時候可以劃分兩個不同的階段,在第一階段主要安排的內容為:要讓學生們充分了解熟悉實習工作的具體環境和氛圍,熟知康復醫療工作的基本情況和特征,還要對康復醫療師這個職業的工作基本性質和工作任務有充分的認知和了解,對于康復醫療相關不同的各個崗位的操作流程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掌握。在第二個階段的具體實習過程中,基于學生在第一實習階段的實踐學習,他們已經掌握了一些基礎性的康復治療的實踐技能,所以,通過幫帶的實踐教師以及相關專業指導醫師的引導幫助之下,積極參與到患者的康復治療的實操環節中。通過臨床的實踐學習,可以讓該專業的學生充分對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內容結合到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有效開拓學生專業知識的認知能力,增強其臨床實踐的工作能力。同時,在臨床實習階段,學生通過接觸真實的患者,和患者近距離的談話溝通,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醫德和對于患者的關愛之心。
高職院校社區康復專業培育出來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的社區康復方面的專業理論內容,同時在參與工作實踐時,必須要能夠及時發現工作中的問題,自主分析問題,同時尋求辦法解決問題,這些能力單純依靠學校的理論教學是很難培養起來的,一定要通過實踐訓練的環節來達成。社區康復的專業實踐訓練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操練平臺。為了充分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運用能力以及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在學生參與實習實踐的過程中,必須給學生設計變化性的實訓環境,在實踐教學中融入情境實踐的教育理念。教師在實踐訓練環節,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堂教學所掌握的基礎專業理論內容去分析處理實際遇到的問題,充分提升學生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通過實踐訓練的環節,幫助學生主動發現自身能力欠缺的方面,及時針對問題進行糾正和改進。學生對于陌生且未知的實踐訓練的環境往往抱有好奇心,對他們非常有吸引力,不僅可以讓學生心生敬畏,還可以有效端正學生的實踐態度,讓他們能夠更加專注的投身于臨床實踐操作的環節當中,把在學校學習到的各類專業知識內容充分應用于臨床實操過程中,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更要在積極應對問題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有效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把學生培養為真正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技能型人才。
新時期高職院校社區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知行合一的教學思想,以現代化的社區康復人才需求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和規劃,加強社區康復專業人才培養與行業用人標準、崗位用人要求之間的有效聯系,提供更加豐富的臨床實操機會,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以及應變突發情況的能力,以創新的教學理念促進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從而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優秀人才,為我國社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