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鵬
(云南師范大學信息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
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就是誠信,誠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誠信的品質。這是道德的底線。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筆者遇到這樣一個誠信案例:初中女生陳某本著惡作劇的心理,做了一件本來不該也不能做的事情。當筆者詢問是誰做的時,陳某不敢承認。而另一位男生王某“英雄救美”,主動承認了本不該他承認的事情。王某一去辦公室,就流下了悔恨的淚水,讓筆者無話可說。但知道真相后,筆者陷入了沉思。
俗話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必須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感染、熏陶學生健康成長。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筆者無意間發(fā)現(xiàn)一件小事,卻久久不能釋懷:一個當班主任的同事,在罰跑幾個學生時,左手拿著木棍,右手叼著一根煙,時而抽打跑得不好的學生,時而吸一口香煙,十分享受。筆者問他為何罰跑,他居然說是因為學生在宿舍抽煙。筆者不禁再次陷入沉思。
生活中亦然。一次早晨過馬路時,雖然國家三令五申要求車輛禮讓斑馬線上的行人,但一輛滿載學員的教練車非但沒有減速,反而加速鳴笛,試圖讓筆者知難而退、給他讓路。筆者堅持自己的步伐,才迫使他不得不停車,停車后卻還不停鳴笛,表示了強烈的不滿。
上文所講的德育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德育中有很多死角,原因很多,筆者重點談以下幾點。
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被嬌生慣養(yǎng),我行我素,習慣了自由的處事原則,社會、集體觀念缺失。只有在集體中,才能凸顯道德的重要性。他們不僅不知道如何在集體中正常處事,而且有一些錯誤的觀念,如他們認為自己到學校只是學習書本文化、參加卷面考試的,在其他方面有問題沒關系。在這種錯誤認識的引導下,學生自然無法在認識層面得到提高,就會越行越遠,偏離社會主流價值觀和道德觀。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德育的基礎和起點,對學校德育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1]。在社會化多元的今天,某些家庭成員給孩子灌輸了錯誤的道德觀念,甚至一直“身體力行”地向學生做出錯誤的道德行為示范。例如,一位母親教育自己的女兒要不停把東西從婆婆家拿到自己家。這個母親自己確實是這樣做的。殊不知,如果她有個兒子,她的兒媳會怎么做呢?又如,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上都是空白,包括德育。
正如上文所提案例,無論教師,還是教練,都是直接引導人,引導學生或學員去學習各種知識、技能。但學生學習的到底是什么?僅僅是知識、技能嗎?顯然不是。人們常說,教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予學生一碗水。道德亦如此。就如前段時間那個撿手機勒索不成又摔手機的老師、扒高鐵門的老師一樣,他們道德底線的缺失會給學生錯誤的示范。這些老師“州官放火”的行為,必然阻礙不了學生“百姓點燈”的欲望,反而會加重他們對“光明”的渴望。究其原因,是教師素質的整體下滑。
政府部門應以十八大“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出發(fā)點[2],將德育教育列入國策,從國家層面明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足球一樣,各級各類學校都在踢足球,各級各類學校也都在開展德育教育。相關職能部門可以把德育納入學校考核體系中,實行一票否決。
師德師風是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3]。無論哪級、哪類教師,都是學生學習的“活教材”。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建立師德師風臺賬,將不利于師德師風建設的不適合繼續(xù)從教的人員及時清理出教師隊伍。
道德是人人都應遵守的社會規(guī)范和通用準則[4],當然也適用于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父母做不道德的事情,就是向孩子傳授錯誤的價值觀。而學生在學校又會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教育。這樣造成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獨立,甚至相互沖突,不僅實現(xiàn)不了家校聯(lián)動,還會使學生產(chǎn)生更多的心理問題。在德育教育中,學校的使命不僅是把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傳遞給學生,而且要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整個家庭,甚至整個社會,才能真正實現(xiàn)德育的全面勝利。
綜上所述,德育教育任重道遠。特別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兒童身心發(fā)展處于形成和急速發(fā)展時期,教師一定要身體力行,將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給學生,傳遞到整個社會。這樣,國家才能興旺,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