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錫濤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實驗小學,浙江 余姚 315400)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學習中,學與思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明朝陳獻年說過:“疑而后問,問而后知,知之真則信。故疑者,進道之萌芽也。”進道,就是前進的道路,而學生前進的道路是知識的積累,是自我的學習,是思維的訓練。質疑問難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起點,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是其善于思考、善于動腦的表現。
為什么會有“疑,進道之萌芽”的思考呢?主要源于學校舉行教改之星評比,自己選擇課文,我選擇了部編版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二》中的“識字加油站”“用拼音”和“字詞句運用”的內容進行教學,因為是新進學校的教師,我進行了多次試教,在學校語文組老師們的鼓勵和幫助下,我將課堂教學和教學設計多次改動,終于設計出了比較成熟的教學設計。
在正式展示課后,我發現了課堂是動態的生成,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發揮時,往往會冒出連教師都沒想到卻又十分有意義的建議和聰明的想法。學生們有意無意地跳出了我們課前規范設計的框架,給我們一些毫無準備的意外。要知道,學生的質疑是很有意義的,這質疑聲中,是他對知識的發現,對思考的收獲。
在教學“字詞句運用”的第二部分量詞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在屏幕投影上出示了第一單元《口語交際》中的一句話:“我們一起來做游戲吧!一個人發指令,其他人做動作。”和《語文園地一》中“識字加油站”的古詩:“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無數片,飛入水中都不見。”師:同學們,我們來看,這里有一組詞叫:一個人(師圈學生讀)。這里的“一片”是“一片什么呀”?生:一片雪花。(師立即在黑板上寫下兩組詞:一個人;一片雪花)師:同學們,這兩組詞語很有意思,你也能說一說這樣的詞語嗎?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這幾個詞語:一座山、四朵云、七朵花、九只鳥。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生讀)
師:在這幾個詞語中,連接數字和名詞中間的這個詞叫作:量詞(邊說邊把這些量詞圈出來)。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量詞的正確使用,師在屏幕投影出示一組量詞訓練題:“一( )小刀、一( )井、一( )彩虹、一( )大象、一( )小狗……”
在那天的課堂上也是這樣下來的,當時學生都高高舉起了小手,應答如流,就在標準答案即將被鎖定的一剎那,一只小手突然高高地舉了起來。
師:哦,你還有不同的答案,你來吧。生1:我覺得一(名)大象,一(位)小狗也可以。(其他學生聽了哄堂大笑,我一開始也覺得他是故意搗蛋,雖然很生氣,但還是想聽聽他的理由)師:你能說說這樣填的理由嗎?生1:動畫片上不都是說一位熊先生、一名大象博士的嗎?生2:沒錯,沒錯。我們也看到過。生3:老師,我會背一首詩《可不可以說》:“可不可以說/一枚白菜 一塊雞蛋 一只蔥 一個胡椒粉 /可不可以說/一架飛鳥 一管椰子樹 一頂太陽 一巴斗驟雨 /可不可以說/一株檸檬茶 一頓雪糕 一畝阿華田 /可不可以說/一朵雨傘 一束雪花 一瓶銀河 一葫蘆宇宙 /可不可以說/一頭訓導主任 一只七省巡按 一匹將軍 一尾皇帝 /可不可以說/龍眼吉祥 龍須糖萬歲萬萬歲。”(盡管他背得斷斷續續的,但我還是知道了他是在背香港女詩人西西寫的一首詩)生4:老師,我也想到了一個問題,上次的作業中的一道選擇題:“( )是一只可愛的小白兔。”我覺得不僅僅可以選寶蓋頭的“它”,也可以選單人旁的“他”和女字旁的“她”,童話故事中的小白兔等等小動物不也經常這樣用嗎?(這時其他學生聽了都露出了同意的微笑,燦爛的表情寫在他們稚氣的臉上)
這節課中最精彩的無疑就是從學生的質疑開始。質疑,毫無疑問是進道的萌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
抓住學生“疑”的剎那。扶疑,即支持學生的疑惑,不扼殺。《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對于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第二學段的要求是“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第三學段的要求是“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那么,是不是意味著第一學段就不需要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了呢?顯然不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思考,思考中會有質疑。而在學生主動提出疑問的一剎那,一定要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
在案例中預設的答案:一頭大象、一條小狗,應該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學生根據自己在動畫片中看到的“一位熊先生、一名大象博士”提出了質疑,讓我更意外的是有學生會背香港女詩人西西的作品《可不可以說》,用具體作品來完善質疑。面對學生的“靈光一閃”,面對課堂中的意外,我們要容納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提出的不同觀點和意見,欣賞孩子的真情告白。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善于抓住教學中的閃光點,才能真正使每個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如果在這次展示課中,因為場合制止了孩子質疑的聲音,那么失去的將不是一次精彩的課堂,而是學生成長的機會,學生的思維空間會變得十分狹窄,自然思維就打不開了。另外,還要注意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松的探究氛圍,在課堂上沒有高高在上的老師,只有一個學習的伙伴,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從容地發現了問題,提出了問題,才會出現課堂中的精彩“質疑”。
引導學生“疑”的解答。解疑,是重中之重!學生質疑值得肯定,但學生的質疑是否正確,學生的質疑是否有意義,需要教師的引導。案例中學生其實提出了三處質疑:1.動畫片中為什么可以用“一位熊先生、一名大象博士”?2.《可不可以說》里這些量詞這樣用可不可以?3.小白兔一定要用“它”?這三處質疑需要教師一一解惑,不可遺漏一處。
其實,這三處疑惑答案都是:論語言環境的重要性。“一位熊先生、一名大象博士”是錯的嗎?是對的嗎?不能這樣說,應該告訴學生這里的“位”“名”這兩個量詞是要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當中去的,熊先生、大象博士是動畫片中的形象,是被當作人來寫的,所以這個時候的量詞可以特殊化。而女詩人西西的《可不可以說》里所有的量詞都很有趣,當這個學生質疑時,當時我就告訴學生們:“這是一位六十多歲的女詩人在某次聽到一個孩子對父親的一個提問后,創作的一種錯位的詞語搭配的一首詩。”很有趣的量詞,但不能讓學生們認為這樣搭配是可以的,應該非常清晰地指出語境的重要性,在日常語句中不能如同動畫片或者《可不可以說》這樣搭配量詞。“他”“她”“它”的問題更是常規問題,在此時提出特別巧妙,要讓這巧妙發揮作用,讓學生們知道如何在語言環境中運用這三個字。
在跟學生解惑時要讓他們在得到答案的同時感受中華語言的博大精深,體會自我質疑得到解決后的成就感,在心靈中激起更多質疑的火花。
培養學生“疑”的意識。輔疑,鼓勵學生的質疑,激發他們認真思考,主動質疑,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使他們的思維在一個廣闊的空間里自由馳騁。閱讀時質疑問難不但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方式,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案例中當學生提出《可不可以說》的問題之后又來了一個“他”“她”“它”的疑惑,學生們閱讀童話時有了發現,再針對課外書中和作業中的不同提出了疑問,證明學生在學在思,已有了質疑的意識,是進道的萌芽。教師鼓勵引導,這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值得肯定。這是發現的過程,當這個問題提出后,得到的是教師的理解和同學們的共鳴,并得到解答。那么,在今后的閱讀中,他會有更多的收獲。
培養學生質疑的意識,在低段時教師應適當引導質疑的方法,保護學生對知識產生的疑問,在萌芽時期保護這靈感的火花。解答案例中的前面兩個問題后要在解決問題后肯定并鼓勵,而在解決“他”“她”“它”的問題時可以在鼓勵之后告訴學生之前做這道題目時,就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實時的問題會令自己印象更深刻。
扶疑——解疑——輔疑,三步走,學生學而思,思而疑,疑而解,這樣更能提高學生閱讀的質量。我們要善待“質疑”,冷靜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點”資源,并靈活地調整教學進程,使課堂在不斷的“生成”中綻放美麗,充滿生命的活力。讓我們培養學生質疑的意識,幫助學生掌握質疑的方法,從文本中獲得更多的語文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