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善深
(廣西南寧市橫縣南鄉鎮農業站,廣西 橫縣 530300)
隨著我國經濟與農業不斷發展,促使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占據位置也越發重要,但在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過程中,農業機械化與農藝之間相互融合就成為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只有從根本上實現農機與農藝相融合,才可以有效幫助提高農業成效。因此,就應結合現狀針對農機與農業結合展開研究與分析,尋找出相應措施,幫助實現提高農業成效,為促進農業與新農村發展起到一定幫助作用。
(1)農機概述。農機主要是指實現農藝要求隨之設計出的相應農用機具與機具管理、運用技術等。
(2)農藝概述。農藝主要是指大田作物耕種、栽培、育種過程中涉及技術、操作方式等。
(3)農機與農藝融合概述。因農業機械屬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主要因素之一,同時農機作為農藝重要載體之一,二者在結合時可以實現相輔相成,通過科學方式將二者相結合,可以有效實現促進農業發展與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為推動新農村建設與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起到一定幫助作用。我國現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很大,由過去“糧——經”二元結構調整為“糧—經—果”或“糧—經—飼”三元或多元結構,以適應不同種植方式、規模和特色農業的要求,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的進程[1]。
南鄉鎮位于橫縣的西南部,毗鄰靈山縣平南鎮,是西津庫區鄉鎮,新平公路貫穿全鎮,209國道沿鎮而過。2005年7月,板路鄉撤并入南鄉鎮,2007年5月鎮政府辦公地點從南鄉社區搬遷至板路社區,距離縣城30km。全鎮總面積365km2,其中西津庫區水面5萬畝(1hm2=15畝),山地35.1萬畝,耕地4.53萬畝,轄2個社區,18個村委會(其中6個村委屬于區定貧困村),139個經聯社,人口10.8萬人。2016年全鎮財政收入817萬元,完成預算任務的10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905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14.62%;農民人均收入7049元,同比增長10.19%。全鎮共計完成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9.6萬畝,實現糧食總產3.5萬t,比上年增長0.18萬t,增長0.51%。其中播種面積水稻8.64萬畝,實現糧食總產3.31萬t,比上年增長0.136萬t,增長4.24%。特色農業完成12.87萬t,完成上級下達任務12.85萬t的100.2%。全鎮完成甘蔗種植面積0.685萬畝,預計實現總產量2.9572萬t,比上年減少0.1857萬t。全鎮果園面積31800畝,全年完成水果產量1.86萬t,比上年増0.671萬t。
目前,導致南鄉鎮農機與農藝結合時出現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融合度較低。調查顯示,在對待農機農藝問題上,各級領導關注程度不同,重視程度差,搞農機和搞農藝的人各自為政,互不關聯,農機農藝脫節現象較為嚴重.
(2)農民購買和使用新機具的力度差。受自然環境、氣候條件、農民傳統習慣等方面影響,加之農業種植品種多樣,種植模式各異,收獲要求不一致,不但影響了機械化的使用,而且影響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和農民種植成本。
一項新技能必須在相應規則制度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更好的推廣,而農機農業工程的融合過程中規整化的制度也顯得相當關鍵,這樣才能讓其更好得以發展。農機與農藝兩個環節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只有二者的有效融合,才能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更好發展。因此,還要注重對二者關系進行明確,才能在融合過程中將其更好進行應用。為了能夠進一步促進農機同農藝的融合,需要能夠對兩方面技術加強研究。具體來說,相關人員需要能夠研究農藝技術,作為從事農藝工作的人員,不僅需要保證農作物產量,且需要保證機械操作具有較強的可行性以及便利性。對此,即需要工作人員能夠積極改良農作物,對其生物特性同物性的統一性進行提升,更好地通過機械設備統一開展作業,對傳統的農民種植方式進行改變,以此保證農機操作具有較好的可行性。此外,需要對能夠滿足農業需求的機械設備進行研究,具體可以通過收購以及合并方式的應用優化升級資源,對農機企業的研發能力進行提升,保證所生產出的機械產品能夠滿足農藝需求。推廣反旋埋茬起漿機、激光控制水田平整機、液壓懸掛水田鏝、液壓懸掛筑埂機、寬幅機動耙等多種整地機具。此外,常規水田整地法的工藝流程:前茬秸稈粉碎一滅茬作業一灌水浸泡一起漿作業一水田平地機拉平沉實-+機插。其中,滅茬作業可采用耙交切滅茬(平整度差的加刮平)或旋耕(反旋)滅茬或淺耕(不采用犁耕深翻法);起漿作業可采用埋茬起漿機作業或驅動耙作業、水田鏝作業。赤峰市大部分位于干旱半干旱農業區,地表水嚴重貧乏,降水量少且不均衡,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00mm左右,水資源嚴重不足,制約著糧食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南寧市主要糧食作物玉米為例,玉米在生長的各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水,據資料顯示,畝產在500kg以上的玉米平均需要水量在350m3左右。為了在有限水資源的情況下確保糧食能夠高產穩產,必須采用先進的節水農藝以及相應的農機具。如南寧市“十二五”期間實施的500萬畝玉米膜下滴灌工程就需要農機農藝緊密結合,該工程的實施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效益。2014年,全市精少量播種面積、化肥深施面積、機械鋪膜面積、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分別達到831萬畝、758.5萬畝、379.5萬畝、555.3萬畝,相比前幾年已經顯現出了“省水、省力、省錢、增產、增收、增效”的效果。又據水利部門統計資料顯示,每推廣實施100萬畝玉米膜下滴灌,可相應節省水資源 2.3億 m3,節省人工 500萬個,同時可實現糧食增產10億斤,農民可實現增收10億元。由此可見,大力推廣農作物節水灌溉工程不僅能夠節省寶貴的水資源,還能使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以南寧市主要糧食作物玉米為例,玉米在生長的各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水,據資料顯示,畝產在 500kg以上的玉米平均需要水量在 350m3左右。為了在有限水資源的情況下確保南寧市的糧食能夠高產穩產,必須采用先進的節水農藝以及相應的農機具。如南寧市“十二五”期間實施的500萬畝玉米膜下滴灌工程就需要農機農藝深度融合,該工程的實施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保障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效益。
綜上所述,農業生產農機與農藝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其實現需要有先進適用的農業裝備支撐,需要有良好協調的農業生產體制和農機管理機制,需要有購機補貼等政策引導,需要有農機化服務組織的創新。先進的農業裝備隨著科技在不斷進步,農業生產農機與農藝融合關鍵環節的配套裝備研究也必將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