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玥濤
(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40)
經濟人假設是新古典經濟學建立的基礎,它的假設人有最起碼的3個不真實的特性:無限的自制力、無限自私自利性、極端理性。盡管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指出了心理學在解釋經濟社會運轉規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心理學在此后主流經濟學中的應用仍舊愈發邊緣化。經濟學家們將心理不確定性從經濟學中剔除,認為心理因素的不穩定性不利于他們對構建完美的經濟模型的追求。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活動的不斷復雜化,以塞勒、卡尼曼為代表的“非主流”經濟學家們開始質疑完全理性以及利己性的假設,他們觀察到個體經濟行為中往往存在著不完全理性甚至是非理性的現象,同時利他主義存在真實性也對完全利己主義的理想化假設帶來沖擊。在此基礎上,行為經濟學應運而生了,它將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經濟學是作為一門獨立又內涵豐富的學科。在現代,其更像是一門研究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的《國富論》開創了經濟學的先河。歷經200年的發展歷史,現代經濟學有著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多個專業方向。在西方經濟史上,研究對象概況起來主要分為八種,分別是:財富、歷史或制度、人的欲望及其滿足、人與財富綜合、人類選擇行為、宏觀經濟行為、微觀經濟行為與宏觀研究合流、廣義對象。
傳統經濟學是指既定“經濟人”作為一個理論假說前提來研究人類社會的一系列活動和各種經濟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和邏輯的科學。而這個“經濟人”的假設即認為人是具有完全理性的,可以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僅以追求獨屬于自身的利益而來進行經濟行為的行動者。因此“經濟人”意思就是理性經濟人,也可以稱之為“實利人”。
“社會人”則是經濟學中的另一個假設,舊制度主義學家似乎發現了“經濟人”的部分局限性,便提出了“社會人”來代替“經濟人”的模式。它的假設是:人作為一個有思想有靈魂的動物,除了追求物質經濟利益之外,還追求很多的事物,諸如安全、自尊、情感、生活方式等等的除開物質之外的東西。當人要做出某一個行動或者是決策的時候,是會建立在他個人經歷、生活環境、生活情感各個方面相互作用的基礎之上的,因此“社會人”將就要從每個人現實存在與他生活的環境與各方面因素上去解釋人的經濟行為。
“管理人”的提出好像給人的假設做出了很大補充,“管理人”的模式是在人的“有限理性”這個假說上提出的。在我們所處的這個真實存在的現實世界來說,一個人的認識與能力各方面都是有限的,種種條件會制約我們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選擇。所以,無論是否愿意,人類只能追求實現“滿意的狀態”而不是“最大化”。
首先,傳統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過于理想。由于在假設人是絕對理性自利的同時,還假設了一系列其他相關的社會情況,如歷史環境,市場信息等;同時不同程度地假設了資源供給不受限、市場信息絕對對稱、人均知識水平高、市場機制模式有效,等等。但在我們現實人類社會中,這樣的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
其次,由于個體會出現不同程度上的自利愛好或不同程度的理性差異,這樣也會導致“經濟人”會劃分為不同的層次。這些假設的局限性存在于研究領域、研究對象、研究時限、適用人群。任何一種假設都是根據其研究目的而設定的,是為了解決和研究分析某一種問題,而找到一個大概的假設,這種假設會忽略一些因素從而導致假設的不全面性。就算是同一位研究者,他研究的事物的重點一定都是有著不一樣的差異的,這樣也會導致差異發生在條件假設之中。
最后,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人們追求的層次和內容發生變化。比如,在經濟發展初期,那個市場化條件差,工業水平低的時代,市場嚴重供不應求,普遍人民收入低下,市場主體受價格約束很大,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很被動,選擇也十分有限?!敖洕恕钡募僭O還有具有一定的適用性。但相較于今天,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知識水平高,市場環境良好,基本解決溫飽問題的情況下,人們開始追求更上層的感情和精神層面的東西,此時“經濟人”便不再適用于人們的經濟活動了。
行為經濟學是經濟學和心理學結合的一個重要分支。最近10年行為經濟學被經濟界廣泛關注。在2000-2005年間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至少3位是“行為經濟學家”;在2017年,被稱為“行為經濟學之父”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被瑞士皇家學院授予了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經濟學是對傳統經濟學的補充和擴展。
其一,行為經濟學的假設跟進時代發展。行為經濟學巧妙地將心理學的因素帶入到了經濟學當中,可以有效地擴展傳統的經濟決策模型,這使得經濟學得以進一步分析了消費者或生產者的心理因素,并形成其決策行為。行為經濟學考察了個體的行為決策與活動會發生怎么樣的變化,會做出一些從傳統經濟學角度看來不合理的決策。所以,加入這樣的分析之后,整個經濟學也變得更加人性化。
其二,行為經濟學與生活緊密相關。與行為經濟學相關的例子存在于我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物中。比如當商人想出售一個便宜配置時,不應該急于降價,而是賣一個較貴商品時,搭著這個貴的東西一起賣?;蛘?,雖然人們在面對風險會很謹慎。但當股市暴漲時,人們會傾向于持幣觀望;當股市爆跌時,人們卻會傾向于拋售。這種包含著“追漲殺跌”和“羊群效應”的投資者行為也正是行為經濟學所研究的重點。
其三,行為經濟學重視人的動機和心理因素。與傳統經濟學相比,行為經濟學認為許多決策是隨機的,但卻是可以預測。這些決策與人們的動機有關,但更進一步的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比如當人們購買搭售商品時,往往會存在貪便宜的心理;而當投資者面對股市暴跌時,會受到僥幸、逃避等心理,使得他們不會做出正確的止損行為。
相較于原有的傳統經濟學來說,行為經濟學更像是生動有趣的一門學問,它運用了心理學與經濟學,并且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把經濟學帶回到生活當中。了解和掌握行為經濟學中的若干理論和研究成果,能使得生活在現代經濟環境中的人們更明白自己的需求,也更明白市場的運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