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周益
(江蘇省昆山市陸家中心幼兒園 江蘇昆山 215000)
沖突是一個過程,是指具有對立的、互不相容的事件、動機、行為、觀念的相互干擾。幼兒的同伴沖突是指幼兒與幼兒之間的觀點、愿望等不同而產生的矛盾,能促使幼兒不斷積累社會經驗,也是不可避免的。相比小班,中班幼兒道德感不斷增強,相互間的交往也增多了,同時也產生了攻擊性行為。那么,幼兒之間為什么會產生沖突呢?筆者認為幼兒間發生沖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幼兒的“自我中心”指的是幼兒還不能將自身與外界很好地分辨開來,把自己當做是宇宙的中心,通常以自己的角度去處理問題。在集體活動中,幼兒常常會以自身滿足感、榮譽感沒有得到滿足或體現而發生沖突。例如,在晨間游戲中,幼兒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并開始游戲。可是,過了一會兒了,孩子們就爭吵了起來。有些孩子就會跟我告狀說自己的玩具很少。有的孩子自己有玩具,而且還拿了很多。由于玩具數量是有限的,選擇該玩具的小朋友又很多,就難免會出現分配不均的現象。教師會鼓勵孩子沒有玩具或者玩具少時就與同伴一起合作、分享。可是,幼兒們還是自顧自地進行拼搭。不一會兒,有些小朋友會向我告狀,“他們玩具都比我多,我的最少”。這種情況是由于在家沒人和他搶著玩。因此,孩子們沒有分享的習慣,更沒有合作的意識。當玩具過少或者沒有達到其要求時,他們就會與同伴發生沖突。[1]
中班幼兒由于他們的年齡特點,其認知和是非判斷能力還比較弱。加上接觸社會的方式不同,他們各方面的發展也存在差異。而且,中班孩子又具有極強的自尊心。隨著道德感的不斷發展,他們打抱不平、維護紀律的現象明顯增多。[2]
隨著現在生活條件的改善,孩子是家里人的寶貝。他們從小生長在溫室中,父母盡可能地為之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竭盡所能地滿足他們各種各樣的要求。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幼兒在成長中缺少了與社會交往的機會,缺少了解決沖突的機會。因此,他們又怎么會友好、無私地與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呢!
現在的幼兒園普遍存在一個班容量過大的問題。這種擁擠的空間會使幼兒感到壓抑,影響幼兒的活動,從而引發各種沖突。另外,幼兒間互動材料的種類、樣式、性質等也會對幼兒的社會行為產生影響。教師和家長在解決幼兒同伴沖突問題時,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我們將從案例分析中進行闡述。[3]
案例:在一次區域游戲時,選擇閱讀區的孩子們有的三三兩兩地坐在一起看同一本書,有的自己選了心愛的書獨自津津有味地看著。這次,性格內向的亮亮和外向又強勢的樂樂在閱讀區里一起看書。過了一會兒,樂樂就哭著向我告狀,說亮亮打他了。我很驚訝。平時,亮亮是一個很乖巧的孩子,性格溫和,通常不會去招惹其他孩子,更別說打人了。今天他怎么會動手打人了呢?當老師和樂樂一起到亮亮那兒了解情況時,亮亮一臉委屈。當我詢問發生了什么事時,亮亮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經過我的了解,原來是樂樂去搶亮亮正在看的書,亮亮不肯給,樂樂就爭搶著把亮亮喜愛的書給撕壞了,還扔在了地上。于是,內向的亮亮生氣了,沖上去打了樂樂。樂樂就哭著向我來告狀了。我在了解了情況后,心平氣和地與兩個幼兒進行了交談,把孩子各自存在的錯誤告訴給幼兒聽,并提出了解決辦法。最終,兩個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相互道了歉。在接下來的活動中,兩個小朋友友好地一起看著書。
教育策略:在該沖突現象中,我們首先要把握好沖突的原因,然后再對其進行分析、指導。教師發現了他們的問題后,應與他們兩個人進行溝通,跟他們講道理,不能一味地批評幼兒。如果一味地去評判他們,那么幼兒接下來的交往能力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案例中的教師就十分懂得引導藝術,在與幼兒交談后,幫助孩子了解了自己的錯誤之后,再請兩個小朋友進行協商、調解、相互道歉。這時,兩個幼兒在相互的道歉中更好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通過這次事件后,孩子們以后在遇到相似的問題時就會很好地避免或解決了。[4]對這次案例進行分析,我認為解決沖突的策略如下。
1.教師要了解、關注每一位幼兒,尊重個體差異、熱愛幼兒,公平、辯證地看待幼兒間的沖突。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教師要了解每個幼兒的性格,針對性地解決沖突。當孩子間發生沖突后,教師應認真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要及時對他們的沖突采取有效措施,平等公正地看待幼兒的行為,不能敷衍了事,并尊重幼兒各方面的發展差異。這樣才能幫助幼兒獲得更好的交往體驗。[5]
2.營造寬松、舒適的活動環境,教授人際交往的技能技巧。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寬松的環境和豐富的材料,避免不必要的爭搶和緊張關系的發生。[6]由此可見,教師可以營造一定的環境氛圍,引導幼兒正向的社會性行為,并教給其技巧,以減少沖突行為的產生。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正確指導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育教學活動和一日生活中,教師要教給幼兒一些避免沖突和解決沖突的方法。
3.教師將主動權交給處于沖突中的幼兒,引導幼兒自行解決沖突是解決的重點和最高層次。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沖突時常發生。如果都由教師包辦代替,這不僅會減少幼兒社會交往的機會,還會使其產生依從性。為此,教師可以鼓勵幼兒自己想辦法來處理,增強其解決沖突的能力,促進其社會交往,使其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產生責任感。
4.家園配合,共同努力。很多家長在幼兒一出現沖突行為時便加以阻止或包辦解決,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好的。實際上,沖突能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社會經驗,能讓幼兒獲得人際體驗,知道如何與同伴交往,也能讓幼兒逐步學會采取同伴的觀點。
因此,讓我們正確看待沖突,珍視沖突帶來的價值,不一味地抵觸。教師和家長應根據具體情況處理好幼兒之間的沖突,培養幼兒解決沖突的能力。這樣才能讓幼兒獲得積極的交往體驗和社會發展,并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