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寧娜,王華芬,盧芳燕
1.浙江大學醫學院,浙江杭州 310029;2.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領域的發展,大數據技術逐漸應用于各行各業,在醫療衛生領域顯現出很大的發展前景,熟練掌握大數據技術并將其充分應用到護理行業將會很大程度上促進行業發展。美國國家護理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Nursing Research,NINR)在2015年7月召開護理學大數據會議,嘗試推動護理大數據的進一步發展[1]。縱觀我國護理行業的發展現狀,護理大數據發展也非常迅猛,但相關研究還比較少。因此,筆者就大數據在護理領域的應用現狀進行綜述,以期為護理大數據的發展提供參考。
大數據最早由美國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MGI)提出,其定義為常規數據庫無法采集、存儲、管理和分析的大規模數據集[2]。大數據概念在2014年3月首次進入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3]。有研究機構指出,大數據是需要更新處理模式才能擁有更好的決策力、洞察力和流程優化能力的海量信息資源[4]。工業界普遍認為大數據具有大容量(volume)、多樣(variety)、高速(velocity)、價值(value)及準確性(veracity)的“5V”特征[5]。
目前,關于護理大數據存在很多定義。朱瑞芳等[6]認為,護理大數據指的是與護理相關的海量數據集,主要包括醫院護理大數據、衛生服務機構大數據、護理研究大數據和疾病監測大數據四類。Brennan等[7]認為,護理需要大數據,大數據也需要護理,大數據與護理具有多方面的相關性,護理大數據即為護理與大數據的融合。Cooke等[8]提出護理大數據是醫療衛生系統內的各類護理資料集,如各類臨床數據、管理數據、登記系統及電子健康檔案等包含的護理數據。
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在護理教育中,可以提升教育質量,提高學習效率。Tower等[9]研究發現,Facebook等社交媒體提供了一個鼓勵和促進同伴學習的支持性環境,可以有效增強學習的自我效能。徐娜等[10]研究發現,通過微信學習加強了護生與護生間、護生與老師間的學習交流,提高了護生的學習效率,使得護生的人文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王佳妮等[11]研究發現,教育人員采用數據挖掘的方法分析護生成績中隱含的信息,從而促進護理教學質量的改進。護理教育者還可以利用豐富的大數據資源,構建課上課下相互結合、線上線下共同監督的學習機制,建立可以互動的網絡教學環境,利用大數據技術及時準確地分析、反饋并解決相關問題,提升護生的學習效率[12]。
大數據技術可以提供海量數據,促進護理研究。20世紀90年代,美國國家護理聯盟和美國護士協會將已出版的護理學英文期刊做成了護理學及醫療相關文獻累計索引數據庫(CINAHL)[13],護理研究者可以獲取電子信息平臺的大規模數據資料,擺脫樣本量不足、數據類型單一等限制,為研究者提供了海量研究數據。2015年7月,NINR召開了護理學大數據會議,討論推動護理大數據的發展。2018年,明尼蘇達大學舉辦了第6屆護理知識:大數據科學(Nursing Knowledge: Big Data Science,NKBD)年會,在護理相關結局數據以及護理管理最小數據集會議上強調要通過制定路線圖實現可共享的護理數據,并實現大數據技術在護理領域的及時應用[14]。國內外研究學者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數據庫中的文獻進行分類歸納,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人員的效率,使其準確把握研究熱點及趨勢。
2.3.1獲取實時數據以提高護理質量
楊茜等[15]探索基于大數據的智慧護理系統建設,闡述了系統結合物聯網技術,通過患者可穿戴設備,對各項身體康復指標進行追蹤,實時獲取并分析患者各項數據,以便及時調整護理計劃進行遠程指導,從而優化患者治療方案并保證患者的安全,系統也可實時審核醫護人員的操作,及時發出糾錯報警,有效減少不良事件及醫療事故的發生。美國采用自主研發的標準化數據收集和監控系統,以及最小數據集里的質量指標,為患者提供更加個性化、具體化的護理,有效地提高了護理質量[16-17]。同時,利用數據挖掘可更加精確化地收集患者疾病數據,建立疾病風險預測模型,預防疾病發生,從而減少醫療費用[18]。
2.3.2提高護理效率與提升決策水平
方雪萍等[19]通過研究發現,將信息化系統與急危重癥護理相結合,能夠提高急危重癥的護理效率和臨床決策水平,利用信息化系統規范了交接班程序,進一步保證護理安全。Blumer等[20]通過研究發現,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臨床決策的透明度和一致性,護理監管機構可以訪問大量數據,并利用這些數據為護理管理者在制定護理和相關醫療保健政策時提供證據支持。
2.3.3構建信息網絡以促進延續護理
美國通過建立區域衛生信息網絡,實現公立醫院及私立醫院間的藥物使用劑量、臨床護理記錄等多項數據共享,不同區域的醫護人員隨時可獲取患者既往診療的各項數據,保證醫療護理服務的延續[21]。朱榕等[22]探索醫療大數據時代護理亞專科的建設,通過整合電子病歷、影像數據及藥物評價等信息構建數據系統,實現“醫護一致”,做到連續不間斷護理,通過實時健康指導,能夠很大程度滿足居家患者的延續護理服務需求。
應用大數據技術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優化管理水平。Leary等[23]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從英格蘭某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臨床數據中收集常規的生理、體征和癥狀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患者的生理數據和人員配置因素之間出現了40個相關性因素,這有利于護理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優化管理質量。饒曉玲[24]應用Visual FoxPro軟件進行護士彈性排班,查找記錄,計算休假,統計工作量等,更加合理地分配護理人力資源,使得護理管理更加科學化、規范化。
從大數據的概念和特征中可以看出,大數據的出現推動了各行業的發展,但同時數據的篩選、分析及處理等過程都具有一定的困難。大數據的出現既為護理領域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前景,又提出了巨大挑戰。
3.1.1缺乏標準化術語
要建立護理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是基礎,而建立標準化術語又是信息共享的基礎。由于目前護理行業各項數據繁雜、各醫院電子健康檔案類型多樣以及護理人員未準確使用已有的標準化術語進行記錄[25],導致數據采集處理困難,同時限制了科室與科室間、醫院與醫院、國與國間的護理信息的交流與共享,造成數據無法通用、互聯互通,這也是護理信息化建設面臨的一大難題。
3.1.2信息共享困難
因為缺乏信息共享意識和能力導致院內各部門、醫院與醫院間,以及醫院與患者間存在很多信息孤島[26]。面對海量數據,數據共享越多,信息泄露的風險就越大,患者的隱私問題也會受到巨大威脅,這就成為護理大數據發展的巨大阻力。
3.1.3缺乏信息化人才
由于護理大數據起步較晚,護理行業缺乏護理信息化人才,不論是護理專業學生或是臨床護士以及護理研究人員,都十分缺乏信息化能力,護理信息化教育不夠重視導致護理專業學生的信息化教育不夠普及,這些因素必然成為了護理行業發展的障礙。
3.2.1完善行業標準化術語
Sensmeier[27]建議,護士工作時要使用美國護士協會推薦的標準護理術語。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護理研究者應該通過積極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基本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業標準化術語,通過逐漸過渡、交互、融合,推動整個護理行業的術語規范化改革,最終實現標準化,從而發揮信息共享的優勢。
3.2.2增強信息共享意識
加強對系統協同問題的研究,積極推動各個機構間的交流與分享,實現整個行業真正的信息互聯互通。由于采集的數據中涉及患者,因此必須在患者授權后進行數據采集,并在數據分析、應用過程中對患者信息進行保護,同時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來規范和監管數據的使用,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數據的分享和使用。
3.2.3重視人才培養
國家可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培養護理信息化人才,通過跨學科合作培養護理領域的信息專家,同時加強對護理學專業學生及臨床護士的信息化教育,培養護理人員大數據思維,提高護理人員對護理大數據的分析、應用能力,讓大數據能力成為護理領域創新發展的驅動力,驅動學生、護士以及護理研究者能夠站在更高、更廣的層面,全面采集和分析海量數據背后隱藏的價值,通過數據采集、分析及應用,實現數據的可視化和規范化,獲得全面的數據信息,不斷推動護理工作的創新發展,為護理決策提供準確的依據,從而推動護理行業的發展[28]。
大數據技術在護理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護理教育、護理研究、臨床護理以及護理管理等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且隨著護理行業人員的積極探索發現護理大數據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但同時又面臨著巨大挑戰,如缺乏標準化術語、缺乏信息共享意識、缺乏護理信息人才以及個人信息安全等問題,因此,護理人員應當在加強護理信息標準化的基礎上,加強信息共享意識和能力,打破信息孤島,加強信息化教育,提升護理人員信息化能力,培養護理信息化人才,為大數據在護理行業的發展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