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霞
(甘肅省成縣城關中學,甘肅 隴南 742500)
主導和主體的真實關系一直以來是教育同人們所聚焦討論的重點,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關系自然無可厚非;但往往在實際的教學執行中會出現“一面倒”的情況,即教師作為主體去主導學生,學生完全喪失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對整個的教學成果是極為不利的。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如何在新課改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完成教學互動,達到科學有效的教學預期。
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將語文教學改革進行到底,是諸多語文教師身體力行的見證,探尋與測試屢見不鮮,特別是在語文閱讀的教學中更是對學生傾注了心血,但事實證明,絕大多數學生仍停留在只會看書而不會讀書的初級階段,這也反饋出我們往期的教學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敗。抱著刨根問底的角度來看,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存在些許問題,但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模式難辭其咎,零研究、零分析、零理解,為了分數、為了升學率,教師摒棄自身的教學本領,而是進行單純性的“答案”教學,授之以魚而非授之以漁,學生無法從根源上理解的答案很快就會遺忘殆盡,遇到類似的問題還是一頭霧水。
語文的學習是一種歷史的積淀,它一方面需要學生自身不斷地積累,另一方面則需要教師的引領與教導,被填食的鴨子只會虛增一層脂肪,只有不斷鍛煉自身的鴨子才能夠長出堅實的肌肉。語文閱讀如果只注重學習而忽視思考,學生必會陷入迷茫,相反,如果只注重思考而忽視學習,學生則會一無所得,這也就直接證明了教師和學生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需要互動起來,教師不僅僅要將大綱中的考點難點傾囊相授,更要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閱讀中體驗的良好習慣。實際上,語文閱讀中作者表述的某一句話可以有多種理解方式,他所表達的意思也是多角度的,但往往教師會賦予文章固定的中心思想,極大地打消了學生們思考及反饋的意愿,整個文章的靈魂也隨著程式化的教學灰飛煙滅。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方法、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法勢在必行,語文學科獨特的人文精神不應在應試教育的大趨勢下被磨滅,喚醒學科的魅力,培養具備高素質語文人才的標的已迫在眉睫。就筆者個人而言,在當下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將更多的重心轉移到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溝通,使沉悶的語文課堂教學活躍起來,打破原本語文給予學生的那種枯燥無味的固有形象,實現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發展能力的再提高。
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己任既是教師的基本職責也是最高目標,桃李滿天下的喜悅自然喜不勝收,但中間付出的辛苦與努力只有教師自己知道,所以說,能夠成為師生也是一種羈絆。從人的心理習慣來說,學生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從師性,無論是優秀的學生還是相對較差的學生都會對老師的肯定如獲至寶,學生內心對于肯定的渴望是極強的,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要充分意識并利用這一點,并且對學生進行強烈的心理暗示,將學生的潛能激發到極致。初中階段的學生思想仍較為單純,通俗一點地講,學生所處的位置即為一腳門里一腳門外,教師的正確引導完全可以讓學生步入正軌,教師的放棄也可能會讓學生多走彎路,總的來說,教師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有了教師的正確引導,語文課堂上將會充滿著多種生機。
素質教育對象是全體學生、提升學生整體水平的概念無可厚非,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總結出了很多,例如學生個體存在著些許差異,智力層面、非智力層面、身體情況、家庭情況等等。部分學生對于教材中閱讀內容的理解與記憶能力差異較為明顯,教師在此時不要從成人的角度看待學生的思想,而是做好不同聲音的記錄與總結,辯證地看待學生思想的實際意義。但往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將這一點忽略掉,教學壓力也好,教學目標也罷,使得教師成為固定模式的“傳教士”,過多的精力投放至優等學生的培養中,并未實現分層教學,從而使得其他層次的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厭倦,溜號、睡覺、講話的現象層出不窮,這實際上也為教師的未來教育模式敲響了警鐘。正是因為這樣,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要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基礎,制定不同小組的教學目標,達到不同的程度,盡可能地讓所有層次的學生達到預定計劃,促進整體學生的提高。
學生才是整個課堂的主體,這一點毋庸置疑,就如同人需要能量,通過進食與飲水等方式就可以解決。教師必須要知道學生到底想要學習一些什么、思考一些什么,學生現階段的自身需要和身心發展應是語文教學導入的突破點,從而進一步完成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及一些習慣需要被教師重視及保護,特別是學生之間的不同點,使學生能夠勇敢地說出心中所想并完成實操。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雨的四季》這一課的教學時,作者通過自身對春夏秋冬四季的雨進行主觀的描述,但物隨境變,對于北方的學生來說,冬天是基本上不存在雨的,與作者描述的雨并不一致,此時教師不要為了完成教學而否定學生主觀想法,而是引導性地說明作者所處的地理環境,從而完成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就如同一條新聞一樣,福州8歲的男孩小馮因質疑語文課文《羿射九日》出錯上了熱搜。小馮提出,課文中前一段剛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既然曬干了,那后羿是怎么蹚的?是不是課文出錯了?”對于小馮的質疑,人民教育出版社微博發出回應,課文是參考《神話故事新編》等書籍改寫。綜合全文來看,“蹚”字的確用得不恰當,教材編寫組決定在下一個版本的教材中更正此問題。結合此事例分析,連人民教育出版社都會對不同的聲音做出反饋,我們教師就更應該聽取學生們不同的聲音,充分信任、尊重學生的認知,不斷豐富我們的教學內涵。萬事萬物連接需要紐帶,學習的過程也是如此,教師要致力于搭建學生學習的有效平臺,在交互師生情感的同時,使學生的情感及精神能夠得到充分釋放,為增進和提高語文閱讀水平提供堅實保障。
教學的一部分目的就是拋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只有不斷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語文閱讀的教學效率才會得到顯著提高,語文閱讀的教學課堂才會充滿活力。最常用的互動教學手段就是“拋磚引玉”,即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行完成整篇文章的閱讀,讓學生在自主的思考和探究中完成問題的解答,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下冊《最苦與最樂》這一課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行在課文中尋找究竟在人的一生中何謂最苦,何謂最樂。梁啟超先生在通篇的文章中用辯證的方式解析了他心中的最苦與最樂,人生什么事最苦,不是貧窮也不是失意,也不是生老病死,梁先生認為的最苦是身上背負著一種未來的責任,最樂則是未來的責任解除。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答案找尋時,學生思緒萬千的狀態很容易被老師捕捉并問詢,這時教師的個別溝通及正確引導會使學生能夠理清思緒,從相對錯誤的思路上回歸正軌。當然,學生間的分享交流過程也能夠使其對文章表達的意思加深理解和認知。總的來說,構建學習平臺是基礎,創造師生新層次則需要教師進行“拋磚引玉”使整個語文課堂活動起來,獲得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成果。
初中階段的學生心智尚未成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領及教導,更需要教師如父母般的呵護。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地信任學生、尊重學生,搭建與構建有效的學習平臺,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剖析問題實質,使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并形成自身獨特思考,逐步形成師生交流互動的閱讀學習體系,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為下階段輸送全方位人才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