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麗娟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 江蘇常州 214213)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傳統招生就業工作的人工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高等教育教學培養實踐型人才的需求。為此,許多高校都建立了依托信息化技術的招生就業管理系統。但該管理系統的構建還存在許多問題,如高校與“數字化校園”的磨合度還不夠高[1],影響了有關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只有妥善解決這些問題,高校的生源、就業水平才能達到新的高度。
在高校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傳統的招生就業管理系統中存在的問題愈發明顯。在大量的人工操作流程下,招生就業工作的運營成本和管理費用都大大提高[2]。此外,由于人力勞動并不像機器工作那么精準嚴密,管理中出現某些錯誤或疏漏也不可避免。
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應用先進的設備、儀器能讓學校招生就業管理工作事半功倍。比如,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下,高校招收學生的數量、學生來源、學歷狀況、家庭情況都需要人工輸入、運算和統計,即使計算機的部分功能可以幫助工作人員完成數據的運算,但數據的生成還是需要人工操作[3];又如,在就業數量、質量及學生就業滿意度等方面,數字化技術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國有單位的實時招聘情況,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信息技術對高校就業的促進作用。
首先,對傳統模式的改革并不徹底。由于資金短缺、場地限制或是校方重視度不夠等原因,某些高校的招生就業管理系統依然以傳統的人工管理為主,滯后于時代發展。
其次,相關系統的管理人員水平有待提高。如果設備得到了及時更新,但管理人員不懂操作,或是未能完全開發出設備的先進功能[4],那么,這對學校的教育資源來說,就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再次,高校缺乏對數字化管理系統的應對能力。由于設備儀器的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在操作時又要具備一定的專業基本技能,遵照一定的指示,按步驟來進行,管理人員的工作量就大大增加了。此外,由于設備占用空間較大,許多高校還不具備完全接收的能力,在建立現代化的招生就業管理系統時,人員配備也沒有到位。
最后,學校信息管理的安全性有待提高。從傳統的人工操作到數字化校園背景下的信息化操作,對高校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飛躍。但信息化手段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會帶來一定的風險。而許多風險在初期是不可察覺、不可預估的,如信息的安全性。
高校應在信息化背景下構建新的就業管理體系,基于招生就業長期、持續化發展的需求,有針對性地建立相應的信息系統,構建全新的管理平臺。高校應以人本理念為基礎,及時引進新的信息技術,簡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減少人工工作壓力,提升人力、物力資源的利用效率。畢竟,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化辦公已經成為常態,老套的管理方法和配置已經不適應新的管理體系。高校應大力構建現代化招生就業管理體系,從資金、宣傳、信息化技術等入手,獲取校友、社會機構的力量,打造新的招生就業管理平臺。
高校招生就業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應做好人才引進工作,切實提升高校招生就業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資源與效率多數都是與人才相關的。人才的信息能力、信息素養都由高校的培訓機制而定。原有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培養要從設備功能、信息化管理及信息技術入手,提升管理人員對信息系統的認識。因此,高校要做好管理人員的繼續教育,促進教職工的專業能力培養,為現代化招生就業管理系統建設奠定基礎。
由于面積不斷擴大,許多高校都劃分了多個校區,且各個校區的分布比較分散。空間上的分散分布帶來了人員的分散。因此,高校招生就業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人員緊缺。高校應該在積極購進設備的同時開展管理人員招募工作,選聘更多學習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的教職員工,給予充分的崗前培訓,以使他們能勝任這項工作。此外,在設備的占用空間上,高校應提前對設備的購置數量、使用情況做預判,以便留出足夠的空間。
許多高校都是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基地,學校的生源數據信息是保密性較高的原始資料,一旦泄漏,會給學生的切身利益帶來嚴重損害,后果不堪設想。為了成功建設信息化的招生就業管理系統,高校既要把注意力放在系統建設本身,也應預防在信息化時代可能面臨的風險,加強對學生數據和系統管理人員、使用人員私人信息的保護措施,謹防信息泄漏。
在信息化時代,構建數字化的學校管理系統是大勢所趨。在高校招生就業管理系統構建的過程中,運用數字化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為高校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為祖國的科研建設保駕護航。雖然目前的高校招生就業現代化管理系統建設還存在許多問題,但假以時日,這些問題一定能得到妥善解決。到那時,高校的管理水平將進一步提升,學生可以獲取更多的招生資訊,為自己選擇一所更理想的大學,在就業時,也能選擇一家更好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