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青
(秦皇島水運衛生學校 河北秦皇島 066000)
第一,中職的教學評價機制不健全。許多中職在培養人才時,往往只注重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在期末考核時基本也只看這兩項指標,雖然在實踐學分的認定上會考慮課外活動的參與情況,但總體來說,還是缺乏對學生的素養水平和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的把控[1]。特別是人文關懷,很難用固定標準評價。中職對護生素養的培育也缺少關注,以致于中職護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并沒有意識到人文關懷的作用,也很難在學習中了解如何運用人文關懷。這對他們今后的臨床護理工作實踐是不利的。
第二,校園環境不夠寬松。傳統文化應該融入到校園環境、教學環境中,才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切實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對其人格與素養形成積極影響。一個積極向上的育人環境會讓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從而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2]。但在許多中職校園里,名目繁多的競爭項目讓學生時刻處于焦慮中,如為爭取獎學金的攻擂、守擂,學生會干部的競爭提拔等。此外,學生學習意識比較淡薄及過于沉迷與網絡,也會讓他們排斥傳統文化,無法沉下心來學習。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積極陽光的心態,學校應著力打造寬松的育人環境,將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第三,忽視學生核心人文素養的培養。某些中職院校在理論教學的同時也重視實踐操作。但可能正是因為過度重視這些“硬性條件”,他們反而忽視了更重要的內在條件,也就是學生的核心能力。真正優秀的人才,不僅要完全熟悉本專業的相關理論知識,掌握操作技能,而且要能處理復雜的事件,對經濟環境的發展態勢有自己的判斷,具有較高的職業情操和職業道德[3]。人文關懷也是護生職業發展所必需的。中職院校在護生培養中,基本都是采用相同的教學方式,沒有意識到學生的主觀差異,以致于學生缺乏關懷意識,人文素養顯著滯后。
要想真正推動中職生人文關懷素養的發展,就需要將這一內容納入中職人才評價體系,利用評價機制來帶動實踐。例如,在對學生進行綜合評估時,既要看他的學科水平、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又要對他的綜合素養進行測評,才能得出最后的結論。中職護生學期測評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考評方式,不必拘泥于傳統的試卷考題,可以采取面談、臨床實踐、模擬練習等方式,基于學生的實際表現,了解學生的精神面貌,看他們是否擁有積極的人文素養等。此外,教師還要為學生創建積極的學習環境,通過名著、歷史文化故事等的相關布置及各種文化活動,讓學生長期處在一個自由、寬松、和諧、包容的校園環境中,感受到教師的人文關懷。這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閱讀是一項安靜且放松的活動。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學生能感受到文化的內涵,就能有效地開展閱讀活動,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為了達到這一效果,中職需要調整原有的一些競爭機制,摒棄不合理的部分,在各項標準的評定上采取更加公正、公開的方式,對學生的評價采取更加自由、寬松的標準,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
人文學科課程增設的目的在于銜接社會發展與中職護生教育,基于社會對中職護生的要求,開展多樣化的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學生素養培育中,實現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發展。中職院校應將傳統文化與專業教育、人文教育協同并重,切實將文化教育融入到實際教學中,完善人文科學課程的設置。中職院校應該在原有的思政與德育基礎上,增加文化素養課的比例,強化通識課程中的人文教育,讓教學涵蓋傳統文化、實際社會案例及文化傳承現狀,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素材,結合臨床實踐中人文關懷的應用效果,實現中職護生人才培養方案的創新,提升中職護生的文化修養。
要在人文關懷素養培育中融入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專業性質、課程特點及課程要求,尋找切入點和共鳴點,將傳統優秀文化融入教材、讀物中,在中職護生的素質教育、通識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教育納入正規教學計劃,成為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此外,校園文化是中職的隱性教學內容。中職院校應將傳統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大力推廣,利用各種文化資源、網絡媒體資源和社團實踐資源等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宣傳與呈現,以多樣化、多元化的形式通過文化專刊、線上教育及學校博物館、圖書館等展現,讓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校園、課堂,圍繞中職護生的生活、學習、娛樂等多方面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
綜上所述,對于中職護生而言,人文關懷素養既是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順利成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其在今后工作中應該掌握的技能。人文關懷素養能讓護生更貼近患者的需求,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