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理華
(福建省泉州藝術學校 福建泉州 362000)
我國政府日漸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筆者愿在時代的洪流中,泛起微小的浪花——在平凡的語文教學崗位上,以踏實的教學實踐,增強學生的自信,助力其未來長遠發展。
職業教育是當代教育分流最有效的手段。但中國大部分職業教育分流較晚,未來的職業期望較低,尚未達到德國、日本職業教育的效果[1]。值得慶幸的是,筆者所在的藝術學校,學生既分流較早,又有相對較高的職業期待。然而,大部分學生的文化功底較弱,恐怕不能為他們的職業發展“背書”。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上有效提升其文化素養,增強自信,提亮人生的底色呢?本文從閱讀和演講兩方面對此進行探索。
自讀、研讀、擴讀,是循序漸進提高閱讀能力的必經路徑[2]。筆者認為,教師還要明確要求學生做到此“三讀”——讀教材、讀課外書、讀生活,也應要求他們做到彼“三讀”——讀文章、讀情感、讀理趣。
讀教材,自讀、研讀皆可。在讀教材的基礎上,學生還要擴讀,讀課外書。這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是一以貫之的。讀朱自清的《背影》、栗良平的《一碗清湯蕎麥面》后,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同樣表現感人親情的作品來擴展閱讀,如臺灣女作家杏林子的《獎》、張曉風的《母親的羽衣》;讀魯迅的《藥》后,教師可讓學生擴展閱讀魯迅的其他作品,如趣味性較強的《故事新編》。
在閱讀文章與著作的過程中,學生能日漸感受到“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的豐足,體會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精騖八極,心馳萬仞”的快意[3]。筆者認為,中職生的閱讀不能僅僅停留在讀懂一篇文章,做出文后題目的層次上,而應學會從文章中讀出情感、讀出理趣、讀懂生活。中職生很快就要投入社會大熔爐中,也應熟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之理。
要悟得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學生就要在閱讀過程中讀出情、讀出理。在教材中的課文及擴讀的文章中,學生可有意識地感悟一草一木,品讀其中的生活細節,從而培養對生活的理解。
例如,對郁達夫《故都的秋》中的景致描寫,學生在自讀過程中也許只是粗略地感受到憂郁的詩意之美。這時,教師就要在研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為什么“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等問題。“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中的“漏”字,看似信手拈來,實則與槐樹葉的細密、作者“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的悠閑寂寥之情皆相關。生活于城市里的學生,只能在反復朗讀、品讀的過程中,慢慢調動一切生活經驗或閱讀經驗,來細細咀嚼這樣的文句。
當然,對學生來說,他們理解生活的難度更在于世事人情?,F今的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萬千寵愛集于一身,雖然物質上常常是富足的,但對生活的體驗卻常常是片面的、單調的、過于自我的,可能導致人格上的缺陷[4]。語文教學不免要擔當起教化熏陶的任務,具體到閱讀教學過程中,就是要培養、強化學生對文學作品中生活細節的品讀能力。
如通過解讀老舍《我的母親》中的一些細節“她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母親含著淚把他送走,不到兩天,又含著淚接他回來”等,學生會領悟到,奉獻犧牲或許是天底下所有母親的共性。在這樣的閱讀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會得到升華。
凡此類文章,無不在品讀的過程中給學生留下或深或淺的心靈印痕。這就是閱讀的終極目標——讀情、讀理、讀生活。這個過程是不斷深化的。
“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惫湃艘跃罱^倫的言語力破群雄的故事至今傳頌。當今,口語交際能力仍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筆者認為,課前三分鐘演講不失為一種較為踏實的實踐方式。它是一種循序漸進的訓練,更是一種熏陶漸染的影響[5]。筆者長期堅持這一活動并對此思考與探究。
上課鈴響起后,想在短時間內把學生拉入預定的軌道是困難的。課前三分鐘演講可以作為一個過渡,利用好了,可以調節學生的心理,讓其盡快進入學習狀態;可以改變傳統教學的沉悶死板,給學生以新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學生必須學會審題、選材、組織語言,并最終勇敢地表達出來,以使諸方面都有長足進步。演講也能使學生更直接地感受漢語言文化的魅力,拓寬思想認識領域。
1.制定明確的規則
(1)定時間。演講時間應控制在3分鐘左右。演講結束后,學生評價用時約1分鐘,教師對“講”和“評”兩個學生的評價用時約1分鐘。對重大問題,教師應適當延長時間讓學生探討、評析,充分發揮課堂主導者的作用,刪繁就簡,畫龍點睛。
(2)定方式。演講應采用“學生講—學生評—老師評”的流程。學生必須脫稿演講,以利于提高記誦能力,并加深對主題的理解;要面對聽眾,落落大方,聲音洪亮,并輔以適當的肢體語言。演講后,教師當天就要將演講稿展示到學習園地欄內,和大家分享成果。每過一個階段,全班學生都要投票,評選出“課前演講”的佼佼者去參加全年級或全校的演講比賽。
(3)定主題。演講的主題或為介紹學習成語、名言警句,或為推介好書、好文章,或為古詩詞鑒賞,或為探討文學名著和文化經典,或為時評……不同年級、不同階段,應適時而定。
(4)定人選。演講應要求人人參與。演講順序由語文課代表安排,或按座次,或按學號,或男女輪流出場。
2.熱情鼓勵,細致輔導
羞怯、忘詞、手足無措,是每個初次上臺的學生都會出現的狀況,尤其是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實驗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對孩子懷有很美好的期望,經常給孩子積極的暗示,就能把我們的期望轉變成孩子的自信,轉變為孩子的自我期望。
演講前,老師可對學生說:“想象一下你在臺上神采飛揚,吸引所有同學的眼光?!薄?分鐘對你來說不成問題,你能把這3分鐘的演講節奏控制得恰到好處?!敝T如此類的話語定能帶給學生積極的暗示,并轉化為他的自我期待和積極行動。在演講過程中,老師專注的、贊賞的眼神和微微的笑容,將給演講者以莫大的鼓舞和勇氣,使他能夠堅持下來,并調整到更好的狀態。
但是,在演講前,教師應提供以下針對性的指導來提升學生的演講能力。這才是增強學生自信的關鍵。
(1)語言輔導。首先,教師要提醒學生寫作演講稿盡量選用那些口語化的詞語和句式,盡量不用生僻詞語、文言詞語、專業術語,盡量不用倒裝句和太長的句子。其次,教師要幫助一些普通話水平較差的學生具體糾正翹舌音、卷舌音等突出的問題,爭取做到發音準確,吐字清晰。最后,教師每學期初都應找一些適當的時機向學生明確提出演講語言的要求,組織一些簡單的句段訓練來控制語速、重音、停頓,以達到抑揚頓挫的效果。
(2)內容輔導。每位要參加演講的學生都必須把演講稿事先寫好,給教師面批,經過教師的文字指導后再進入課堂。這樣,演講的效果就更好了。
(3)方法輔導。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演講是以講為主、以演為輔,重在“鼓動”,而非“抒情”;指導學生做到姿勢端正,正視眾人,體態自然大方;引導學生預測現場的反應,學會靈活處理,即興發揮;教一些讓學生在忘詞或講錯時機智地進行調整的方法。
學生千差萬別,演講內容豐富多彩,演講風格各不相同,演講的效果肯定也不一致[6]。職高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敏感、自尊心強的心理特征。他們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認可和表揚。
演講后,先讓其他學生點評,既可以營造一種寬松融洽的氣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評價能力。學生在點評與被點評的過程中,探究質疑,相互切磋,能學習別人的優點,吸取別人的教訓。
但必須注意的是,演講后,教師的評價應是恰當的,而不是一味表揚。
表揚不能以偏概全。如果每次演講結束,老師都很慷慨地、籠統地說:“今天的演講很精彩?!笨峙聦W生馬上就會在心里嘀咕了。教師不妨表揚學生具體的一兩個方面,如“衣著很得體,展示出他獨特的風采”“聲音很悅耳,將來或許是優秀的播音員”等。
表揚應是客觀的,真心實意的。言不由衷或言過其實都將造成對學生的傷害。
表揚應及時。演講后的現場點評將最大程度地觸及學生的心靈,最快地促使學生進步。
表揚不妨用不同的方式,可以是客觀地評價,可以是衷心、熱情地贊美,可以是更熱烈、更持久的掌聲,也可以是事后更深入地交談等。
當然,在演講活動中,我們不能奢望所有學生都表現出最佳水準。對較為明顯的不足,教師應及時指正,語氣盡量婉轉,讓學生在尊重中成長,在感激中進步。有時候,老師可能還要延緩教育計劃,等待恰當的時機再進行教育。
1.學生寫演講稿時,常常為了找到自己最欣賞的名言警句、名人軼事、優美詩篇或經典論據,不辭辛勞,廣泛地查閱,精心地摘取。學生有目標、有選擇地閱讀,就是享受著閱讀的樂趣。
2.學生演講之前必須經過一個寫的過程。要想說好,就必定要先寫好。從準備到評價,演講的整個過程加強了學生分析、評價的能力。通過熱烈的討論,加上教師適時點撥,學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評價能力得以迅速提高。他們學會了以小見大,學會了辯證地看待問題,也增強了作文審題的能力。
3.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從標題擬定、題材變化到主題升華,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能表現出學生非凡的創造力。為了充分利用機會展示自己的風采,大部分學生都會使盡渾身解數,令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
4.活動增強了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演講前后的切磋、評價是合作,而演講效果則是競爭。學生競爭與合作的意識得到強化,能力不斷提高。
5.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很多學生第一次上臺時手足無措,語無倫次。經過第二次、第三次鍛煉以后,他們會有不同程度的進步,不但敢說話,而且能說話,勇于并善于向他人展示自我。這對他們未來的人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6.活動培養、完善了學生的人格。演講時間雖短,但多樣的題材為學生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一次演講就是一次心靈的撞擊。真善美和假惡丑在這里激烈碰撞。學生對照別人,反省自我,實現了自身的覺醒。他們的思想得以升華,靈魂得以凈化,人格得以進一步完善。思想教育和語文教學得到了完美統一。
綜上所述,課前三分鐘演講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實踐中真正發揮出自主性,不斷展示、豐富、發展和超越。
回望往昔,鄧小平同志1983年題寫的“三個面向”體現出一代偉人的遠見卓識。世人往往著重解讀前兩句“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筆者則祝愿學生能在閱讀與演講活動中獲得“面向未來”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