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林 竇立成 陳 敏
(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日照 276826)
目標設置理論核心是用目標設置激勵主體發展,通過某些特定的、引導性的目標,有效激發主體的積極性。高校學生既能夠選擇通過大學生活獲取大量的教育信息與學習資源以發展自己,也容易接觸不良的社會信息與價值觀念,使人生追求向娛樂化、庸俗化方向發展,歸根結底是由于高校學生的主體意識的缺失。因此,依托目標設置理論,改革高校學生管理體制,是引導高校學生建立健全主體自覺性、發揮目標意識的能動性、全面發展的有效方式。
目標設置理論(goal setting theory)是美國學者洛克(Edwin Locke)在1967 年提出來的,認為目標本身具有激勵作用,能把人的需要轉變為動機,使人朝著一定方向努力,并將行為結果與既定目標相對照,及時調整修正,從而實現目標。”[1]通過目標設置可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使其高質量完成目標并且帶來良好的心理反饋,能夠激勵員工完成更高層次的目標。
該理論強調“引導為先”,用目標引導行為主體的活動;體現了“以人為本”,重視主體的自我效能。高校管理者運用目標設置理論可有效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其主體自覺性,為高校以目標引導的新方式促進學生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持。
高校學生管理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發展服務,因此其改革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了解學生與管理制度的基本情況,找準著力點,使管理體制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獨立性占主導。高校學生在18—24 周歲之間,生理上基本成熟,心理上還未完全成熟,生活上仍具依賴性。隨著平臺的變換和視野的的拓展,高校學生的獨立意識逐步增強,逐漸開始獨立處理問題。從中學校園和家庭進入到相對開放的高校,環境的變化促使其面對獨立的生活。
(2)開放性與保守性并存,開放性占主導。高校學生大多異地求學,開學之初往往采用保守態度審視新環境。真正適應要花費一到兩個學期的時間。而高校生活的開放性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調整生活方式,并以開放的心態接納周圍的事物,努力創建和維護和諧的人際關系。
(3)自覺性與盲目性并存,自覺性占主導。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重影響下,高校學生持有較強的規則意識。入校之初,在遵守規則方面往往存在從眾現象。隨著對新環境的適應,規章制度逐漸內化為學生的意志品格,外化為實踐行為,并減少對規則邊界的試探,其盲目性則逐漸被自覺性取代。新生的軍事訓練,是轉變規則意識的重要階段。而此后是能否自覺遵守規則的重要檢驗期,也是引導學生建立自覺規則意識關鍵時期。
總體上,受高校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文背景、辦學宗旨、發展方向、校風學風等的影響,學生管理制度大致分為強制性為主和引導性為主兩大類。
(1)強制性為主的制度。一般包括基本學生行為規范、紀律規則、學術規范等,往往是法律法規的延伸,也是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是底線意識、紅線意識的基礎。該類型規則是整個學校管理順利進行的前提和保障。絕大多數學生都能理解、認可并接受此類制度,并且因違反的成本高代價大,學生能夠自覺遵守。但容易忽視學生發展過程中的生成性和能力變化,淡化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2)引導性為主的制度。一般是以鼓勵為主的制度,主要包括獎助學金、科技獎勵、榮譽授予等。此類制度往往是學校管理的主要原則和基本宗旨,各單位根據自身情況制定符合專業教育、學生特征的具體的行為目標,旨在引導學生發揮主體自覺性,促進全面發展。此類制度隨意性強,不易檢測,缺乏長效管理機制,目標的設置一般具有模糊性。
根據以上研究,基于目標設置理論的高校學生管理新模式包括架構目標體系、建立管理制度、組建動力系統、形成反饋機制四個模塊:
(1)架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全方位、多系統目標體系。目標的設置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目標體系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所以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學生放在目標設置的首位。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是目標體系能否具有激勵作用的關鍵,符合社會與時俱進的實際、適應學生階段變化的特點、滿足學生興趣情感的要求、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目標體系的全方位要求目標的設置要涵蓋學生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不同學生的需要也不同,表現出多樣性和多元化,包括不同程度的物質需求,也包括獲得歸屬感、尊重等不同的精神需求”。[2]目標體系的多系統的基本形式是母系統和子系統,其中子系統還需要構成并列或遞進系統,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發展進行合理規劃,并通過子系統的完成達到對母系統的最終追求。
目標體系要具有可行性,目標的設置既不能超過學生現有的最近發展區,也不能低于學生正常能力的限度;目標體系要具有可測性,即具有科學測量標準和方法。
(2)建立以目標引導為基礎、以紀律約束為保障的立體化、體系化管理制度。目標引導是學生管理體制的基礎和原則。以目標引導為基礎,就是充分發揮目標的激勵作用,激勵學生發揮主體能動性,從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和個性發展。紀律是學生管理體制的保障,用強制性的紀律對學生進行基本的行為規范,作為學生管理制度的底線,以滿足學生成人的基本要求,“同時,嚴厲處罰違紀的行為,能為其他學生敲響警鐘,從真實的反面案例中得到切實的感受,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3]既能有引導學生發展的最高要求和標準,又有保證學生成長成才的紀律底線和保證,呈現出立體化的制度特征。將制度分為多個體系,各個體系內部與體系和體系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協調,以促進學生內部的自我優化。
設立目標是引導而不是督促與規定,所以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則是學生自覺自愿地追求目標的完成,并在學生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提供支持,積極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組建以發揮學生自覺意識為核心、以精神以及物質獎勵為載體的穩定性、綜合性動力系統。自我效能感是目標設置理論的重要內容,是完成目標的基本動力。由于自我效能感具有差別,根據理論要求,組建以發揮學生自覺意識為核心、以獎勵為載體的穩定性、綜合性動力系統。高校學生的自覺意識增強,具有進取的慣性和相對穩定性。以獎勵的形式作為動力系統的載體,可以輔助自覺意識的發揮,“熟悉了解孩子們的實際情況,根據調查的實際情況制定不一樣的激勵方式,這樣就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內心需要,引導促成大多數乃至所有學生的上進心和努力的主動性與積極性”。[4]
在組建學生的動力系統時,可在學生不能完成目標時適當給予某些限制,即采用消極的措施進行積極地促進。例如大學課程有不及格的同學可以被限制學生本人評獎評優的資格,促使其成績合格。
(4)形成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以督導教育為手段的長期性、科學性反饋機制。根據理論要求,可以形成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以督導教育為手段的長期性、科學性反饋機制。需要注意的是,反饋是為了科學有效地指導學生,而不是為了反饋而反饋、為了結果而反饋,這就要求形成的反饋機制必須作用到學生本身,適應學生的發展要求。在反饋的過程中,督導教育必須成為經常性手段。因時因地因事因人制宜地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教育,并貫穿于學生發展的全方面全過程,貫穿學生發展的始終,這樣才能保證反饋結果的準確和有效。“熟悉了解孩子們的實際情況,根據調查的實際情況制定不一樣的激勵方式,這樣就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內心需要,引導促成大多數乃至所有學生的上進心和努力的主動性與積極性”。[5]反饋指標要科學、綜合、合理,有效完成實時反饋,從而獲得準確信息。
督導教育中的教育手段是說服教育與引導,不是懲罰手段,后者往往結果相反。反饋機制的長期性要根據學生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
高校學生管理新機制的四個模塊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協調、相互配合,能夠有效發揮目標設置理論的優勢。其中,架構目標體系是核心,建立管理制度完成目標體系的基礎,組建動力系統是完成目標體系的前提,形成反饋機制是完成目標體系的保障。該機制是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改變學生管理現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