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林,劉 鑫,胡傳躍,鐘洪彬,陳占軍,朱 凌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材料與環境工程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許多地方本科院校紛紛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將學校的辦學目標定位為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1]。新工科是基于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國際競爭新形勢、立德樹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國工程教育改革方向,其內涵是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2]。相對于傳統的工科人才,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的變化,企業對高層次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逐漸擴大,地方本科院校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點培養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3]。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調整人才培養的側重方面,在教學方式和培養理念上注入新的血液,加強校、企合作,多維度培養理論、實踐合二為一的綜合素質較高的新工科人才,加強產、教協調,多層次培養社會、時代緊缺的多元發展的新工科人才[4]。
2017年2月,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正式對外公布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根據《指南》的預測,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將面臨大量的人才缺口。其中,到2025年,新材料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00萬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領域人才缺口將達103萬人。因此,新工科背景下高等院校材料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是我國材料學科發展和教學質量提升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也是地方院校進行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關鍵。對這一課題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正確引導地方院校材料類專業的轉型發展,促進地方高校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突出辦學特色,為學校的轉型發展決策提供理論依據。
本文首先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材料化學專業的專業定位、歷史沿革和特色優勢進行了簡要介紹,然后對深化專業綜合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和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加強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的主要舉措和成效進行了探索實踐,期望能為其他地方院校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提供參考。
材料化學專業緊緊圍繞我校高水平應用型特色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立足婁底、服務湖南、面向全國”,依托湖南省新型優勢產業鏈之一的先進陶瓷產業(婁底傳統特色產業),培養專業基礎厚實,科學思維敏銳,具備解決多學科復雜工程問題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勇于創新創業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
材料化學專業于2007年開始招生,是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特色優勢專業,其前身可追溯至1978年創建的化學專業和2002年創建的應用化工技術專業,2011年成為湖南省特色專業,2012年和2013年依次獲批為湖南省和教育部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016年和2018年依托本專業建成了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和湖南省“雙一流”應用特色學科。2019年材料化學專業獲批為湖南省“雙萬計劃”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材料化學專業堅持校企協同育人,注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打造了材料科學與工程湖南省“雙一流”應用特色學科、“精細陶瓷與粉體材料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突出了精細陶瓷設計與制造、新型功能粉體制備與應用為特色的專業方向,強化了寬口徑、厚基礎前提下的產業急需應用型特色人才培養,取得了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教學成果二等獎等一系列創新研究成果,有力支撐和引領了婁底及周邊區域材料產業的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大力推進產學融合、協同育人,實現“由學科導向到產業需求導向,由專業分割到跨界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專業轉變,契合區域新經濟的需求,支撐新產業的發展。
(1)明確專業定位: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應用型工科專業特點,基于區域新經濟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明確了服務區域特色產業鏈的理工結合、以工為主的培養定位,確立了“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與科學素養,扎實的材料類專業基礎,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工程能力,良好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
(2)優化課程體系:基于理工結合,以工為主,以及教育產出理念的要求,系統設計了通識課、工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創新創業課程構成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其中實踐課程學分占26.14%、創新創業課程學分占5.68%。
(3)創新培養模式:構建工學結合的“2+0.5+1+0.5”人才培養模式。即2年的基礎理論學習,0.5年的實踐課程學習,1年的專業方向課學習,0.5年的崗位綜合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
(4)創建協同育人機制:成立了由校內外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定期召開研討會,實現了校企合作機制常態化。聘請企業技術骨干12人擔任兼職教師。合作完成了11門校企合作課程,20%的畢業論文試行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工學結合的新模式。
(5)打造實踐教學平臺:建設了由湖南省“雙一流”學科、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基礎化學實驗室、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群等組成的全面開放的實踐教學平臺。與25家企事業單位合作,將企業生產過程嵌入專業課程,有力保障了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的鍛煉。積極鼓勵并支持學生進行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創新創業能力。40%以上的學生參加了學科競賽、教師科研等活動。
(6)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大力推進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改革,創建多形式、全過程課程考核體系。完成了教學方法改革課程13門,編寫教學案例43個,出版教材5部,建設MOOC課程6門、校企合作課程11門。
(7)推進科研成果進教材進課堂:圍繞先進陶瓷產業鏈技術發展,依托協同育人機制,將功能粉體和陶瓷制備工藝、陶瓷生產設備、陶瓷性能檢測方法等校企合作科研成果嵌入到《基礎化學課程實踐》《材料制備方法課程實踐》《創新課程:材料設計與開發》等課程。此外,與校內外專家合作編寫《能源材料與化學電源綜合實驗教程》《物理化學理論與實踐分析探究》《現代生活中的化學》等教材。
在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政策的強力支持下,依托1個國家級與2個省級專業建設項目、3個省級創新平臺、國家電子陶瓷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婁底先進陶瓷產業園等,搭建了多維度的校政企合作平臺,聯合組建了教學科研團隊,制定了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機制,從薪酬體系、績效考核、評價機制、職稱晉升等方面予以傾斜。實施了青年教師導師制,要求青年教師必須到企業掛職鍛煉1年以上。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與訪問,有3名教師在國外留學1年以上?,F有材料類專業背景博士20人、雙師雙能型教師14人。同時,從企業聘請了12人為兼職教授。總之,已打造了一支結構合理、學術造詣高、工程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
在“校、院、教研室”三級管理體制架構下,組建了材料化學教研室、基礎化學教學團隊、專業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學科競賽指導團隊、考研輔導小組、創新創業訓練指導小組、學業導師組等。成立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和教學質量監督小組。近年來獲得湖南省教學成果獎3項、湖南省科技進步獎2項,出版教材5部,建設MOOC課程6門、校企合作課程11門,學生獲省級以上獎勵106項、主持省級大學生研創項目29項、發表論文60余篇。
始終堅持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形成了貫通培養目標、培養模式、過程監控、培養結果等全過程質量保障體系。
(1)修訂質量標準:依據學校和學院制定相關規章制度,理清了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思路,修訂各教學環節的質量標準,增加了課程思政、工程能力、創新能力等觀測點,修訂了教學管理制度204項,確保教學管理規范、科學。
(2)強化質量監督:通過校院兩級教學督導、教學巡查等措施保障了課堂教學質量;通過企業座談和不定期巡查,確保實習實訓的高質量完成;通過嚴格監督考試與畢業設計(論文)的各環節質量標準的執行情況,確保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的科學性與準確性。
(3)構建教學質量評價反饋機制:修訂了教師教學質量評估辦法,明確了教師在保障教學質量過程中的主體責任。構建了課程考核的評價機制,定期開展課程質量評價。根據評價反饋結果,調整了課程設置、優化了教學內容、改進了教學方法。
(4)完善學習過程評價反饋機制:完善了學生學習過程跟蹤和評估反饋形成性評價機制。增設學生教學信息員,形成了學生反饋教學信息及處理的機制,發揮了學生的監督主體作用。從課堂內外兩個學習層面進行全過程跟蹤,綜合考評學生學習過程,促進學生自我要求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