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玲霞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幼兒園 江蘇蘇州 215000)
區域活動因為擁有寬松自由的活動環境、豐富有趣的活動材料、快樂自主的活動過程,所以它是一種把幼兒學習融入到游戲中的最佳模式。我們根據幼兒各年齡段的特點,打破了以傳承知識為核心的傳統課程觀,在創建游戲情境、豐富游戲體驗、凸顯幼兒主體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努力使區域活動真正立足于幼兒,真正成為幼兒自主探究學習、獲得能力發展、自我創造表現的新天地。
以科學區為例,我們從內容選擇、材料提供、環境創設和教師指導四個方面對促進小班幼兒主動探索的指導策略開展了實踐研究。
秉承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區域活動作為主題活動的重要實施手段而存在。選擇的內容或作為教學活動前的經驗準備,或作為教學活動后的拓展延伸,旨在滿足幼兒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希望能平衡幼兒的經驗,讓他們經歷的課程盡可能地規避經驗缺失的問題,幫助幼兒建構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讓他們的學習逐漸接近最近發展區。我們通過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自主學習來達到讓每個幼兒在不同的水平上獲得富有個性的發展。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們認為內容的選擇首先需要與主題教育目標相一致。
我們認為區域活動的內容也離不開幼兒的實際生活,應來源于幼兒的固有經驗,讓他們在熟悉的情境中去感知、操作、探索、發現,通過與常見材料的互動形成新的有益經驗。因此,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注重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生活和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奇妙,保持好奇心,激發探究熱情,培養觀察力。我們要引導幼兒學習身邊的科學,從生活中來提取有效的科學信息,幫助幼兒總結經驗。生活化的科學更易于孩子接受。
內容選擇確定以后,材料投放自然也要跟上了,因為內容和材料其實是不可分的,很多時候材料是內容的載體。在科學活動中,我們認為材料既是引發幼兒探索的刺激物,又是他們認識周圍物質世界的中介和橋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材料能引發幼兒的探究活動。幼兒能借助于對物體也就是材料的直接操作實現對物質世界的認識。
我們知道幼兒是通過行動,也就是操作來學習的。多樣化的材料會引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同時,材料是指向經驗的。不同材料隱含不同的關鍵經驗,或者說教育價值。我們理解的多樣性原則簡單地說就是同一目標,多種材料。例如,“運水游戲”為幼兒提供了勺子、吸管、滴管、針筒、海棉等材料,期待幼兒在感受不同工具使用方法差異性的同時,能再次感知水的特性,能在不同的情況下選擇適宜的運水工具完成游戲。“光影小屋”為幼兒準備了投影燈、手電筒、彩色玻璃紙,希望幼兒在玩玩試試的過程中能感受光影的奇妙,有參加科學操作活動的興趣。
材料的開放性則意味著同一材料可以進行改變、組合和創造。也就是說,同一材料具有多層目標。例如,“玩轉彩紙”,提供的材料很簡單,就是正方形的各色彩紙、棋盤格底板和一些模版。同一份材料通過不同孩子的操作呈現出了不同的層次。能力弱的孩子在隨意擺放的基礎上可以按照老師提供的模版擺一擺。能力強的孩子還可以自己設計模版,再來擺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還有孩子選擇了合作。同伴間互動式的學習促進了經驗的分享與提升。“我來夾”是從平面單一物品過渡到立體,逐步轉化為繞、擰、夾等系列連續動作。教師要鼓勵幼兒挑戰各種玩法,由自由選擇轉變為自主選擇,同時要挑戰難度,由單一技能轉變為綜合技能。
我們認為幼兒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積累經驗、增長知識、獲得發展的。廣義的“環境”是指學習資源的充分支持和滿足。因此,創設積極、互動,能激活幼兒思維的學習環境是我們的研究方向。
我們將科學區布置成“光影小屋”,使科學區的情境充滿神秘的色彩。這種情境讓幼兒喜歡參與其中。他們主動運用材料,探索科學的奧秘,仿佛自己也是一位“小博士”“魔術師”。因此,探究的興趣大增。
為了引導小班幼兒關注種植區,我們提供了多種種子,開展系列活動。從松土、裝泥開始,孩子們都要自己動手。孩子們對一顆顆自己送進泥土的小種子多了一份關注。他們發現不一樣的種子長出來的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在一點一滴的變化中去感受它的成長。
教師是幼兒是否能在區域游戲中獲得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一定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智慧型的教師,以先進的理念、開放的胸懷、生態的眼光,找準關鍵經驗,創設激趣環境,使區域游戲更加充實、有益、富有創造力。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區域游戲的價值,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實現其多元發展。
為了讓幼兒能獲得更多直接有效的經驗、更好地發揮區域游戲的作用,老師要巧妙借助圖示、兒歌等方法,幫助孩子們化解難點,體驗成功。
我們都知道對小班孩子來說,形成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但是,對零基礎的小班孩子來說,活動后的整理又是難點。于是,我們也為幼兒提供了相應的輔助圖片,包括照片式的實物圖片和顏色、數字符號,期待幼兒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通過整理玩具的小環節,通過我們有心設置的小細節,來實現從實物匹配到符號匹配的過渡。
幼兒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他們最喜歡去觀察、探究那些符合他們興趣和需求的東西。我們認為“發現學習”是比“接受學習”更適合幼兒的一種學習方式,特別在發揮幼兒的主動性上。例如,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發展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等,這些對幼兒的發展和終身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些是可學而不可教的,即不能由教師像傳授知識那樣“教會”,只能通過潛移默化,讓幼兒在實踐活動中“學會”。
總之,任何活動的設計我們都盡可能多地考慮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任何活動都應將知識、方法、興趣和態度緊含其中。任何活動的實施都是為了促進幼兒的主動發展。我們希望能突破原有的組織模式來給孩子們更多發展的可能,期待孩子們在獲得科學經驗的基礎上,能實現觀察能力、統籌能力、思辨能力、動手能力,甚至是審美情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