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峰
(中共泉州市委黨校,福建 泉州362000)
2019年3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指出:“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明德引領風尚,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1]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歸根結底是人的現代化,“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擔當新時代文化使命,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優化社會文化環境的價值,就在于以更為基礎更為根本的文化建設推動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就在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構筑新時代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動力。而積極擔當新時代文化使命的實踐路徑在于營造風清氣正的文化生態,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在于突顯文化主體的明德創新,在于文化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市場規范和社會效益彰顯。
文化是人類存在的人文環境,人類作為社會的存在離不開文化環境,文化環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1.人類的歷史創造成就自身的文化環境。
在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客觀歷史發展過程中,一方面,人類時刻離不開自然環境,離開了自然界的資源供給,人類作為自然物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據;另一方面,人類作為萬物之靈長,有別于感性存在的一切動物,具有勞動創造的理性,能夠不斷地改造自然與自身,并在改造過程中不斷地使自然界人化,使之成為人為的創造物,留下人類智慧的產物與生活方式即文化,文化的形成構建起不同于純自然的另一類環境也就是人文環境或者說文化環境。
2.人類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文化環境。
馬克思認為人是復雜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從文化的視角看是文化人。文化環境就像空氣一樣,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須臾也離不開文化環境。人類作為理性的動物,能夠理性地思維,總是在價值的引領下,自覺地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人類作為類的存在,作為社會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規范秩序下存在和發展,總有一定社會法律和道德的規約;人類的發展,總是在繼承前人文明的基礎上不斷地創造,不斷地前進。
3.文化環境隨著時代的變換而不斷完善和優化。
人類創造著文化,又繼承著文化,文化環境是歷史地具體地存在,又是永續地自覺地變革發展。人類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平衡是絕對的,小到家庭中兄弟姐妹,大到民族國家,共時性的橫向不平衡及其矛盾推動相互間的借鑒與學習,相互間的借鑒與學習又反過來推動人類共同體文化的向上向善向前的不斷發展。
既然文化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環境,文化環境的各種要素就不斷地改變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結果,在人化與化人的辯證統一中實現文化自身的歷史使命。
1.文化的歷史使命是人類文化環境的理性自覺。
文化的實踐使人們意識到文化存在的客觀力量,意識到文化作為環境的現實力量,并且自覺地推動這種力量的增強以實現人類文明的進步,實現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歷史價值即文化歷史使命的實現。文化歷史使命的實現歸根結底是文化環境對人類自身影響的理性自覺及其實踐推進。
2.文化在人化的過程中優化環境而擔當使命。
文化在人化自然的過程中,不斷地創生新的文化,從而成就豐富多彩、多姿多樣的文化生態,在具體歷史條件下先進文化、中間文化和逆流文化多樣性生態存在中,各文化樣式遵循著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先進文化最終將戰勝落后文化,從而文化的多樣性生態就在人類的自覺與積極的建構過程中,成就人類文化環境不斷優化,進而促成文化化人,使人類不斷地走向更高的文明。
3.文化在化人的過程中育人培元而擔當使命。
“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2]文化在人化過程中成就文化環境的優化,擔當文化的歷史使命,文化更在文化影響下成就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使命擔當。文化產品與其他實物產品的消費不一樣,其在消費上具有時空的共享性,人類在文化共時的消費過程中既實現自身的文化熏陶,又實現文化環境對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實踐狀態影響,實現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使命。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辯證統一,構成一定歷史階段的文化環境要素,塑造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類文明。
1.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意蘊。
從歷史發展的序時維度來看,“傳統文化是歷經幾千年而沿襲下來的,在此過程中不斷變革與發展,并最終沉淀下來的文化,傳統文化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滅亡的過程。”[3]以歷史的范疇來命名的傳統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內容與形式即是當下的文化傳統,文化傳統不斷前行,不斷積累,對將來某一時刻來說又構成新的歷史時點的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2.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辯證統一。
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辯證統一于一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環境中,傳統文化面對時代的考驗,其內在的生命力要素便會形成文化傳統,其內在不適應于時代發展的部分便被歷史所淘汰,而其間具有人類生存與發展價值的內容,便成為文化的傳統,文化傳統吸納文化創生的新內容便構成往后的傳統文化。沒有歷史文化的創造與積淀,便沒有文化環境的豐富、多彩,而沒有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便沒有文化環境的不斷充實與優化。
3.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相統一的使命實現。
只有傳統文化的不斷積累,才有文化環境的要素充實與補充,才有文化環境內在辯證統一的發展,才有文化環境的自我更新與優勝劣汰,才能使文化環境成其為環境,才能成就文化環境的優質化進而實現文化環境的化人育人培元。而文化傳統的歷史性繼承,才能造就文明的不斷延續,不斷延長,不斷延伸,才能造就使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進而補充和發展,才能使文化在代際的傳承過程中推動文化環境化人育人培元功能的有效實現。
1.文化使命擔當的主體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傳統美德規范……教育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讓十三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4]人既是文化化人的主體,又是文化化人的客體,作為主體,在生存的過程中,或多或少地繼承、創生著文化,作為客體,每時每刻都沐浴于文化環境的氛圍中,每時每刻都被文化環境所影響、塑造和規約。社會哲學和文藝工作是文化化人最為主要承擔者,其文化的繼承、創新和創造更深刻、更廣泛地影響著社會思想潮流,作為文化使命的主要擔當者,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更要有主體的責任意識與自覺。
2.文化環境內在結構的主體自覺。
文化環境既然是環境,那么一定是各種要素的有機組合,如果從文化的性質來分析,那就是先進文化、中間文化和逆文化的辯證統一體,而且,這種統一總是變動過程中的統一,其間的先進文化不斷地發展,中間文化不斷地轉化,逆文化或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定走向消亡,或轉化有益文化進步的肥料。為此,文化主體,在這種文化環境內在結構的變動過程中,作為文化使命的擔當,理應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自覺優化文化環境結構。
3.文化使命擔當的主體積極作為。
在文化化人的實踐過程中,文化主體的積極作為著重于內化與外化的辯證統一。文化主體的內化的積極作為表現為主體意志增強,道德內化而良知日升的過程中,自我教育的強化而成為社會道德的模范;主體外化上的積極行為便是積極從事文化教育實踐,在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過程中,既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創生時代的新文化,積極地服務于時代、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主義事業,為中華民族復興營造優良的文化環境,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軟實力。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既要有強大的物質力量,更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文化化人育人培元,既培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下的偉大斗爭力量,又培育中華民族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還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情懷。
1.文化使命擔當培育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斗爭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保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特質,保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原理。中國共產黨從創建以來,就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自己的根本實踐原則,積極地追求人民大眾的幸福生活,新時代文化使命的擔當,就在于堅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和革命性,培育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斗爭精神。
2.文化使命擔當培育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
中華民族風風雨雨幾千年,雖然經歷過許多曲折,但最終都走向多民族的統一,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是代代傳承的內在精神力量。新時代文化化人育人培元使命擔當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添中華優秀文化以時代的新內涵,進而以優秀的傳統文化培育人民大眾的愛國主義精神,高舉愛國主義的精神旗幟,團結各族人民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明天。
3.文化使命擔當培育人類共贏共進的世界情懷。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僅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還是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的文化,不僅站得高,看得遠,而且看得寬,關注著人類發展的共同命運。在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征程中,新時代文化使命擔當價值之一就是培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以改革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以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為追求,深懷人類共同發展、協同發展和共贏發展的精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價值的多樣化是文化多樣化的對應狀態,新時代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意義就在于堅持社會主流文化的主導作用以引領社會價值的正確走向。
1.社會價值觀多樣化的現實存在。
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意識形態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內容取決經濟基礎的狀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制度是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對應的新時代文化必然是是多樣化與多樣式的存在,對應的社會價值觀念客觀地必然是一種多樣性的客觀存在,特別是在信息化及其全媒體、自媒體時代,文化的多樣化與社會價值觀的多樣化是一種社會現實與發展趨勢。
2.社會價值觀的正確引領勢在必行。
從古至今,從中到外,社會正常有序發展需要主導文化的存在,需要主導文化下的核心價值觀引領。中國是一個大國,在走向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既要文化多樣繁榮發展,更要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主流文化的主導及其價值觀的正確引領,才能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要求,在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3.文化使命實踐社會價值觀的積極引領。
文化化人育人培元歸根結底在于培元,依據在于文化內在結構的辯證統一。文化從外到內的構成來看,表層是器物文化、中層是制度行為文化,內核是價值觀念及其思維方式,核心的價值觀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外層的文化現象,而外層的文化影響培育著核心價值觀念。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使命擔當,從社會價值引領的意義來看,就在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元以正確地引領社會價值觀走向。
只有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才能保證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保證文化建設的科學性,保證文化建設的有效性,從而保證文化環境的優化,保證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價值實現。
1.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堅持先進文化建設方向的正確性。
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是人民大眾的立場,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是人民大眾的追求,繁榮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堅持和完善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指導的根本制度。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為人民群眾服務的性質,進而保證文化環境之先進性的內涵,才能達到以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真正目的。
2.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堅持先進文化建設方法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又是科學的理論,既堅持價值上的人民性又堅持方法上的科學性,按照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在文化建設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又立足偉大的時代發展文化,既積極吸收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又堅持文化自信的原則以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便能以繁榮的社會主義文化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新人。
3.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堅持先進文化建設效果的顯著性。
馬克思主義具有開放性的品格,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文化化人育人培元方法和途徑隨著時代發展而發展,不再是以往單向度的從上到下的政治灌輸,而是按照文化建設的規律,“堅持從娃娃抓起,著眼固本培元、凝心鑄魂,突出思想內涵,強化思想引領,做到潤物無聲”[5]使文化育人融合于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通過和風細雨式的感化人、塑造人和培育人,通過公共文化體系的建設來滿足人民大眾的基本文化需要,使人們在文化的消費過程中提升自我,通過輿論的正確引導來引領社會思潮的正確發展,從而實現文化化人效果的顯著提升。
文化使命的實踐既是自覺自為的過程,也是自律與他律相統一的過程,實踐文化化人育人培元從主體要求來說,一要明德致知的自我道德提高,二要社會法律的外在約束,三要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與創新。
1.文化主體要勇于自我革命而為時代道德垂范。
社會哲學與文藝工作者作為主要社會文化主體,在新時代,作為文化使命的主要承擔者,社會道德的傳播者,社會道德的先行者,“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理應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會做出表率。”[6]務必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使自己在創造文化,傳播文化,教化社會的過程中,成為社會道德的楷模與榜樣,從而影響社會道德的普遍提高。
2.文化主體要在外在法律規約下不斷向善向上。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主體的文化勞動創造大都是為經濟利益或者說謀生而從事的社會活動,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在此,文化主體往往經不起社會的經濟利誘,出現一些行為失范現象,甚至以社會文化公眾人物道德敗壞的形象給社會風尚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與破壞。這種狀態單靠內在的道德自律或者社會輿論的力量,往往難以實現文化創造的糾錯,這就要靠法律強制給予配合,從而促使文化主體不斷地向善向上而培育社會的良俗與善行。
3.文化主體要在完善的機制下繼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在繼承中發展,文化主體一代又一代地站在歷史巨人肩膀上繼承著前人的文化成果,而且,文化主體的歷史繼承又是在創新、創業和創造的過程中展開。實踐文化的化人育人培元之文化來源于優秀傳統的本源,文化主體必須與時代同步,必須在不斷完善的機制下,才能深化對中華民族幾千年唯一文明成果認知、領悟,才能對優秀傳統文化展開內容與形式的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切實地履行文化化人的歷史使命。
文化產品與其他產品不同,既有商品屬性,又有文化屬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既講求經濟效益更講求社會效益,實現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社會效益,應堅持社會效益優先原則,促進文化產業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1.文化產品商品屬性與文化屬性的意蘊。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產品作為商品在社會取得共識。文化產品既然是商品,就要按照商品生產、交換的市場原則進行生產經營,而不是像改革開放之前那樣,全部由政府按公共產品來提供。但文化產品又具有文化本身的屬性即文化化人的功能與屬性,從而關乎人之為人的素養與人格,關乎人自身的文明,關乎新時代民族復興的靈魂鑄造。
2.文化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辯證統一。
隨著人們收入與消費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精神需求更加突顯,文化生產及其文化產業也日益興盛。但是,由于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與人們文化消費的非理性誤區的存在,文化生產與創造往往只顧經濟效益而不顧社會效益,市場上文化的低俗化、媚俗化和庸俗化就是這種情況表現。而文化產品的文化屬性決定文化產品的真正價值在于樹人立德,為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提供正能量,文化生產創造更要講求社會效益,社會必須糾偏文化市場的失范,促進文化生產經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以實現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社會效益。
3.完善體制機制以促進文化產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在新時代,文化產業日益成為朝陽產業與支柱性產業,從而具有重要經濟價值,但更重要的是文化產業在實現經濟價值的過程中,始終要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先進要求,實現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社會價值。這就要求,在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從文化的生產創造到文化的營銷經營,從文化的營銷經營到文化的市場消費,既要發揮文化市場調節的決定性作用,更要以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為根本要求,堅持和完善發展文化產業的各項制度、體制和機制,通過文化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優化內在結構,促進產業向著化人育人培元的正確方向發展。
概而言之,文化是人化與化人的辯證統一,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使命任務在于“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7],以文化人育人培元,自覺地擔當文化歷史使命的時代價值既在于提升文化主體的自身素養,又在于推動人類的文明進步,還在于為中華民族的時代復興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動力之基礎。實踐文化化人育人培元的價值,擔當文化時代使命,既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以保證文化發展的先進性及其文化環境的優化;還要堅持教育者首先要被教育的原則,完善文化主體的明德創新機制,以道德楷模的力量引領社會向善向上;更要在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堅持文化產業的正確發展方向,保證文化化人育人培元之社會價值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