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學院 芝春
基于“互聯網+”高校可通過相關平臺,提升立德樹人教育管理改革,增強教師綜合能力[1]。在高校中,立德樹人教育不僅要求教師忠誠于黨,具備良好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還要求教師與時俱進,熟悉“互聯網+”的相關應用,將立德樹人教育內容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以此實現知行合一。如利用互聯網平臺搜索實時案例,加強立德樹人實踐教育,提高高校學生愛國情懷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同時,面對新時代下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實踐不光對教師專業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馬克思理論基礎、職業素養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還對高校相關課程創新建設、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針對“互聯網+”在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實踐,高校應制定計劃,明確目標,及時對相關教師進行技能培訓與理論輔導,如互聯網技術培訓、計算機知識輔導等,彌補技能缺陷,加快“互聯網+”對應技能掌握,與時俱進提升“互聯網+”下的高校立德樹人教育,以及教師專業素養。
在傳統高校立德樹人教育中,常常采用教師主動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雖然可初步實現立德樹人教育,引導學生進行道德教學,但在該教學模式下學生過于被動,教師容易強加自主想法,提升學生對立德樹人教育的反感,教學效率較低,且由于教師相關知識存在飽和,立德樹人教育層次有一定局限。同時,加上學生在立德樹人教育中除了自主培養促進其進步外,多數還需外力輔導,如老師教育講解、視頻教育實踐、平臺案例分析等,以此得到正確引導。所以,要想加快高校學生在立德樹人教育中的進步,促進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實踐發展,就需改變傳統立德樹人教育模式,采用“互聯網+”與教育模式相融合的創新教學方式,加強立德樹人教育正確引導,如在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時,教師可利用互聯網平臺調動學生積極性,擴展自身知識層面,傳授全新道德教育內容。
對于高校立德樹人教育,要想進一步促進實踐發展,首先要打造良好的立德樹人的教育氛圍。首先,應根據“互聯網+”平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構建科學合理互聯網與立德樹人教育一體式教學體系,如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機制中加入績效考核、獎懲形式等多種方式,加大師生參與力度,評選優秀思政教師與立德樹人教育優秀學生,以此調動立德樹人教師的積極性和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利用相關互聯網平臺鼓勵學生多舉辦相關立德樹人教育競賽,通過互聯網技術和平臺促進高校學生立德樹人教育進步。最后,高校需根據教育機制運行情況和針對“互聯網+”立德樹人教育創新改革進度形成相應評估體系,如該體系可對學生立德樹人教育進行學生互評、家長獨評、師生互評,改進高校立德樹人教育改革缺陷,從而在高校中營造出濃厚的立德樹人教育氛圍,創新高校立德樹人教育新發展,加快“互聯網+”與立德樹人教育的融合。
基于“互聯網+”發展,我國高校應加大資金投入,建立立德樹人教育宣傳基地,利用互聯網平臺,通過電影、音頻等形式宣傳立德樹人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思想,引導其樹立正確地價值觀。同時,可依據高校實際情況,舉辦立德樹人相關競賽,如微電影競賽,鼓勵高校學生拍攝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電影,促進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發展。此外,高校可通過互聯網平臺,建設微信、QQ、論壇等立德樹人教育陣地,相應網站,利用“互聯網+”媒體形式加強學生立德樹人教育溝通,積極聽取學生建議,改進立德樹人教育改革問題,時刻掌握高校立德樹人教育進度,必要時可根據立德樹人教育采取一對一形式教學,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以點帶面弘揚立德樹人主旋律。
綜上所述,基于“互聯網+”發展,高校應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以點帶面弘揚主旋律,或在學校打造良好的立德樹人教育氛圍,以此增強高校立德樹人教育發展,為新時代社會發展培養全新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