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升鳳
(銅陵市銅官區新城辦事處,安徽 銅陵 244000)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農業經濟體系的逐步完善,“三農”問題特別是農機工作在農村新形勢下呈現出形式多樣化、需求差異化,農村農機業發展已經開始從單一的糧食(耕、播、收)等基本農業生產加工向著關聯性、科學式的趨向轉變,向電氣化、數字化的趨向發展。傳統農機生產與探索方式已逐步成為歷史,且由于其發展不符合新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在未來推廣過程中,就存在的工作問題提出了調節性建議。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農村經濟結構有了更大的轉變,原有的種植、耕地作為核心的開發方式,逐步受到工業、商業的發展干擾而產生了多重負面影響。該類問題的主要表現形式為:第一,缺少農機推廣試驗示范基地。國內城市化建設速率加快,直接導致農村建設中農業開發的強度被削弱,而原有的農業開發實驗區域,也逐步被工業、商業開發等市場需求用地所覆蓋。第二,農機推廣的資金匱乏。近年來,多數鄉鎮一級財政吃緊,只能維持基本的工作運轉,而且承擔的各項工作任務又千頭萬緒,導致用于農機推廣的經費難以充分保障,通常嚴重依賴上級的資金撥付。第三,農業農機應用和推廣的強度不夠。我國前期農機生產開發推廣時,多通過現場實驗、農機交流合作等方式進行農機推廣,而當前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交流合作方式減少甚至只是單純的進行農機產品介紹,不能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也影響了農機開發群體的積極性。
過去,由各級農機推廣部門為主體,按照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全面實施的程序,對發展糧食生產為主體的全程機械化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這種推廣機制由農機部門單獨操作,其他部門的力量沒有得到有效整合,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滿足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速度和需要。推廣手段沒有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而調整,推廣觀念沒有與時俱進,原來的體制框架沒有打破。農機部門對一些新的產業、新型機械也不能完全掌握。因此,改變現有推廣機制勢在必行。
在當代“鄉村振興”的宏觀背景下,做好農機資源的推廣工作,是創建新時期農村建設新體系的重要紐帶,尤其是近年來“三農”理念的深入性推進,更是成為各地區農村建設機械資源得以深入開發的保障性條件。但當前各地區對于如何進行農機資源的推廣,如何實行農機服務的工作明確度相對較低。比如,農機推廣隊伍力量嚴重不足,鄉鎮農機推廣人員被大量調整在其他崗位,在崗人員僅有原來的1/3,且多為非專業性從業人員,對農機推廣工作的實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同時,基層中心工作繁雜多樣,大多數農機推廣人員不是專職專用,在思想、觀念、技術上無法適應農機化發展的步伐。
當前,隨著國家機構職能調整,農機行政職能進一步弱化,農機工作政府重視程度較低;同時農機從業人員培訓、晉級通道狹小,造成基層農機專業人才留不住、招不進,導致基層農機推廣工作無法深入性實施,不利于農機行業穩定性發展。
近幾年來,大部分農機推廣工作注重產前、產中的機械化,或產后粗加工的機械化。忽視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和產后深加工的機械化,只注重小農業的機械化,忽略了農機化的大農業觀念,如農業工程機械化、農業環保機械化等。因此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的觀念比較膚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業農村機械化發展的進程,制約著農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
農機化信息獲取的渠道較少,基層對廣大農民需求信息由于收集不及時或者不足,以及基層農機信息傳播渠道不暢,是造成地區農業推廣工作出現信息問題的阻礙性因素;同時,該種單純依靠農機推廣部門而實行的農業推廣方式,也無法起到很好的信息溝通作用。比如,農機進行新技術、新設備開發過程中,由于信息窗口閉塞,進而導致農機推廣實踐效果不佳,實際生產增收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
農機推廣工作需要有足額的資金為保障,各級政府應加大農機推廣的資金扶持力度,開設專項資金,用于人才隊伍建設、試驗示范基地打造、新技術研發等等。同時,在深入進行基層情況分析的基礎上,充分了解當地農民的基本需求,進行實用化的農機推廣,并圍繞當地農村經濟產業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更進一步開展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的推廣工作。此外,在進行農機推廣工作具體落實過程中,各相關職能部門應參與具體的農機推廣、研究工作,發揮帶頭和指引性作用,解決當地農機地區性推進中的問題,充分體現政府的重視程度。
將國內新農村農機推進工作作為在職人員的能力考察內容之一,充分調動在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增加其工作責任心、提高服務能力?;鶎诱€應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盡量減少除了本職工作之外的其他工作任務,確保其工作順利實施。有序組織農業生產機械化技術推廣人員進行能力和專業素養的提升,確保農機推廣人員熟悉新型農機設備、懂得農機操作,更好地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比如,組織農機推廣人員定期進行集中業務培訓,使他們掌握必備的業務知識和前沿技術動態,提升農機推廣人員的整體素質。在選人用人機制上,制定嚴格的選聘條件,采取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擇優錄取的方式,吸引具有真才實學的專門人才充實到農機推廣隊伍。
農機作為當代農業開發中的重要技術形式,為了在當前新農村建設期間得以全面化推進,應更新農民對農機認識觀念,創建認知高度與信息傳播體系相互協調的農機推廣傳播窗口。首先,以鄉鎮為單位,在當地設定農機推廣應用示范點,并在示范點中進行各類農機形式推廣,解決各類農機應用問題。其次,在農業集中生產區域內,大力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培育農機大戶,打造龍頭企業、專業性技術應用實驗基地,形成相互關聯的農機推廣信息網絡模式。再次,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傳播的優勢,實行實時跟進的農機企業信息傳播,為農民提供最新、最全的農機技術了解和應用指導。最后,在農機研究部門形成多維化的信息溝通窗口,積極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生產廠家聯系,打造“產”、“學”、“研”一體化試驗示范基地,逐步將農機推廣、生產種植以及技術研究等領域緊密聯系起來,以保障地區農機推廣外部服務機制的完善。
創建科研、農機開發群體以及應用農戶三維一體的產品研發結構,是助推新時期農村經濟建設的有效方式。首先,三者聯合開發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打造三方優勢都突出的農機推廣新服務體系。比如,在傳統的農業示范基地之上,實行分割式、小規模的農業開發方法進行農機開發應用實驗探索;其次,重點培養一批致富帶頭人,組織帶頭學習者進行大規模的外出參觀,加強農機產業的推廣和學習步伐。再次,在當地農業種植的具體環境之中,對農機推廣的技術要點進行總結,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適當的調節,進而實現農機新時期推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