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登記行為,自然資源部日前印發《礦業權登記信息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全國勘查許可證號、采礦許可證號統一編碼,并對出讓登記情況及礦業權相關信息公示公開情況實行分級監測,切實提升礦業權管理信息化水平。
根據《辦法》,全國勘查許可證號、采礦許可證號實行統一編碼制度。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向全國礦業權登記信息及發布系統提交礦業權登記相關信息后,即可獲取勘查許可證或采礦許可證統一編碼。新立礦業權的,登記信息系統生成新的23位數證號;延續、變更、保留的,沿用原證號。分立礦業權的,先提交編碼數據的礦業權沿用原證號,其余配發新證號。合并礦業權的,沿用合并主體礦業權或首次設立時間在前的證號。
實行統一編碼制度后,將對各級自然資源部門出讓登記情況及礦業權相關信息公示公開情況進行分級監測,監測分為全面監測和專項監測。自然資源部重點監測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相關情況,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監測本行政區內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的相關情況。監測范圍主要是:法規規則的合規性情況,包括礦業權是否存在重疊情形,出讓登記權限是否越權,出讓方式是否合規等;編碼數據修改情況,包括根據登記信息系統提示選擇特定情形或進行補充說明,先不符合法規規則但經重新審查、完善編碼數據后獲得編碼,修改登記信息數據及撤回編碼等情形;登記信息系統提示異常的其他項目;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根據工作需要重點監測的情形。
《辦法》強調,自然資源部將每年對監測情況進行通報,省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認真組織核實自然資源部反饋的疑似問題和通報的問題,對確實存在問題的項目應按要求整改并跟蹤督辦。
近日,江蘇省應急管理廳制定并印發了《江蘇省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要求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將應急預案和應急預案演練工作納入年度執法工作計劃,明確監督檢查的重點內容和標準,并嚴格按照計劃開展執法檢查。
《細則》明確,江蘇省應急管理廳負責全省應急預案的綜合協調管理工作,設區市、縣(市、區)的應急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應急預案的綜合協調管理工作。
同時,生產經營單位依據《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組織開展應急預案編制工作。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負責組織實施,并對應急預案的真實性、實用性負責。非煤礦山、金屬冶煉企業和危險化學品的生產、經營、儲存企業,以及使用危險化學品達到國家規定數量的化工企業、煙花爆竹批發經營企業和中型規模(含)以上的生產經營單位,應對本單位編制的應急預案進行評審。除此以外的其他生產經營單位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對本單位編制的應急預案進行論證。
應急預案的評審或論證應注重基本要素的完整性、組織體系的合理性、應急處置程序和措施的針對性、應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及應急預案的銜接性等內容。應急預案評審時,應當包括不少于3 名有關安全生產及應急管理的專家,采取會議的形式,形成書面評審意見。
《細則》明確,應急預案根據評審和論證意見修訂完善后,由本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簽署,向本單位從業人員公布,并及時發放到本單位有關部門、崗位和相關應急救援隊伍。事故風險可能影響周邊其他單位、人員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將有關事故風險的性質、影響范圍和應急防范措施告知周邊的其他單位和人員。同時,重點行業領域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在應急預案公布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按照分級原則和隸屬關系,向縣級以上應急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備案,并依法向社會公布。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制定本單位的應急預案演練計劃,根據本單位的事故風險特點,每年至少組織一次綜合應急預案演練或者專項應急預案演練,每半年至少組織一次現場處置方案演練。重點行業領域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每半年至少組織一次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演練。
同時,縣級以上政府中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重點生產經營單位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演練進行抽查,發現演練不符合要求的,應責令其限期改正。
《細則》提出,應急預案演練結束后,應急演練組織單位應對預案演練效果進行評估,撰寫演練評估報告,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對應急預案提出修訂意見。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應急預案定期評估制度,對預案內容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進行分析,并對應急預案是否需要修訂給出結論。
《細則》明確,非煤礦山、金屬冶煉企業和危險化學品的生產、經營、儲存企業,以及使用危險化學品達到國家規定數量的化工企業、煙花爆竹批發經營企業和中型規模(含)以上的其他生產經營單位,每三年至少進行一次應急預案評估。應急預案評估可以邀請相關專業機構人員、有關專家、有實際應急救援工作經驗的人員參加,必要時可以委托安全生產技術服務機構實施。生產經營單位發生事故時,應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組織有關力量進行救援。應急處置和應急救援結束后,應對應急預案實施情況進行總結評估,修訂完善。
近日,河北煤礦安監局、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省應急管理廳印發《河北省建立沖擊地壓礦井地震信息共享機制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標志著河北省沖擊地壓礦井地震信息共享機制正式運行。
《辦法》共12 條,明確河北煤礦安監局、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省應急管理廳為沖擊地壓礦井地震信息共享的部門,共享河北省沖擊地壓礦井情況和地震臺網監測信息。同時,確定信息共享的內容,主要包括河北省沖擊地壓礦井及有潛在沖擊地壓風險礦井的名稱、采礦許可證井田范圍拐點坐標、采場情況、地震臺網監測數據等相關信息,設定信息發送的啟動條件、發送方式、流轉流程和處置辦法。
《辦法》要求,各部門加強深入分析和充分利用信息。河北省地震局每季度將各礦區礦震與構造地震活動情況向河北煤礦安監局通報,河北煤礦安監局定期梳理分析接收的礦震信息,煤監分局、市應急局督促煤礦對比分析地震臺網和沖擊地壓監測系統的監測數據,校核沖擊地壓監測預警指標,為研究沖擊地壓災害發生規律、提高沖擊地壓監測預警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近日,山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發布《智能煤礦建設規范》省級地方標準。
該標準在研究和分析山西省煤礦基本情況的基礎上,考慮了山西煤礦煤炭生產技術條件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提出了智能煤礦的架構和建設要求,具有較強的先進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該標準的出臺為山西省煤礦智能化建設提供了技術依據,填補了標準空白,對加快煤炭產業轉型升級、推進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山西省煤礦智能化建設實施意見》,山西省將加快煤礦智能化建設改造,實現采掘工作面無人(少人)操作、煤礦重點崗位機器人作業,井下固定崗位無人值守與遠程監控,各系統智能化決策和自動化協同運行。2020-2022 年,山西省推動10 座智能化示范煤礦和50 個智能化綜采示范工作面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