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彩芬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18)
處在西部邊窮地域的天水市,雖然經濟總量低,長期處于欠發展地區,但在“一五、二五、三五”計劃經濟時期就是國家“三線”建設的老工業基地,裝備制造業等占居早期地方經濟的半壁江山,發展異常迅猛,以軍工產品為主的區域產業布局,具有較強的實力,尤其是加工制造、通信設備和儀器儀表等產業基礎雄厚。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偉大戰略,推動甘肅經濟加快發展步伐,2014年,甘肅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13685”戰略“圍繞一大構想,著力構建三大平臺、六大窗口、八大節點城市,推進五大重點工程建設的發展戰略。”從地緣優勢、文化資源、人文環境和新區建設等方面提出與沿線絲路國家和城市實行互聯互通的合作交流模式,進一步提升天水、蘭州、敦煌等重要節點城市的支撐能力,“努力把甘肅省建設成為絲綢之路的黃金通道、向西開放的戰略平臺、經貿物流的區域中心、產業合作的示范基地、人文交流的橋梁紐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積極貢獻。”天水必須抓住這一政策機遇,認真落實國家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政策,用足用好國家支持甘肅省的各項優惠政策,不斷尋求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城市在經貿合作上的對接模式,以方案要求對天水市重在鼓勵區域中心城市建設上科學謀劃,夯實基礎設施,強化電工電器、機床制造、電子信息等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文化旅游產業與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使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等發展功能方面在天水更有成效,尤其是對老“三線”工業企業重拳出擊,重振旗鼓,激活僵死無力的癱瘓局面,使其發揮應有的效能,破解天水老工業發展難題,全力推進國家戰略方略的實施和甘肅省總體方案的落實。
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的全面實施,根據甘肅省交通突破實施方案,2015年4月28日,天水市政府制定出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天水段“6873”交通突破行動實施方案》。方案提出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歷史機遇,超前謀劃,加快建設運輸通道重大交通項目,落實國家“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扶貧攻堅行動等重大戰略部署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6873”交通突破行動實施方案》,按照攻堅突破、提速升位、互聯互通的總體要求,立足天水作為甘肅東部橋頭堡和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承東啟西的戰略定位,努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天水段立體交通樞紐,打造“兩橫二縱”高速公路主骨架以及“十”字形鐵路網主骨架,形成立體化、開放式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實現全市道路暢通、內部聯通、外部貫通的交通優先網,以快捷便利的路路通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省市寬領域多層次交流合作,以最快的時空優勢做好對接,服務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升天水市對外開放能力,使天水真正肩負起甘肅向東承接資源轉移,向西推進區域發展,輻射隴東南的重要門戶重擔,全面提升天水支撐能力。
2018年4月4日,天水市政府印發2018年“一帶一路”暨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工作要點。從“借力關中平原城市群實施機遇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加快實施‘一帶一路’、關中——天水經濟區、關中平原城市群重大項目、不斷深化區域交流合作”三個方面做了具體安排,要求必須認真貫徹國家和省上“一帶一路”及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戰略部署,爭取國家和省上政策扶持,實施跨區域重大項目,不斷深化區域交流合作,促進經濟區融合發展。依托國內大型節會、各項體育賽事等活動,加大天水對“一帶一路”及關中——天水經濟區的宣傳推介力度;加強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等城市對口單位的協作交流;加強秦嶺山脈生態治理工程、黃土高原渭河流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等項目對接,與關中、平涼、隴南市合作開展涇渭河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加強與天水陜西商會及關中城市招商引資工作的推進力度,積極引進更多的關中企業、跨國公司、央企和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入駐天水;爭取西安港在天水設立進口商品直營店,與迪拜納世利建立中東貿易對接機制,擴大農產品、特色工藝品、電子電器等產品在中東、中亞等市場的出口份額。同時建立關中——天水城市群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五險合一”數據大集中信息系統、社會保障等“一卡通”管理系統,對天水市在“關中——天水經濟區”中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上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具體的戰略部署,積極主動抓好沿線城市政策機制、商貿交流、組織管理、技術共享等方面的深層次合作。
陜西原本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天水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古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隨著國家建設西向戰略力度的加大,天水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戰略地位,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使天水發揮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在絲路經濟中由實體經濟向虛擬資本的轉化中起著特殊的“推手”作用,創新發展渠道,使“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于引領和支撐西北地區開發開放,有利于推進西部大開發,有利于縱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國務院2018年2月正式印發的《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批復》,在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實施方案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規劃。因此,天水必須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膽創新勇于探索,另辟蹊徑主動對接,積極融入有所作為,既要避免不切實際的盲目冒進,又要克服縮手縮腳不敢前進的畏難思想,找準開放開發的切入點,以關中平原城市群為推手,聚焦絲路新動能,開拓絲路經濟新空間,創新適合天水發展特色的軍民融合模式,提升天水人口大市在勞動力資源中的優勢和經濟集聚能力,充分發揮天水作為節點城市在關中平原城市群中對西北地區發展的核心引領作用和推進我國向西開放的戰略大通道作用。
總體來看,天水經濟發展的扶持政策很多,內容非常扎實,政策力度非常大,現實針對性強,可以說含金量之高、創造性空間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天水經濟轉型跨越發展應借助這一系列難得的政策,降低經濟發展成本、改善經濟發展條件、大力推動產業發展、提高經濟發展效率。雖然天水在這些政策中都不處于政策中心,但仍在這一系列政策的范圍之內,被明確列入,這需要天水各方大力推進,盡全力搭乘絲路快車緊緊跟進,不可懈怠。
當前,天水應緊緊抓住國家及甘肅省的重大發展機遇,充分發揮現有資源優勢,拓寬天水經濟向外發展的寬度。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合作、關中平原城市群和中心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從政策、利益、供需等方面加強與通道沿線和城市群之間的對接,通過產業、人才、商貿等的積極對接,建立起深度合作關系,擴大合作空間,使打造內陸型對外開放新高地的天水具有更強的支撐力和承載力。
仍處于經濟發展緩慢的天水,如何從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制定適合本地發展的方針政策,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增強信心,使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時期向平穩發展的過程中轉換,適應新常態,拓展新渠道,尋求新動力成為關鍵。
改革創新作為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更是天水發展的動力與源泉。在經濟“新常態”下,天水首先必須大力實施“雙輪驅動”戰略,兩條腿走路,兩個拳頭同時出擊,超常規謀劃發展目標,確定發展方向,積極發展“絲路經濟”與“綠色經濟”,制定切合實際的戰略措施,才能鉚足馬力加速推進發展的進程,才能在絲綢之路上有所作為。
1.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準確把握國家和地方發展機遇疊加的優勢環境,始終堅持“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理念,快速點燃大眾創業的激情,竭力為萬眾創新營造良好氛圍,為不斷提升天水裝備制造科技含量,提高電子信息的市場占比,在生物醫療、現代農業等方面夯實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天水經濟在市場中的競爭實力;在文化旅游、特色商貿、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等方面借力互聯網+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大背景積極培育絲路經濟,提高外貿出口商品在市場中的份額。
2.以工農業“強基”為核心,夯實綠色經濟。以天水早期的軍工企業為依托,打造西部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鞏固和保持傳統產業主導優勢的同時,發展循環經濟,培育通用航空、智能產業、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現代物流和農業研發為重點的六大戰略產業,更多更好發揮天水市在現代農產品中的創新引領作用,以國家高新農業科技園區為依托,打造綠色制造業,發展“果品、蔬菜、畜牧”百億產業,使天水農業特色化,實現農業深加工,并提高農業商品化程度,多元模式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在積極“走出去”的總體發展思路中推進絲路經濟。
3.以旅游商貿“提質”為核心,塑造天水特色。以文化為源頭,弘揚華夏文明,打造絲綢之路旅游品牌,以區域聯動的方式,聯合西安、寶雞、蘭州、敦煌,共建百里石窟,建設文化弘揚區、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天水——寶雞文化展示區,傳承始祖文明,成為中國知名歷史文化旅游名城。
4.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新驛站,使天水成為商貿物流中心。依托天水國際陸港城、隴海鐵路、寶蘭高鐵,不斷加大與國家大路網接軌力度,建設天水高速大路網通道;打造區域農產品,小商品商貿中心、與西安國際商貿聯通聯運;與蘭州、寶雞工業物流園區一起,錯位發展。依托天水商貿城、秦安小商品商貿城平臺,進一步推進電子商務在農村全面延伸,加快農產品直銷市場的互動,促進快速立體多功能發展。
1.實施“城鎮群+縣城”的分區空間密度集聚建設城鎮化發展模式。天水的城鎮化動力不足,城鎮布局點狀松散的情況突出,依據縣域范圍大、生態環境脆弱、河谷人口密度大的特征,在今后的建設中,應以“城鎮群+縣城”的分區空間密度集聚為目標,實行分級服務,分層管理,防止出現遺漏和邊緣化,加大分區、分層、集中式的城鎮化配套建設模式。
2.分區統籌,走特色和人本的城鎮化道路。以天水市資源承載能力為基礎,引導人口向中心城市、縣域增長極、城鎮發展廊道集中,努力推進緊湊集約的據點式城鎮化建設。中部以城鎮群帶動實現全市人口集聚和城鎮化;兩翼以扶持縣域經濟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強化基層人口較多的村組公共服務功能,健全基礎設施,提升服務水平,以就近整體亦農亦商的原則,條塊結合管理,加速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進程,緩解城市人口壓力。
1.天水必須進一步爭取國家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在產業合作聚集的重視和規劃。在充分挖掘天水現有優勢產業和資源稟賦的基礎上,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從資源、技術、環境等因素出發,合理引導天水產業首先在關中地區的合作并向集聚方向發展,盡可能地發揮產業集聚在關中平原城市群的規模經濟,培育產業集群,帶動本地的產業優勢。
2.天水必須出臺財稅政策確保產業合作的有效開展。從2018年開始,隨著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戰略的實施,天水的相關部門應共同研究制定融入“一帶一路”經濟一體化的領導協調機構,統一在絲綢之路經濟帶、關中——天水經濟區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中的財政和稅務政策,確保各項規劃的實施,以保障產業合作的順利進行。建立健全絲路經濟合作一體化過程中利益分享和利益補償機制,多渠道積極籌措一體化專項基金,以服務企業的產業合作為前提,構建網格化的財稅模式,實現在絲路經濟發展中的統一調節和統籌管理,由單一的自上而下的分割式的縱向轉移支付向橫向全方位多渠道并重支付展開;采取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措施予以支持,更好的運用稅收優惠政策促進沿線節點城市的協調發展。
3.天水必須努力解決和縮小在關中平原城市群中的行政區劃邊界問題,使行政區劃堡壘的影響不斷縮小弱化,提升政府合作速度,積極構建信息互享網格,推進產業和人才合作共享一體化,從而減少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產業合作上的障礙。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發展已經為關中平原城市群各方利益的產業協調提供了成功的實踐,可在借鑒此經驗的基礎上使行政區邊界建立更加緊密的區域開發開放帶模式,以此探索為契機不斷發展,以共同發展為重心,以便增進各地共識和協調發展的良好嘗試,使天水通過在關中平原城市群內的發展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破解各城市之間協調難題,為推動絲綢之路經濟一體化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建立西部物流網絡大通道,實現西部資源的大融合,為繁榮絲綢之路的商貿、旅游和投資等做出應有的貢獻,激發城市群活力。
天水市要把人才戰略放在首位,應盡早達成共識,尋求在更廣、更深層面上展開人才交流合作,并以此為切入點,形成政府間經濟組織、管理制度的相互銜接,為天水市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形成合力贏得時間,注入初始動力,快速推進天水市的發展速度,實施人才互動,創新人才共建共享機制,這是解決天水市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天水進入區域經濟發展快車道的加速器和杠桿。
1.加強人才交流互動力度,實現人才無縫對接共享常態化。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構筑人才蓄水池。堅持用政策、事業、感情留住人才,剔除人才引進與合作過程中的各種政策障礙,重點支持那些尚未成功但發展潛力巨大的創業、創新人才,對重點企業加大教育培訓和研發投入。徹底解決天水市工業產業發展中人才不平衡的問題,努力形成各種人力資源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2.深化城市群制度建設,擴大產業聯盟與人才融合。提供必要的經常性的協調會晤,促進其產業和人才合作的靈活性,讓已有的人才既有享受生活的清閑自在,又有舒展自身才能,發揮用武之地的激情,還要有政策的吸引力和創新的壓力。進一步推動天水市的現有人才在各城市之間、縣區之間、鄉村之間及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與合作,并不斷向高層次、寬領域、緊密型方向發展。
3.擴寬組織合作形式,促進產業人才聯動發展。在高層次人才共享和管理人員互派等方面優先從制度層面打開局面開展合作,打破行政堡壘,用共建共享的理念從政策上保障人才的一體化,當前要尤其推進天水與關中地區在科技資源與人才流動方面的合作,使人才、產業、資金、信息等要素在關中平原城市群中的合理流動與合作,讓天水經濟社會的發展乘著這趟“高速車”飛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