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紫菱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610227)
新聞聚合是一種新型的新聞遞送行為。從事新聞聚合行為的服務商自身并不采集和發(fā)行新聞,而是依靠人工或程序收集篩選新聞出版商的文章,通過轉碼和深度鏈接等方法,根據服務商或者用戶的選擇,將結果呈給用戶。新聞聚合平臺不僅僅是網站還有基于網站的程序和其他設備上的應用[1]。
新聞聚合目前存在兩種形式,一是網頁端聚合,利用搜索引擎抓取新聞信息源的信息后,將其標題作為鏈接分類展示,用戶點擊新聞標題后,網頁會自動跳轉至信息源網站。二是移動端聚合,此類聚合形式又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是新聞聚合APP 其采取同網頁端聚合相同的方式將新聞標題鏈接及新聞摘要進行展示,用戶點擊新聞標題后,新聞原文和圖片仍然在APP 端展示,未實現真正跳轉,只有用戶點擊頁面下方的“閱讀原文”,方可跳轉至被鏈新聞網頁;第二種是利用搜索引擎抓取新聞信息源的信息后,將新標題鏈接以及新聞摘要進行展示,用戶點擊新聞標題后,跳轉到經過適配轉碼處理后呈現出來的頁面,在下方標明諸如“已經經過轉碼或者優(yōu)化并點擊跳轉到原網站。”[2]
新聞聚合應用通過鏈接、轉碼等方式將網絡上的海量新聞及時事分類、整合到一起,從而快速地用戶提供最精簡、全面的網絡資訊。新聞聚合平臺本身不生產新聞,通過“搬運”的方式將各個新聞網站上的文章和資訊推送給用戶。比起在各個網站的海量信息之間難以抉擇,閱讀聚合式新聞無疑是一種更為方便和高效的互聯網信息的發(fā)布和共享的方式。
作為“新聞搬運工”,新聞聚合平臺主要搬運的內容以新聞為主。在傳統(tǒng)的紙媒體上,新聞內容常常還伴隨有圖片,當網絡成為紙媒之外的又一重要新聞傳播載體后,視頻與音頻也成為搬運的內容之一。除此之外,新聞聚合平臺的訂閱功能使得用戶能夠關注訂閱自己感興趣的版塊,因此,一些個人文章及博客也成為新聞聚合器搬運的內容。這樣一來,新聞出版商、圖片拍攝者、視頻音頻制作者以及自由撰稿者都可能成為權利人,針對不同權利人的侵權責任可能不盡相同。新聞聚合應用作為“新聞搬運工”,通過轉向原新聞網頁的超鏈接的方式將各大新聞出版商的新聞產品通過篩選后提供給用戶。新聞聚合平臺分析用戶的閱讀、轉發(fā)、收藏等形成用戶個性化數據,通過優(yōu)化算法和機器學習過濾內容,從而為其提供更感興趣的新聞資訊。
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并未將“時事新聞”納入保護客體,《著作權法》第五條第二款明確規(guī)定:本法不適用于時事新聞。根據《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五條第一項的規(guī)定,時事新聞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臺、等媒體報道的的單純事實消息。新聞的六要素是5 個“W”和1 個“H”, 即Who、What、When、Where、Why 和How,“單純事實消息”則是僅包含5W 的五個要素的消息。《著作權法》規(guī)定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chuàng)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表明作品的構成要件是獨創(chuàng)性與可復制性。時事新聞只是單純的事實消息,即僅僅是對客觀事實5W 的真實敘述,不具有獨創(chuàng)性,所以時事新聞不屬于作品范疇,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新聞聚合媒體在對時事新聞進行搬運時,由于時事新聞不享有著作權,故不應當認定為侵權。
合理使用指在特定的條件下,法律允許他人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權的作品,而不必征得權利人的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的合法行為。《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款到第五款是針對合理使用的規(guī)定,這三款規(guī)定是針對“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這些傳統(tǒng)媒體的合理使用。而微信、微博、以及新聞聚合媒體等網絡環(huán)境催生出的新興媒體中的合理使用,應適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規(guī)定的在信息網絡環(huán)境下的合理使用的規(guī)定,以規(guī)避對他人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規(guī)定了一系列通過信息網絡刊登、引用、傳播他人新聞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的情況,新聞聚合媒體作為網絡時代下的新興媒體,通過整合新聞的方式向公眾提供消息和資訊,符合網絡環(huán)境下合理使用的規(guī)定。
深度鏈接在法律上并沒有嚴格的定義,其本意是指從設鏈網站頁面繞過被鏈網站主頁(home page) 而直接鏈到目標網頁的一種方式。深度鏈接是采用網頁端聚合的方式展示新聞標題鏈接以及新聞摘要,用戶點擊新聞標題后,新聞原文和圖片仍然在聚合平臺上展示,并未實現真正的跳轉,只有用戶點擊頁面下方的“閱讀原文”,才可跳轉到被鏈接新聞網頁。對于聚合式新聞而言,其頁面內容通常采取標題超鏈接的形式呈現。與淺層鏈接脫離設鏈網站,直接跳轉至被鏈網站不同,深度鏈接雖然在形式上標明了新聞內容來源,但由于點擊深度鏈接后所有內容仍然在聚合平臺上展示和進行,不會跳轉至被鏈網站,這樣一來,深度鏈接使新聞聚合平臺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新聞來源網站。除此之外,深度鏈接不僅僅是對被鏈網站內容的復制,新聞聚合平臺通過轉碼行為選擇性地將被鏈網站的廣告、標識等進行了過濾,減少了被鏈新聞網站的瀏覽率,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被鏈新聞網站的影響力,同時聚合平臺因將其他新聞來源網站的新聞整合到自己的平臺上從而提高自己的瀏覽率,增加了自身推廣等內容,并由此獲得廣告等經濟利益。這實際上是無償利用新聞來源網站獲取點擊率從而取得經濟利益的一種方式,深度鏈接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解釋》第五條,其行為對被鏈新聞網站提供的信息有實質性的替代作用,應被認定為侵犯著作權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為。
判斷新聞聚合行為是否屬于合理使用一般考慮四個要件,即使用作品的目的、使用作品的性質、使用作品的程度以及對被使用作品的市場影響。在使用作品的目的上,聚合平臺在搬運新聞作品時,更多出于商業(yè)目的而非教育等公益目的,即通過用戶閱讀新聞提高網站點擊率來獲得經濟利益,是一種以營利為目的的行為。《著作權法》僅規(guī)定了時事性文章和時事新聞在一定條件下屬于合理使用,但一些包含新聞作者的分析、感想、敘事方法、個人情感的新聞作品應屬于作品范疇,即具有獨創(chuàng)性,享有著作權,使用或者轉載應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并支付報酬,新聞聚合平臺在使用這一類作品時并未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不能將使用的所有新聞來源網站的作品都視為合理使用;而使用作品的程度是指與享有著作權的作品的整體相比,使用的數量和質量。除時事新聞以外,新聞來源網站上享有著作權的新聞作品占比很大,新聞聚合平臺通過深度鏈接大篇幅地“搬運”新聞,并通過轉碼行為整合到自己的平臺上,這種照搬行為實際上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圍;在對被使用作品的市場影響這一最重要的要件方面,新聞聚合平臺使用的深度鏈接方式由于未實現真正跳轉,大大影響了新聞來源網站的經濟效益,對新聞來源網站構成了“實質性代替”作用,故超出了合理使用范圍。
在認定新聞聚合媒體等新興媒體的網絡轉載行為是否屬于法定許可的問題上,最高院2000 年頒布的《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以下簡稱《解釋》) 第三條曾認定聚合平臺與傳統(tǒng)媒體的轉載行為是同一性質的,確立了網絡轉載屬于法定許可范疇。由于近年來網絡轉載的濫用,2006 年最高院修改了《解釋》,刪去了第三條,即認定不同的網絡媒體之間的轉載行為不屬于法定許可。同時,2006 年國務院施行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二條以及2013 年最高院施行的《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三條確立了網絡轉載適用明示許可制,即轉載必須要通過著作權人的同意并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后方能進行轉載,且轉載后需支付著作權人合理報酬。大多數新聞聚合平臺在“搬運”各大新聞來源網站的新聞時,僅僅是注明了該新聞的出處,并未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新聞聚合平臺的轉載行為在未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且未支付著作權人報酬的情況下將新聞整合到自己的平臺上供用戶瀏覽,這種轉載行為侵犯了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超出了法定許可的范疇。
“避風港原則”最早源于美國的《數字千年版權法案》簡稱ISP,用于網絡服務提供商侵權行為的判定,包括兩部分,“通知+移除”。適用避風港原則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主體應當是ISP;二是ISP 在接到權利人對其提供的侵權作品的通知時,應當及時移除侵權作品,并同時將通知內容轉達給提供信息的用戶,這類情況可適用避風港原則而免責。
以聚合新聞APP 今日頭條為例,這類新聞聚合平臺提供服務的形式主要表現為“搜索與鏈接”,主體上符合《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 (以下簡稱《條例》) 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的“鏈接與搜索的提供者”,因而是“避風港原則”規(guī)制的主體之一;然而今日頭條中除去其原創(chuàng)的文章以外,其他新聞均是利用轉碼和深度鏈接的方法“搬運”于其他新聞來源網站,并不存在用戶的上傳和發(fā)布,顯然缺乏第三方權利人而僅有ISP 和著作權人兩方主體,因此不存在“通知+移除”,不適用避風港原則。
除此之外,新聞聚合平臺為用戶提供搜索、鏈接服務時,搬運其他新聞來源網站的新聞,獲取了大量用戶點擊率、瀏覽率,增加了廣告等收入,具有明顯的營利性,不符合《條例》第二十二條第四項的規(guī)定“未從服務對象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中直接獲得經濟利益”的規(guī)定,故不能用避風港原則進行抗辯。
在網絡越來越發(fā)達的今天,網絡媒體在新聞的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聞聚合平臺憑借其方便快捷的閱讀功能以及人性化的訂閱功能獲得了越來越多用戶的支持。但新聞聚合平臺數以億計的累計活躍用戶量與月收入過千萬的廣告費用與背后的新聞來源網站不無關系。新聞聚合平臺使新聞來源網站的點擊率減少,從而影響其廣告、訂閱等費用,正是由于這種利益沖突使得新聞聚合平臺與新聞來源網站頻頻因版權發(fā)生糾紛,然而新聞聚合平臺與著作權人及新聞來源網站之間并非不能合作共贏。新聞來源網站沒有新聞聚合平臺對其新聞的分類、整理、推送,其新聞的瀏覽量及傳播渠道將受到很大限制;新聞聚合平臺沒有新聞來源網站的大量新聞作品,也很難受到用戶的青睞,實際上二者在新聞傳播方面“缺一不可”。這樣一種相互依賴、利益相通的關系為二者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性。新聞聚合平臺與新聞來源網站可以簽訂授權許可協定,新聞來源網站允許新聞聚合平臺對其新聞作品在不損害其權益的情況下使用合理途徑進行“搬運”,新聞聚合平臺定期向新聞來源網站支付費用,并由新聞來源網站向新聞作品的著作權人支付報酬。這使得新聞來源網站和新聞聚合平臺能夠將“糾紛”化為“合作”,實現共贏,共同致力于新聞傳播。
新聞聚合媒體陷入侵權糾紛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深度鏈接的行為。深度鏈接因其不跳轉至原網頁而使新聞來源網站的經濟利益受損害。新聞聚合平臺要規(guī)避因深度鏈接帶來的侵權糾紛,就應該適當調整其鏈接行為。新聞聚合平臺在為用戶提供資訊時可以使用不繞過被鏈網站主頁的鏈接(如普通鏈接)對新聞來源網站的內容進行整合、分類。在不改變原新聞來源網站的版面設計、布局的情況下,僅使用其新聞標題,利用點擊新聞標題跳轉至新聞來源網站,而不在新聞聚合平臺頁面上顯示內容的方式,使鏈接僅作為一個導航作用來為用戶提供感興趣的新聞資訊內容。這樣一來,被鏈新聞來源網站就不會損失用戶流量,其經濟利益也因此得到保障。
合理使用要求新聞聚合平臺在使用作品時,不得影響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由于大多數聚合平臺的運營目的是營利,其對大量新聞作品的“搬運”使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受到侵害,顯然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疇。要正確運用合理使用,就要保障著作權人的權利不受侵害,從前文敘述的四個要件來看,聚合平臺需要控制“搬運”內容的范圍,對時事新聞和時事性文章進行合理使用,標明著作權人姓名以及文章來源和出處,享有著作權的新聞作品則適用法定許可;除此之外,改用淺層鏈接、合理減少“搬運”內容的數量也能幫助聚合平臺在面對侵權指控時利用合理使用進行抗辯。
在網絡技術日趨發(fā)達的現代社會,新聞媒體早已從紙媒擴大到了網絡媒體,新聞聚合平臺與新聞來源網站之間因利益博弈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而現行的《著作權法》無法有效解決兩者之間的版權之爭。新聞聚合媒體作為新興媒體,其聚合平臺很好地契合了用戶的需求,限制其發(fā)展將影響新聞的傳播方式,不利于社會公眾的整體福祉;但如果對新聞聚合行為不加以適當的限制,則新聞來源網站的利益將會受到很大程度的損害。然而通過傳統(tǒng)的訴訟解決紛爭很有可能導致兩敗俱傷,因此,訴訟并非解決博弈的最佳方法,如何平衡各個網絡媒體之間的利益并兼顧社會公眾的需求是《著作權法》應當要考慮的。這一目標可以通過新聞聚合媒體與新聞來源網站的合作來實現。結合我國新聞市場的現狀考慮,筆者認為沿用并完善報刊轉載許可制度,將網絡媒體重新納入其主體中,促進新聞聚合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合作,從而有效地平衡三者之間的利益。現行《著作法》并未對網絡媒體之間的轉載做出相應規(guī)定,導致網絡媒體之間的轉載無法適用法定許可等制度,因此,確立以利益平衡為核心的有效可行的著作權許可制度應當是《著作權法》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