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華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黃墩鎮中心小學,山東 日照 276800)
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我們“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作為基層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我漸漸發現,要徹底貫徹好《課程標準》,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還有較長的一段路要走。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我們通常接受的各種語文教學理論將傳統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人文本位思想丟失了。在語文教學中只是將各種精美的文章分解,將語文課化成了知識的講解課,雖然語文的基礎知識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卻丟失了最為重要的東西,將學生對我們傳統的文化認同感的培養拋棄了。
什么是文化認同?所謂文化認同是指一種群體文化被認同的感覺,是一種個體被群體文化影響的感覺,是一種“自我認同”。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民族之一,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華夏文明從未中斷,生生不息,成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古代中國就是以自己輝煌燦爛的文化影響了四周的民族,可以說中華文化是“根”,維系著中華民族長期的穩定與發展。為什么要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我認為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意義:
當今時代,隨著文化的不斷交流,世界各種文化不斷交融。中國近代史,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開始全盤否定傳統文化。作為我們民族的未來,當前很多孩子從小接受到的都是西方的文化,看西方的動畫、吃西餐、過外國的節日。這樣的情形使得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顯示出更加重要的意義。
當然,民族文化應該向所有人類文化開放。母語文化是民族的、國家的,也是人類的,民族文化是在與人類文化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一方面強調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這是根本,是基礎,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培養學生具有兼容并蓄的寬闊胸懷,立足民族,放眼世界,海納百川,促進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
我們世代相傳的價值體系中華文化,是我們中國人民的紐帶,現代教育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祖國棟梁之材。但是當今的學生對于我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是非常淡薄的,學生受到了金錢崇拜文化、享樂文化的影響,使得他們對崇高理想和民族信仰感到非常迷茫;傳統的文化道德在當今的市場經濟影響下基本上消失殆盡了,學生在社會道德認同感上出現了危機;當今的教育主要是應試教育,缺乏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使得學生的精神家園荒蕪,從而導致了心理畸形。中小學學生是一群富有朝氣和創造力的群體,只有讓他們去接受我們的民族文化熏陶,吸收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才能培養他們對我們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才能讓我們的民族更強大。
當前語文教學成效很低,原因在于一直以來只是把語文教學當成了工具,當作應試教育的手段,忘卻了文化的教學,忘記了語文教學的本質所在。語文教學如果工具化就會完全脫離語文教學的本質,學生掌握就會只是一堆機械性的語言辭藻,在生活中使用是非常難的。只有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才能培養學生的人文化,認同我們的民族文化,凸顯出語文的文化特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前面介紹了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培養的意義,那么我們語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認同感培養,具體要怎樣實施呢?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
我們對語文教學的看法各有千秋,對語文教學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觀念是不合理的,再加上中考、高考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合理的教育觀點依然很難在短時間消除。要切實改變將語文教學看成是知識點的學習、技巧的培養過程,就要深刻地認識到語文教學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提高認同感的培養和我們的素質教育是相輔相成的,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認為對于如何去實現語文民族文化認同感培養這一目標,需要遵循以下幾個準則:
1.以批判的眼光接受傳統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精華和糟粕是共同存在的,那么我們就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理性對待傳統文化,吸收其中的精華部分,剔除掉其中的糟粕部分。在去糟取精中我們需要通過古今中外文化的對比才能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才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
2.文化的創造生成性
我們需要把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層面放大到世界層面上,文化的全球化使得我們需要有一個非常理性的文化價值觀,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上的各種文化在不斷從各自的封閉狀態走向了一個交匯融合的過程,我們在面對傳統文化或西方文化的時候需要堅持文化的平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這些精華吸收運用于我們的文化創新中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新出更包容并蓄的中國文化。
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針對當今學生的心理狀況采取正確的措施,具體方法策略有以下幾點:
1.教學的體驗
語文教材中距離當前學生生活的時代、內容、認知等有一定差距的時候,學生往往比較難體會到其中的文化內蘊,難以記憶和理解、觸動心靈,所以我們需要引導語文教學能夠走進時代,還原情形。給學生提供多種途徑去感受課文內涵,理解作者創作主旨。
2.培養學生審美
我們為什么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精美的內容呢?因為只有擁有了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的時候才能讓學生去發現新的美麗文化;通過強烈的情感來激起學生的心靈,只有通過心靈才能認識、發現、創造出更優秀的文化;老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審美水平的培養,從而能夠更好地在語文教學中去培養中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3.文化的對話
文化,是人的思想、情感、體會的結晶,是人類長期創造的成果。我們需要讓學生通過交流、互動進行溝通,讓學生不斷去創新。也就是以對話為原則的對話教學,師生坦誠面對交流自己的感受,進行精神的交流溝通。不僅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還有學生交流與探討,教師欣賞與評價。 在語文教學中能夠更多地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學生階段正是青春叛逆期,對傳統主流文化都有反抗性心理,需要老師引導和鼓勵。
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要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進行:
1.通過名人效應
可以經常性地介紹或者是引用古今中外比較著名的文人墨客對自己民族文化熱愛或者贊美的文章,從而激發中學生對于民族文化的自豪和追慕之情,間接性地對文化進行潛移默化的認同。
2.通過漢字漢語
漢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語文教學的基礎部分,也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我們長期以來只是將漢字漢語作為工具來認識,往往忽略了漢字漢語中的人文文化性,從而導致了漢字漢語在教學過程中成效比較差。可以通過學生和老師交流對話,在對話中加強對漢語的口語化親近感,使學生自主投入到潛移默化的漢語學習中來,再引申到民族心理情感、民族文化層面,從而培養出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3.通過人物形象
語文教材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是作者塑造出來的典型,大部分人物身上都散發著人格魅力或者愛國情感,這些人物形象是非常容易拉近和中學生的距離的,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可以學習英雄人物的民族氣概,如語文教材中的巾幗不讓須眉的英雄人物花木蘭、深明大義捍衛國家的燭之武等,都能讓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進而加深民族文化認同感,領悟民族文化的內涵。
本文只是大體上講述了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重要性,以及怎樣去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語文教學本身就非常寬泛,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應該多角度多方面用開闊的視野去全面尋求更佳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