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健華
(吉安市中等專業學校 江西·吉安 343001)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1]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職業院校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本意是指“工匠”們對自己制造的產品精益求精、不斷打磨細節,追求完美的工作精神,現在引申為職業技術人員的優秀的職業素養。雖然不同的學者對“工匠精神”內涵的闡述各有千秋,但“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個方面:愛崗敬業的職業態度,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專注無我的職業境界。
(1)實現“制造強國”戰略目標,提升我國制造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2015 年5 月19 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旨在推動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2]這是一個保障國家安全,增進人民幸福,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偉大戰略。而要實現這一偉大戰略目標,就必須培養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職業技能人才隊伍。縱觀德國、瑞士等世界制造業強國的形成和發展,都可以發現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業從業者在其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
作為制造業大國,中國擁有完整而龐大的工業體系,能夠制造各類工業品。但是很大一部分中國產品不能做到精益求精,導致世界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信心不足,嚴重制約了中國制造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而“工匠精神”正是強調制造工藝和產品質量的完美,這對提升中國產品質量、中國企業信譽、中國制造業競爭力具有很大的幫助。
(2)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和職業教育吸引力。職業院校旨在培養生產建設一線的具有較高素質的專門技術人員。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不僅有技術方面的要求,更有職業素養方面的要求。“工匠精神”所體現出來的敬業態度、精業精神、專注境界正是現代社會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要求。
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長期存在重視普通教育、輕視職業教育的不良傾向,教育資源的配置大部分傾向于普通教育,這使得職業教育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能夠得到保障,職業院校學生的發展前景也不太理想。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有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可能培養出一大批技術精良、態度嚴謹的技術精英。他們的發展和成就不僅對國家、企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也能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3)有利于促進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社會對職業技術人才的要求在逐步提升。職業技術人員不僅要能適應企業運營的技術要求,還要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我國職業院校學生的總體就業和職業發展情況良好,但也存在低層次人才相對過剩,高素質人才相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院校畢業生正是各大用人單位爭相搶購的高素質人才。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不僅讓畢業生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直接促進畢業生的就業;而且能夠激勵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中繼續敬業、精業,專注無我地投入到行業的技術革新和創新中去,獲得良好的職業發展。
(1)“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受重視,職業院校的主導作用不明顯。在西方功利主義思潮的沖擊下,當今社會價值取向出現了一些偏差,許多家長和學生認為接受職業教育就是掌握一門謀生的技術,只關注技能的學習,不太重視職業素養的提升。長期以來,社會各界比較看重普通教育,認為職業教育是普通教育的“替補”,只有普通教育不成功的學生才選擇職業教育,對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不抱希望。
許多職業院校沒能發揮“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導作用,只重視學生技能的培養,不太注意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在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中,職業院校往往只強調專業技術課程,忽視職業道德課程和人文德育課程。這導致很多學生只知道技能的重要性,不知道職業素養在職業發展生涯中的重要性,對“工匠精神”知之甚少,更談不上認同和追求。
(2)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夠,專業教學與“工匠精神”的融合度不夠。很多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專業教學實施不能有效承接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嚴重制約了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3]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落后導致]在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學中,很少滲透“工匠精神”等職業素養的內容。同時,職業院校也缺乏一支具備“工匠精神”的師資隊伍。由于缺乏對職業的熱愛和專注。這導致很大一部分老師也只教書不育人,認為自己的任務只是傳授學生技能,職業素養教育是德育課程和德育老師的事情。目前的教學評價體系也往往只有學生的技能掌握程度的指標考核,沒有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指標考核。
(3)“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有效的手段。在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中,人文和德育課程往往被壓縮,實施“工匠精神”培育的空間非常有限。幾乎沒有學校開發“工匠精神”培育的專門課程,在人文和德育課程中對“工匠精神”的強調也很少。大部分職業院校都主要通過德育課程和團學活動來開展“工匠精神”的宣傳教育,但由于德育教師和團學活動指導老師往往不具有行業、企業經歷,宣傳“工匠精神”的說服力不是很強。有些職業院校開始意識到“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但開展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手段比較匱乏,工作推進乏力。
在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過程中,在世界制造業競爭不斷升級的形勢下,“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擺在職業院校的面前。職業院校必須充分認識到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歷史意義,高度重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這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就業、職業院校的生存發展,也關系到國家競爭力的提升。職業院校要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讓“工匠精神”培養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建構、實踐教學平臺打造、頂崗實習、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等各個環節。[4]
職業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形成需要言傳身教,一支具有高超職業技能和“工匠精神”的教師隊伍對職業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職業院校要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方面要吸收引進一部分具有企業經歷的高學歷人才進入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另一方面要有計劃地選送專業教師到企業一線參加培訓、進修、掛職、兼職,提升教師隊伍的實踐經驗,增強職業院校教師對“工匠精神”的體驗和認同。職業院校還要選聘一批技術強、素質高的名師名匠擔任職業院校兼職教師、客座教授,讓他們現身說法,以身示范,生動形象地向職業院校學生傳播“工匠精神”。通過打造專兼結合的名師名匠講師隊伍,能夠增強“工匠精神”傳播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讓職業院校學生認識、認同“工匠精神”,并將“工匠精神”內化為職業品德,外化為職業追求。
現代學徒制是指職業院校在組建專兼結合的名師名匠教學團隊的基礎上,讓名師名匠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手把手的指導。現代學徒制下,學生具有“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他們不僅要在校園學習和訓練,還要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學習和實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有了直觀的認識和體驗,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打下了良好的經驗基礎。現代學徒制通過名師名匠的親身示范和鮮活展示,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同和踐行“工匠精神”。
專業課程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主干課程,授課教師特別是來自企業一線的老師往往具有相應的專業實踐經歷和行業從業經驗。他們熟悉職業技能的每個環節,能夠很好地找到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的契入點,使得專業教學和職業素養教育相得益彰。職業院校學生也往往對專業教師都比較信服,對專業課程都比較重視,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職業院校在教學改革中,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對接市場和企業,更新人才培養標準,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專業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能,還要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把“工匠精神”的培養和專業技能的傳授結合起來。職業院校要突出職業技能訓練和實踐,讓學生們在實訓中感悟和體認“工匠精神”。
校園是職業院校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空間,營造彰顯“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們對“工匠精神”的認同和踐行。
利用校園媒體全方位傳播“工匠精神”。利用學校網站、廣播電臺、微信公眾號、電子顯示頻、展板、櫥窗、海報等校園媒體全方位地宣傳名師名匠的事跡,用具體鮮活的人物事例來感染學生。
開展校園主題活動,大張旗鼓地傳播“工匠精神”。通過名師名匠紀念日,名師名匠報告會、講座、主題團日活動、班會、辯論賽、知識問答競賽等主題活動,講好名師名匠的故事,讓職業院校學生了解、思考、認同“工匠精神”,將名師名匠確立為自己的職業奮斗目標。
美化校園環境,潛移默化地傳播“工匠精神”。職業院校可以建設名師名匠紀念、展示館所,讓學生們深入了解他們的事跡,產生職業自信,傳承他們的精神。還可以打造“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景觀,通過擺放名師名匠的雕塑、掛像,用名師名匠的名字命名校園樓棟、道路等方式方法,建設一個彰顯“工匠精神”的校園氛圍,讓“工匠精神”融入職業院校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