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坤
(甘肅省靖遠縣第四中學,甘肅 靖遠 730600)
我們知道高中語文課程是高中生的主要課程之一,語文在高考中占的比例很大,因此高中的語文課程教學一直是高中學校的重點工作。但是隨著近年來素質教育的深入推廣以及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傳統(tǒng)的語文課程已經不能夠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必須要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探究更加高效的高中語文課堂模式,力求通過課堂教學完成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教授和德育教育,同時還要完成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雖然素質教育不斷深化推廣,很多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真正認識到了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注重對高中語文課堂進行改革,完成了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了學生的更好發(fā)展。但是考慮到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很多貧困地區(qū)的教師沒有及時更新教育理念,仍然秉持著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進行教學,教學目標僅僅局限于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提高升學率。在課堂上只注重教授基本知識,沒有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沒有機會參與課堂討論。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教師不能從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進行課堂設計,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利于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建設,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為了更好地迎合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很多高中學校在學校內開展素質教育理念下的形式化教育,教師沒有真正理解素質教育的本質,不能完成高效語文課堂的建設。很多高中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在素質教育形勢下,進行的仍然是應試教育,他們認為高中語文知識十分繁雜,教學任務繁重,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在課堂上進行德育教育,沒有時間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因此他們只是進行教材既定章節(jié)的灌輸式講解,要求學生進行被動記憶,沒有帶領學生深入探究教材背后的文學內涵,更不會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不能完成對他們的價值觀教育,沒有完成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學生以后的更好發(fā)展。
在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下,教師按照自己的授課習慣和語文教材的既定章節(jié)進行灌輸式的知識講解,要求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進行知識的被動學習。這樣的課堂模式沒有做到以學生為本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也不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不利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不能有效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整個課堂表現為沒有活力,學生沒有學習欲望,教師的講授過于呆板無趣,教學效率自然不高,學生也不能完成很好的理論知識學習,教師更不能完成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達不到提升高中語文課堂的效率的目的。
有效教學就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完成對學生的教育。與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模式不同,高效課堂不僅要完成對學生的語文常規(guī)知識教授,還要帶領學生積極探究教材背后的文學內涵,培養(yǎng)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促進他們正確三觀的養(yǎng)成。在這樣的課堂里,提升學生的整體能力,尤其是語文自學能力和應用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才是真正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我們要實現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就必須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進行語文的教學設計,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和能力培養(yǎng),自然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最終就會實現高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
我們知道語文課堂的主要組織者和引導者是語文教師,因此語文教師的教學目標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而課堂的主要參與者是學生,教學效果的展現者也是學生,因此,我們要完成高效課堂的教學設計,就必須要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要求教師進行語文教材的深度挖掘,然后結合班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發(fā)展特點進行教學目標的設定。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考慮要全面,不僅要設定相關的理論知識教學任務,還要完成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章節(jié)重點難點的確立,在備課環(huán)節(jié),要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重難點的合理教學設計,通過引導式的學習,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促進他們更好地發(fā)展。例如,在學習一些文言文時,我們在教學前必須深入研讀教材,要理解每個字詞的含義,理解文章的內在邏輯性,還要考慮到高中生對文言文接觸較少的現實基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進行重點和難點的確立。在課堂上要通過適當的課堂提問,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式學習,完成對難點的探究,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文言文的理解和學習。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有利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他們的學習信心,有利于以后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
我們知道高中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他們思維活躍,是形成比較系統(tǒng)成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因此高中語文教材的內容都是一些具有深度,能夠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精選文章。例如文言文就能夠完成對學生古文的教學,還能夠深化他們對于古文的理解程度,能夠有效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考慮到很多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他們沒有比較適合的學習方法。為了降低他們的學習難度,我們可以采取情景引入環(huán)節(jié),例如在學習《出師表》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們展示這個故事的發(fā)展背景,帶領學生學習當時的局勢,然后進行正文的學習,在文章解讀過程中體會諸葛亮的懇切的情感,學習他身上的堅貞不貳的高尚品格,對學生完成知識教育和情感態(tài)度的滲透教育。
我們知道高中語文學習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究教材內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所以,為了更好地進行語文的教學,我們可以采取一種更具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即小組討論課堂制。教師在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分組。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課堂的參與度,組間實行量化制,每周評出最佳小組進行獎勵。課前,每組要合作完成教師分配的預習任務,記錄下組員遇到的學習問題。課堂上,每組的“主講人”上臺帶領學生一起學習本組的預習成果,其他組可以提出質疑或者進行補充。然后組間討論解決每個小組在預習環(huán)節(jié)遇到的學習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實現語文的有效教學。
我們知道學生在學習感興趣的事物時,他們的學習效率更好,學習也更加深入,因此我們可以借助多媒體這一技術,進行高中語文課程的教學,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還有利于學生理解相應的文化內涵。例如在學習屈原的《離騷》時,我們可以通過播放相應的短視頻以及文章中涉及的歷史事件,來增加學生對它的理解,通過分析相應的寫作手法,了解語文寫作的方法,同時通過視頻中的解讀和分析相應的語句,解析作者的憂憤之情。這樣的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文章背景,豐富學生的知識,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有利于文章學習和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我們必須對高中語文課堂進行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出更加高效的語文課堂模式。我們要真正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課堂設計,在語文課堂上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的引導,通過多媒體技術以及適當的情景引入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