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云峰
(廣東省四會市會城中學 廣東四會 526200)
初中歷史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教師必須考慮要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才能有針對性地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以及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圍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其所顯示出的歷史現象展開學習,不僅能培養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愛國情懷,還能養成明辨是非的良好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怎樣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是歷史教師的基本任務之一。從根本上轉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淺薄認知,是歷史教師必須突破的難點。因此,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歷史教師必須探討的話題。
以往傳統的歷史課堂上,教師占據主導地位,以師為尊的傳統觀念一直深入學生的心中,學生對教師一直恭敬有加,這也導致師生的距離感越來越明顯。師生沒有過多的交流,課堂上教師枯燥、單一的講解方式,沒有引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欲望,學生被動地接受“灌輸式”的教學,意味著其自主學習歷史的權力也被剝奪了。教師沒有轉變自身傳統的教學觀念,沒有把學生視為主導者,反而把自己引導者的身份,錯誤理解為課堂的主宰者。這樣,學生喪失了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也很難融入到歷史的學習中。[1]
傳統教學中,很多初中歷史教師會以假、大、空的授課方式給學生傳授知識,學習歷史知識最忌諱的就是虛假、造謠。有的教師是根據自己主觀的臆想,去評判一個歷史事件的對錯,甚者還會把自己的主張施加在學生身上,學生沒有用正確的觀點看待歷史事件,這已從根本上失去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真正意義。教師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不應該只重視歷史知識的傳授,而忽視結合實際的歷史教學,過往生活就是歷史。因此,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歷史教學,是歷史教師的基本教學任務之一。
目前的應試教育中,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時,只要簡單記記筆記、背背課本就已足夠了。但這并不是正確的教學模式。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教學,要求教師正確引導學生了解歷史史實,積極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探究與反思。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不能讓學生在學習上產生依賴性,一味依靠教師對某些歷史知識點進行講解。這樣,會抑制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2]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也是課堂的引導者,教師傳統教學觀念是否改變,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現代化教學的過程中,應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營造良好學習氛圍的同時,激起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的欲望。例如,教師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本,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讓他們查閱、搜集一些課本上沒有涉及到的知識,結合課本內容了解人類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史。教師通過讓學生動手查閱資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前提,只有當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興趣時,才能更好地投入到課堂中。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豐富課堂上的教學形式。以此,激發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現代化課堂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利用視頻、圖片等把歷史事件清楚展示在學生眼前。這樣,有助于學生了解歷史的真相。以學習“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兩個單元為例,教師通過對幾次抗戰運動的講解,讓學生了解重大的歷史事件。讓學生通過對簽訂的《辛丑條約》,以及其他不平等條約內容的學習,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曾經遭受到的巨大損失,不斷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還可以在課余時間給學生播放相關影片,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促進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
歷史課本上的知識很有限,教師不能對課本上的內容進行照本宣科的講解。因為,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所以,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開展的過程中,給學生擴充知識,增大學生的知識面很有必要。教師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九年級下冊歷史“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這一單元時,給學生講解近代科學與文化的同時,可以擴充講解中國近代出現的科技和發明。比如,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等。讓學生深刻意識到中國已經成為了科技強國的事實,明白科技強國的含義,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從而促進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
總之,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是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探討的話題,并隨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教師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去摸索、探尋。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切實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以推動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