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杰
(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 重慶 402247)
要做好英語分層教學[1],教師就要了解學生目前的英語水平及其對自己的期望,才能讓教學有的放矢。有效問卷表明,進入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的學生中有34%英語水平一般,希望能通過英語A級考試;有29%的學生達到高考及格線,希望能在大學中通過英語學習達到英語A級水準;有18%的學生認為自己有機會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獲得進階學習的機會;18%的學生對英語基本學習不感興趣,想要獲得基礎知識儲備。結合問卷數據,教師將學生分為四組。基礎組(A)為英語基礎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且多為擴招學生。提高組(B)為學習基礎一般、學習態度自覺、希望獲得高職英語技能、有一定上進心的學生。此組為希望通過英語A、B級的學生,由少部分擴招學生和大部分普高學生組成。進階組(C)為英語基礎扎實、接受能力較強、成績優異的學生,希望達到本科學生英語水平。分層完畢后,學生每學期都可根據自己學習的達標程度,自行選擇上升一組或下降一組,以保證學習動態性和適應性。
所謂因材施教,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建立適合學生的評價機制,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2]。目前,英語課程平時課堂表現+期末成績的考核方式已不能滿足多元化學生的學習需求。特別是擴招后的在職學生,將其以傳統觀念固定在課堂中教學是不切實際的。考核方式的創新主要在于將傳統課堂教學轉變成線上網絡教學,輔以課堂教學+課后答疑,即“2+2”學習模式。A組學生通過學院教學資源平臺線上每周2個學時的學習獲得學習積分,通過線上考核獲得期末考試筆試資格,用線上學習成績*30%+課堂實踐學習成績*30%+期末筆試成績*40%的公式來計算成績。而B、C組的線上學習則通過重慶市教學資源平臺和國家教學資源平臺(難度逐漸上升)完成,獲得線上積分,每周2個學時線上學習,2個學時線下學習,通過網絡分層和課堂分層,將時間效用與教學效果有機結合。在課堂之外,教師還要在資源平臺庫中開設A、B、C三個組的答疑社區,讓學生可以將問題與困難發表在網絡上,教師通過答疑獲得答疑積分,補充教學工作量。這既能平衡教師的勞動收入比,又能激發教師的課后輔導動能,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和學習反饋。
從教學管理的角度來看,學院要求每位教師以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嵌入式教學為抓手,著眼于大部分學生,也就是B組學生的過級率,施行穩中求進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方式就是要讓A組學生認清學習目標,努力向過級沖刺;要讓C組學生能在夯實基礎的同時,增加課后輔導、課后答疑時間。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這些隱性的教學目標重新調整教學進度。比如,A組學生多為擴招學生,教師要適當降低大綱要求,著重要求聽、讀兩個方面,注重過程考核,以學生點滴進步為主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要領著走、指著走,激發學生學習態度;針對B組學生,教師在授課時要讓學生能讀出來、寫出來、說出來,夯實基礎知識,進行“耕耘”、再“耕耘”,將知識嚼爛了、啃細了,讓B組學生成為合格的職業院校英語學習者;C組學生處于分層教學的頂部,教師要為學生搭建高質量的教學平臺,激發追求夢想的動力,在備課與授課時注意讓他們多獨立練習,提高答題技巧。教師在備課與授課時還可以根據專業的不同,對教學進行再次分層,如商務、管理類專業可以注重商務英語教學,會計、物流報關類學生可以注重報關英語教學,讓學生能提前獲取就業崗位相關技能,讓分層再分層,進一步細分學生的需要。
不同層級的學生學習能力、學習內容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樣的。A組學生基礎較差,教師應注重過程評價指標,著重對學習態度和學習進步兩個方面進行考核。在總評成績中,院級線上學習積分和課堂表現可以占60%,如按時完成作業、按時完成單詞的記憶、主動答疑,學生即可在期末考試前保證學習成績合格,并有機會根據期末考核情況被選拔進入B組學習。教師對B、C組的學生可以采用嵌入式評價指標,以結果為導向,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一是將英語A、B級和英語四、六級的題庫作為考核內容,輔以具有相當難度的聽力閱讀寫作題目多加練習;二是施行學分互認制,鼓勵學生參加相應難度的國家級英語考試,以證換分,在學習到適合自己的英語課程的同時,又能獲得相應等級證書。
高職擴招后,多元化、靈活化的分層教學使課程設置更加個性化。既能達到照顧起點較低學生的目的,又可以為知識儲備較好的學生提供發展和創造的空間;既能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又能培養英語應用能力;既能保證高職英語的正常教學,又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滿足不同專業的發展需求。現有的嵌入式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只有從教師、教材、教法上創新改革,將分層教學與嵌入式教學逐漸融合,才能讓高職學生享受到更加科學、優質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