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鋒
(青島市技師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智能制造是源自對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一種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組合而成的,人工智能包含了制造技術、設計工藝、制造系統等等,智能制造系統不僅僅運用在實際中,同時可以在使用中不斷地完善知識庫,而且還應該具備自我學習的功能,可以充分地利用和分析環境信息和自身信息變化,從而進行分析判斷和規劃自身行為。通過不斷完善信息,不斷進行調整以達到工作效率最大化。
通過智能制造的推動,使得計算機模擬出人腦專家的思維,達到人工智能的境界,可以大幅度地減少對于人腦力的損耗。在產品設計方面也可以降低產品的重復率,更好地推動設計的獨特性。雖然目前智能化替代人類專家是不可能的,而智能制造所主張的人機一體化,是為了突出人的使用,通過智能化可以更好地進行工作,更好地發揮出潛能,達到一種相互協助的關系。
傳感技術在機電一體化中可以準確地將所需要的數據收集好。傳感技術運用范圍主要在工業制造和機器人生產等高機密的生產活動中,對光線反應的數據收集有很大好處,被廣泛地運用在軍事設備上。
柔性系統在制造行業中運用較為廣泛,以計算機自我控制作為主體,柔性系統在進行批量產品的高效生產上,充分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柔性系統囊括了計算機、信息技術等等較為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因此徹底解決了傳統制造業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庫存,柔性制造系統使得設備的重復使用率變得更高,產品產量也成倍地增長。
最為常見的一個是照明系統,另外一個是空調系統。將信息化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運用在照明系統,這樣的系統可以智能化地調節燈光的亮度,自動開啟關閉等,在節能上有著很大作用,同時可以節省人力。另外一個則是建筑中的空調智能控制,這樣的系統可以根據季節、溫度、天氣的轉變自動調節溫度,以高度的智能化來帶給人們最優質的體驗,由此可見一體化機電技術在工程建設之中有著相當大的使用空間。
當前環境下計算機的應用變得越發的廣泛,而計算機時代下的制造業有了新的特點,首先產品從設計、生產、營銷、管理、監督等等變成了一個整體,信息化高度的發達,計算機引領下的制造系統使得企業能夠及時準確得到所需要信息,計算機引領制造下的這套系統是從機械技術、電子技術、自動化和管理方面的先進知識總結而來,在實際使用中可以不斷調整并完善,從而實現生產的智能化和高效化,綜合提高生產效率與質量,而生產的敏捷化可以提高企業綜合實力,提高全面服務能力,對決定生產的因素進行分析,找出問題并進行解決,這樣可以極大地縮小成本。保障產品的合格率對企業來說,只有高精度的計算機引領下的制造系統,才能實現生產過程的優化,將各項不良因素影響降到最低,進而使得企業的整體能力不斷提升。
機電一體化未來就是向著微型化發展,現階段上高科技層出不窮,而且相關技術也在不斷更新中,以計算機、電子信息等高新科技為支持的一體化,未來必將向著微型化發展。
人工智能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礎上[2]。雖然智能化無法像人類,但是擁有智能化對于提高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性能有很大的幫助。
機電一體化制造技術的發展在于智能化的建設,而智能化在實現企業高效化生產的同時降低了成本,機電一體化未來也必然走向智能化、小型化、高效化、人性化的變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