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強強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741018)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必須弄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何而來?”這個重要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中國本來就有的,而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制度創新的偉大成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制度成果。從黨史、新中國史的角度回顧中國共產黨制度創新的偉大歷程,總結歷史經驗和面向未來的啟示,對我們全面準確地理解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制度創新是黨的創新的重要內容,是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保障。要理解中國共產黨對制度創新的高度重視,必須搞清三個問題:什么是社會制度?什么是制度創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要制度創新?
1.社會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一個社會的社會制度是由生產力決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所以,廣義的社會制度就是社會形態)。每種社會制度的產生都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都曾在歷史上起過十分進步的作用;每一種社會制度的消亡都是因為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比如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在此基礎上資產階級建立了相應的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維護自身的經濟統治和政治統治。但是隨著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暴露和尖銳,資本主義制度無法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必將最終被共產主義制度所取代。這是社會發展的辯證法,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鐵律。
2.社會制度的本質是人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穩定的社會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特有的對象性活動。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物質生產實踐,這是其他一切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在物質生產實踐中產生了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即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基礎上又形成了政治關系、思想關系等其他社會關系。社會制度本質上是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穩定的社會關系結構。從科學實踐觀出發,把社會制度的本質理解為社會關系,這是馬克思主義對社會制度的深刻洞見,遠遠超越了西方制度學派把制度理解為規則或組織的觀點。
3.社會制度是一個具有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一個活的有機體,可以劃分為經濟基礎和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思想等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可以區分為以國家政權為核心的政治上層建筑和觀念上層建筑(即意識形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發展,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根據后者的性質起促進或阻礙的反作用。上層建筑中以國家政權為主導,國家政權又要維護與其相適應的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
4.社會制度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體制度構成的有層次的制度體系。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制度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社會形態意義上的社會制度,決定一個社會的社會性質,是制定其他制度的根本依據;二是規定社會生活不同領域的基本制度,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三是以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為依據的具體體制機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體制度構成一個有層次、有核心的制度體系。
制度創新原本是制度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用一種效益更高的制度來代替另一種制度的過程。有的學者從制度哲學的角度對制度創新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比如辛鳴認為,制度創新是制度主體以新的觀念為指導,通過制定新的行為規范,調整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為實現新的價值目標和理想目標而自主地進行的創造性的活動。制度創新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制度創新要以理論創新為前提。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實現思想觀念的更新才能以新的角度思考制度,所以制度創新是人有意識的主動的選擇。二是制度創新要體現創造性。這種創造性是正向、積極、進步和有績效的,是在追求更加高效優化的制度形態。三是制度創新本質上要實現制度發展的揚棄和質的飛越。創新的本質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和自我發展,是內在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制度創新不是對原有制度的全盤否定,而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對原有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制度創新就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指導下,在中國創造性的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動和過程。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制度創新,始終把制度創新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位置,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制度創新是中國共產黨自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筑。我們提出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社會基本矛盾總是不斷發展的,所以調整生產關系、完善上層建筑需要相應地不斷進行下去”。這意味著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基本規律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尊重規律、把握規律、利用規律的體現。
2.制度創新是中國共產黨實現歷史使命的必然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要實現這個偉大使命,就必須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對于一個后發現代化國家而言,趕超先進國家發展的壓力異常沉重,人力資本、資源、知識、技術等動力因素很難在短期內取得突破性進展,將這些不同因素合理安排配置的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就尤為突出。中國共產黨要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就必須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后發趕超。
3.制度創新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條件下的重大課題。中國共產黨是長期執政的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要長期執政,就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就必須科學處理黨和國家政權的關系、黨和民主黨派的關系、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黨自身內部的各種關系,這就要求黨必須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尊重執政規律,與時俱進地完善和發展各項制度,進行制度創新。
中國共產黨制度創新的歷史,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在中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產生和發展的歷史。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致力于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國家、新社會,旗幟鮮明的把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中國革命的規律,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對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做了詳盡的完整的論述,特別是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在創建和鞏固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黨加強政權建設,進行了制度創新的大膽探索,積累了局部執政的寶貴經驗。比如,土地革命時期,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國家形式出現的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黨按照“三三制”的原則加強政權建設,使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貫徹和實現黨的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先進陣地。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 一文中明確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 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些都為新中國國家制度的構建和發展作了充分的理論準備和實踐準備。
1949 年9 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立人民民主專政為新中國國體,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新中國政體,還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確立了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奠定了新中國國家制度的基礎。這些制度的確立既借鑒了蘇聯的制度建設經驗,又凝聚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的寶貴經驗,體現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集體智慧,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建設道路。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黨的八大前后,黨在實現“第二次結合”,探索適合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以及制度建設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一個落后的東方大國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復雜艱巨的事業,沒有現存的經驗可以照搬,所以也經歷了一些曲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歷史新征程。黨帶領人民積極推進黨的領導體制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軍事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治理體系的活力和效率不斷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中積極推進黨和國家制度建設及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取得歷史性成就。比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進一步健全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堅持和完善全面從嚴治黨制度;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等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是新時代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舉旗定向的政治宣言,既有許多理論上的新概括,又有許多實踐上的新舉措,是中國共產黨制度創新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次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制度明確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這對推動全黨進一步搞清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始終堅持改革正確方向具有重要意義;首次明確黨的領導制度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統領地位,這有利于全黨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首次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作出重要拓展和深化,對于更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首次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明確為一項根本制度,為實現“兩個鞏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提供了制度保障;首次明確了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定位,為跳出歷史周期率,破解自我監督這個國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導。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保證了制度創新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二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制度創新必須從國情實際和時代特征出發,既要堅決抵制拋棄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錯誤主張,又要注意防止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把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緊密結合起來。三是堅持黨的領導的根本政治原則。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制度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堅持黨的領導特別是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統一設計、科學規劃、整體推進。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制度創新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做到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制度創新成效的根本標準。五是堅持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導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并不等于制度體系的成熟、完善和定型,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充分的展現出來。
一是堅持制度自信與制度創新相結合。中國共產黨的制度自信是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理性認同,這種自信來源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來源于“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的鮮明對比。堅定的制度自信是進行制度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只有保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定力,才能既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也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一心一意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制度創新是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制度自信只是對過去或現在的制度自信,而不能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制度,這種制度自信也經不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二是堅持制度創新與實踐創新、理論創新相結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又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實踐和認識的相互作用既推動了認識的深化,也實現了實踐的發展。要實現這種良性互動,制度是重要條件和根本保障,因為只有根據科學的制度才能在實踐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認識,而只有把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認識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才能實現對實踐的正確指導。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踐、理論、制度緊密結合的,既把成功的實踐上升為理論,又以正確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還把實踐中已見成效的方針政策及時上升為黨和國家的制度。”因此,必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整體進程中推進實踐探索、理論創新與制度建設的同步協調發展,實現三者之間良性互動、互相支撐。三是堅持制度穩定性與開放性相結合。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趨于成熟定型,覆蓋黨和國家事業方方面面的比較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已基本形成。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既要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又要抓緊制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還要學習和借鑒世界各國國家治理的有益經驗并加以中國化、本土化,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永葆生機活力。四是堅持黨的領導與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證明,人民群眾的積極探索是我們黨制度創新的重要依據和力量源泉。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群眾之中蘊藏著無限的創造偉力。新時代黨的制度創新既要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科學謀劃、精心組織,遠近結合、整體推進,同時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健全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充分發揮億萬群眾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五是堅持完善制度與提高制度執行力相結合。制度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制度執行不嚴格,依然是我國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有些方面缺乏制度,出現制度缺失的情況;有些方面制度雖然已經建立,但還不完善;有些制度雖然很好,但沒有得到有力執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強化制度執行力,加強制度執行的監督,切實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領導干部要切實發揮表率作用,領會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內容,不斷增強制度意識,營造制度執行的濃厚氛圍。要帶頭執行制度,維護制度權威,要求別人、下級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嚴格按制度辦事,按制度行使權力,不做選擇、不搞變通、不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