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騰
(榆林市水利局,陜西 榆林 719000)
在生態修復過程當中需要改變傳統的生態重建思路,在修理以及對環境治理過程當中主要采用引導的方式,通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干預,以此減緩環境惡化的速度,提高生態質量,讓地表的植被能夠加快恢復,從而降低水土流失以及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其次,為了能夠更好保護環境,我國制定了退耕還林以及植樹造林的政策,以此使得生態環境得到修復,自從該政策制定出臺以來得到有效地落實,并且獲取一定的成果,由于人們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逐漸加大,使得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逐漸深刻,對自然環境復雜程度以及自我修復能力具有深刻地了解。最后,退耕還林以及禁止放牧政策的有效落實并且在適當地區建立森林保護區,使得森林覆蓋率逐漸上升,有效地改善了水土流失問題。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質量大大下降,特別是水土流失現象頻發,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并逐漸對人們的實際生活產生影響。對此,我國紛紛出臺相關建設制度和政策推動生態修復工作的開展,但由于錯過了最佳的治理時間,相關建設制度和標準規范并不完善,使得生態修復執行難度較大,再加上監督力度不足,無法達到最佳的修復效果。
當前,在生態修復技術推廣與應用中,生態宣傳力度不足,使得地方相關部門沒有重視生態修復工作,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開展中存在較大的問題,一方面工作人員的生態意識不強,過于依賴于生態自我修復,自我修復能力被破壞的生態系統停滯不前。另一方面則是當地居民生態意識不強,生活中沒有注重生態環保,使得生態修復效果并不明顯,生態修復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徒勞無功。
在我國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相關政策推出后,獲取較為明顯的生態修復成果,但形勢仍然十分嚴峻,這是因為我國國土遼闊,地形地貌多樣化,生態修復整體形勢并不樂觀。這是因為在實際開展中,生態修復技術仍有欠缺,一方面相關管理部門對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專業人才的欠缺,使得生態修復整體技術水平不高,需要進一步加強治理。
為了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順利開展,需要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地方部門具體建設工作,規范制度標準和相關規范,通過國家政策的主導作用,制定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方向,利用制度標準規范具體的工作行為,并加強對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的監督,完善執法監督體系,落實各項生態修復政策。除此之外,生態修復還要從預防為主,加大對生態環境質量調查,及時發現已經出現危險的生態系統,通過“預防+治理”的方式,實現對生態系統的綜合治理,加大監督力度,落實各項修復舉措,一旦發現人為破壞或是工作懈怠的情況,要從重處罰,形成警示作用。
在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要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必要性,形成生態環保意識,使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生態環保。另一方面,通過教育培訓的方式,使得相關工作人員樹立生態意識,積極參與到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事業中,抱著積極的態度進行生態建設工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研究生態修復方式和生態修復技術,推動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發展。
3.3.1 自然退化生態系統修復
由于生態退化因素不同,在生態修復中,要做好前期調查工作,了解生態退化的真正原因,因地制宜,根據地區條件制定針對性治理方案。在鹽堿地修復中,通過種植堿茅的方式治理,挖溝排出鹽堿地的積水,并加入化學制劑輔助修復,采用圍欄封育的方式,實施土壤潛翻、挖溝和深松,保證土壤治理效果;水源豐富區域,要建設水利工程,采取節水灌溉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在牧區生態系統修復中,要封山禁牧,推行舍飼養畜方式,緩解由于放牧造成的生態壓力,促進自然植被的快速修復,進而達到水土流失治理的效果。
3.3.2 過度墾殖、樵采生態系統修復
在過度墾殖、樵采區域,為了達到生態修復的目的,要運用“退耕還林+梯田”的治理方式,減少人類活動造成的自然環境干擾,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在實際實施中,要根據國家要求和相關政策實施退耕還林措施,坡度高于25°的坡耕地禁止農田開墾,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減少破壞和干擾,而針對坡度低于15°的坡地,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實施水土保持耕作,強化生態環保能力。同時,當地政府部門要采取相應的補貼優惠政策,保證農村收入不受影響,提高農村對生態修復的認同性和積極性,減少由于櫵采形成的生態破壞,保證自然植被的快速修復,達到水土流失治理效果。
3.3.3 沿河生態修復
針對河流生態系統的退化,可以采用沿河生態修復技術,發展河流形態的多元化,為河流的自我修復提供足夠的條件和空間,防止河流直線化發展。在具體實施中,建設主河槽與護堤,形成復合斷面形態,同時借助工程與生物措施進行護坡建設,在岸坡位置設置生物隔離帶,預防水源污染,提高河流營養性。
綜上所述,為了達到生態修復目標,分析當前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制定針對性解決措施,促進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生態的建設和發展,進而實現最大的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