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胤鑫
(邳州市實驗小學 江蘇徐州 221300)
新課改對中小學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體系”這一概念,并將其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成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關鍵”因素。
核心素養強調個體能夠積極主動,并且具備一定的方法獲得知識和技能,從人的成長發展與適應未來社會的角度出發。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核心素養”的培養時,要讓學生會學習,從學習中獲得情感體會,為以后步入社會打好基礎。
小學階段重視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的閱讀速度與知識獲取能力有重要幫助,對學生提升語文學科素養有重要意義。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選擇能力較差,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帶領學生去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量,幫助學生總結閱讀技巧。從而讓學生能抓住文章主旨,理清文章脈絡,增強對文章的分析能力。[1]
重視閱讀教學活動的展開,可以讓學生的閱讀面由課上拓展到課下,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積累文化底蘊。有選擇性的增加閱讀量,能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汲取更多營養,更新知識積累,學習文章寫作思路與表達技巧。以讀促寫,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為提升寫作能力打下基礎,一舉兩得,全面提高語文學科素養。
閱讀的過程是全神貫注,將身心投入到文化作品中遨游的過程,閱讀的過程也是與作者交流的過程,作者的思想價值觀與寫作意圖都體現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中。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分析文章,梳理文章脈絡,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與閱讀技巧。當學生積累了足夠的閱讀經驗,在閱讀新的文學作品時,就更加得心應手,對文章的主旨大意就能夠更好地把握。
經過實踐的檢驗,群文閱讀教學模式逐漸被師生認可。群文閱讀應用于教學中。一方面,打破了單篇閱讀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比學習,在同一主題下進行橫向、縱向的閱讀和知識涉獵。群文閱讀最重要的一點是對閱讀文本進行合理選擇,保證群文閱讀文本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群文文本的選擇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依據。這樣,不僅可以實現群文資料的合理利用,還可以實現群文文本相互之間的有效組合。教師在針對群文文本的選擇和最終確定時,不能將關聯性很低的文本結合在一起,也不能將一個主題的閱讀內容隨意羅列在一起。這樣,才能有利于實現對這些文本的有效排序,才能快速將文本的主旨內容落實到實處。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當中,每一個單元都會有一個比較明確的主題。在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該單元共四篇文章,分別為《虎門銷煙》《天安門廣場》《徐悲鴻勵志學畫》《我給江主席獻花》,這四篇文章在形式上都沒有涉及文言文,在內容上都貫穿著愛國主義思想。教師在為學生選擇課外閱讀文本時,要與課本內容保持較高關聯度。《雷鋒日記》《可愛的中國》就是不錯的選擇。[2]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需要教師輔以歡快愉悅的教學氛圍。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讓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一些具有競爭性的課堂環節,讓學生在合作與競爭中學到知識,提升閱讀興趣。比如,教師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分小組有感情的閱讀文章。然后,以匯報的方式展現閱讀成果。
首先,教師要求學生熟悉文章,了解文章的行文脈絡和情感變化。其次,小組之間進行討論,確定出重讀詞語,并有感情地閱讀練習。在各小組準備完畢后,教師要求每個小組依次進行閱讀展示,并進行點評,讓其他小組的同學提出建議。最后,教師評出優秀小組進行鼓勵。這樣,學生通過小組交流的形式進行閱讀匯報,學生有多樣的閱讀形式可以選擇,可以是通過齊聲朗誦展現閱讀的成果,也可以是分角色閱讀。[3]
任何學科知識都是生活經驗的積累與升華,又要指導生活,為生活服務。因此,教師在選擇閱讀素材時,可以選擇一些貼近生活的閱讀素材,讓學生以親切的眼光去看待閱讀,明白文學作品不只存在于“象牙塔”中。例如,《第一次擁抱母親》《師恩難忘》《談禮貌》等文章都是不錯的選擇。這些文章分別以生活中的親情、師生情、生活習慣為內容,貼近生活,易于理解,還能夠指導學生更好地處理現實生活中的事情。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閱讀能力與學生的知識獲取能力息息相關。教師要準確分析文本,梳理行文脈絡,對學生的寫作能力與表達能力也有巨大的幫助。教師要緊跟教育改革方向,轉變教學方式,把最新的閱讀教育方式引進課堂,本著為學生服務的態度進行教學研究。教師一手牽著學生成長,一手牽著學科知識,要在不斷的努力中在二者之間架起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