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良
(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萬科校區 吉林 132000)
自萬科學校成立以來,學校一直存在著一部分特殊的教育對象。他們或是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組織紀律,或是思想處于封閉狀態,從不與他人交往。這些都給所在班級的班主任以及任課教師帶來了許多的困擾。針對此現象,學校管理者要群策群力,及時采取相應的德育對策,通過個例研究、跟蹤指導、建立機制等轉化后進生的思想,使其更加自信、自立、自強,并能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1.學習態度。例如,三年級六班張某某和郭某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好動,經常溜號,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對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喜歡參與;對不感興趣的內容,他們的主動性不強。學習上,他們比較拖拉,課上練習也經常完不成。
2.行為習慣。例如,一年級一班陳某某和二年級六班張某某上課不遵守紀律,到處亂跑,撕紙,曾在英語課上站在桌子上往下跳……課間,他們經常不遵守紀律。站隊時,他們總是站不直、看不齊,在隊伍中隨意晃動。平時,他們也不會整理自己的物品,桌面臟亂,喜歡亂涂亂畫,經常丟失文具。
3.性格特點。例如,三年級五班王某某性子急,坐不住凳子,經常搶話。他遇事沖動,不冷靜,對需要解決的問題缺少方法,處理事情也不想后果。老師強調的事情,他也要重復問上好幾遍。
4.心理特點。例如,三年級五班王某某與同齡孩子相比內心單純,經常說一些幼稚的話。已經三年級了,他還不知道同學的名字,行為表現也低于同齡孩子的認知。這經常讓老師哭笑不得。
5.人際交往。例如,一年級三班常某某和二年級六班段某某不會與同伴相處,經常會不自覺地騷擾同學。遇到矛盾,他們喜歡用拳頭解決問題,經常誤傷其他同學。
這些學生的異常行為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重視。經過深入調查與了解,我們發現這些學生大多是來自不健全的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老輩家庭等。為了轉化后進生的思想,了解其個性問題形成的根源,我們對這些學生家庭教育的現狀做了調查,梳理出問題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單親專制型家庭。例如,一年級一班陳某某和三年級五班王某某都是生活在單親家庭,由爸爸撫養。孩子的爸爸給他們的關愛極少,經常采用嚴厲、強迫命令式的教育,只從父親主觀意志出發,不考慮孩子的心理愿望,經常打罵、體罰,使孩子缺乏自信、孤獨感強。孩子有時會出現強烈反抗、極端的行為,沒有安全感。這樣的家庭培養出的孩子,學習被動,注意力不集中。
2.溺愛順從型家庭。例如,三年級五班王某某,父母工作穩定,家庭富足,生活中對孩子百依百順,把孩子當做“小王子”,百般寵愛,一切勞動由家長包辦代替,只讓孩子一心讀書。對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父母也是一味順從。這樣的家庭,孩子常表現為幼稚、任性、自私、驕傲、無責任感,社會適應能力差。
3.放任自流型家庭。例如,二年級六班張某某,父母均為松花湖療養院的職工,單位采取輪休制,兩人上班需要坐班車,因而孩子每天7:10分就要到校。孩子放假時由住在鄉下的老人照顧,平時課后在托管班學習。父母只顧自己工作,孩子從小缺乏教育和關心,放任自流。這樣的家庭,孩子常表現為盲從、依賴性很強,獨立性差,性格內向,孤僻,對人冷淡,情緒消沉。
4.多個子女家庭。例如,三年級二班金某某家里有兩個孩子,他是老大。媽媽要照顧兩個孩子本身也比較忙碌,很難面面俱到。孩子一直生活在南方,剛剛隨媽媽、弟弟回到吉林,爸爸沒在身邊,孩子有些內向,規則意識較弱,注意力不集中。多個子女家庭教育,父母不在一起,缺乏教育的一致性與連續性,隨心所欲,教育方式多變。這樣的家庭,孩子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定,自卑,自理能力差,缺乏自制力,缺乏安全意識。
經過調查研究,我們深入了解了學校后進生目前的家庭現狀。為了加快轉變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有助于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學校及時制定了轉化后進生的教育措施。
1.“師生大手拉小手”加強后進生情感教育。各個班主任首先要根據班級后進生的家庭教育情況、興趣愛好、需要改進的問題等建立學生教育檔案。之后,學校可成立以校長牽頭、中層、黨員教師為一體的“師生大手拉小手”教育互助結對。每位領導、黨員教師通過與班主任溝通后進生的問題表現、每周與后進生談心、做好輔導記錄、跟蹤指導等方式,加強對后進生的情感教育與心靈疏導。領導和黨員老師們在走廊、樓梯口、辦公室與自己的好朋友親切交流的場景,或是贊揚孩子上課愛發言,或是提醒孩子最近要做好哪些事,或是指導如何融入集體……大家都抱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盡已所能,對后進生進行教育,并從中總結出矯正特殊家庭學生異常心理、異常行為的對策,提供給孩子的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從而達到教育智慧的共享。
2.“開展豐富的心理咨詢活動”加強后進生的心理指導。學校開設了“心理咨詢室”,由受過專門培訓的、富有教育經驗的馮雙、王丹老師擔任心理輔導老師,對需要輔導的后進生進行心理輔導和疏通。學校以周五、周六“心理曼陀羅”“積極心理大本營”“專注達人”社團的心理輔導為依托,以繪畫曼陀羅、專注力訓練、游戲為主線,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拓展活動,以提升學生團隊凝聚力、注意力以及情緒調節能力。每學期,學校會根據后進生的共性問題開展心理劇展演,主題包括“同學間應如何溝通與交往”“如何與父母溝通”“認識自我”等等,采用心理劇情景再現的方式讓學生易于認識自己,并跟隨劇中主人公尋找自身問題的突破口,使自己成長。學生在排練、表演、觀看的過程中耳濡目染地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3.“班級結交好朋友”加強后進生的人際關系指導。后進生由于缺少與人交往的方法,所以會出現沒有朋友、同學矛盾多的現象。其實,他們的內心渴望結交朋友,他們也渴望融入集體。各個班級開展了“結交好同桌、好朋友”的活動。后進生可以通過與同桌、同學的實際交往,獲得人際交往的秘訣:要微笑、懂感恩、講誠信、會贊美、能雙贏。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在真實的交往中掌握交往原則,并感受到有同學、朋友關愛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