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縣華藏寺鎮農業農村辦 張軍瑗
當前,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為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切實提升我國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農業管理部門加大了對農作物栽培技術的關注。研究發現與特定農作物相適應的栽培技術,一方面能夠有效提升農作物產量,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不同種類的農作物有其特有的生物特性,只有遵循農作物的生態生理機制,掌握種植地的光、濕度、溫度、土壤特性等外界環境因素對相應農作物的影響,才能采用人為手段來提升農作物產量。不同類型的農作物對生存環境有著不同的需求,例如紅薯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不需要農民多余干預就能夠達到畝產2000kg以上;而水稻喜水,如果田間或土壤中水量不足,其產量便會急劇下降。此外,農作物的種植密度也是值得注意的因素,種植密度過高會使農作物間搶奪土壤中的養分、影響光照,造成農作物生長情況不良。
優質的農產品在市場中有很大的需求,人們如今更加傾向于食用質量高、無公害的綠色農產品。農作物的品質與農產品的價格呈正相關,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能夠有效保障人們的身體安全。而提升農產品品質的關鍵在于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的科學管理,做好種植、栽培、養護、收割工作,對傳統的農作物生產模式進行改良,通過農業技術人員提升農民的種植能力,進而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綠色農作物。
首先需要在合適的土壤中選擇適宜的農作物,然后精良選種,再對種植地開展松土整地工作。通過標準化的土地栽培管理,運用現代化的農業種植模式和先進的農業管理技術,能夠有效擴大農作物的種植范圍,促使農業能夠輻射更多領域。
農戶在選擇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前,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自然環境因素,其余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幾點:第一,為降低農作物遭受病蟲害攻擊的風險,首先需要對農作物種子通過物理、化學等方法處理,這是農作物種植前的第一道工序;第二,在選種時必須要將不合格的種子篩除掉,盡量選擇顆粒飽滿、表面有光澤、無病蟲害的種子;第三,根據土壤特性合理選擇種植品種,其中包括當地的氣候、空氣濕度、陽光強度等。
每類農作物都有相應的生長周期,如水稻可以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通過合理輪作農作物種類,并采取先進的現代化農業栽培技術,能夠使土地的利用率達到最高。在種植完農作物后,需對其加強管理和養護,尤其需要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護。例如,種植水稻要避免蝗蟲群壯大,還可以在田間安插稻草人來防止水稻被鳥類破壞。
整地平田是播種前的重要工序之一,通過松土、除雜、耕土等工作,能夠使土壤特性達到適宜農作物生長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耕土的深度最好要在10cm以上,有經濟條件的農戶還可以在整地平田的過程中噴灑一定量的消毒劑,這樣能夠有效減少土壤中病蟲、害蟲的數量。此外,通過整地平田能夠使種植土壤中的水分、養分、空氣等得到調整,有效提升土壤的肥沃度,進而達到提升田間管理強度的目的。
水、養分、空氣是農作物正常生長的必要條件,農作物在每個生長階段所需要的水、養分是不同的。因此,農戶需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特性,根據其在不同生長階段需要的水量、養分量考慮是否需要施肥,從而保證農作物能夠正常生長。同時,農戶必須要了解自己使用的肥料的成分,不能盲目施肥,必須要堅持農作物“缺啥補啥”的原則。
農作物在收割之后,農戶需要及時對田地間的殘留物、雜物進行處理,通過加強田間殘留管理能夠有效保護田地間的生態系統,避免病蟲、害蟲滋生。科學的田間殘留管理還能夠有效降低下一次種植農作物的細菌感染可能性,從而有助于提高農作物產量,進而達到生產出綠色無污染、無公害的農產品的目的,為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農作物種植是一項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工作,簡單來說,農戶必須要遵循農作物的生長特性和自然特性,通過標準化的農作物生產過程達到生產高品質農產品的目的。加強農作物栽培技術的基本要求,是促使我國的農業技術水平趨向程序化、規范化、現代化的重要政策,這能夠有效解決傳統農業種植模式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