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然
(江蘇省體育總會,江蘇 南京 210029)
據相關媒體報道,一位排壇資深教練在一個全國性論壇上談到排球制勝規律時說:“現代排球的制勝規律,重點不是在后排技術,而是在網上技術。”他列舉了中國女排在2019年世界杯賽中的扣球與攔網得分都領先于幾個強隊的例子后,得出結論:“排球制勝規律是在網上。誰能在網上有高度,在網上打出攻勢排球,誰就在扣球和攔網上占據優勢,誰就能把握排球比賽的主動權。”
這種論點經相關媒體傳播與宣揚后,是否會誤導受眾,把訓練方向引入迷途,把人才培養導向曲徑值得探討。
制勝規律“是指在競賽規則的限定下,教練員和運動員在競賽中戰勝對手、爭取優異成績所必須遵循的準則。制勝規律的組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制勝因素,對專項運動成績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二是制勝因素之間的本質聯系”。“每個運動項目中,制勝因素一般都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個群。”[1]簡言之,制勝規律是一個隊要想在比賽中戰勝對手所必須遵循的準則和具備的各種技戰術能力。
中國排球界通常講的戰術指導思想、訓練指導思想、訓練理念等,實際上就是制勝規律。這是各隊在訓練比賽中,所追求和達到的目標與方向。
排球制勝規律,必須遵循排球運動訓練的客觀規律,順應世界排球技術戰術的發展趨勢,符合本國、本隊的具體特點。
正確認識與踐行排球制勝規律,對于掌握排球訓練規律,運用科學訓練理論,塑造運動員技術能力,加速運動員成長過程,形成本隊戰術風格,制定比賽致勝策略,使訓練與比賽朝著正確的目標與方向進行,具有重要而長遠的現實意義。
根據上述制勝規律的定義及其重要意義,結合實際比賽情況,上述這位教練所謂的“排球制勝規律是在網上”和“攻勢排球”等判斷與論點,恐怕從理論到實踐都值得商榷。
眾所周知,排球的進攻與防守、網上技術與后排技術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防守是進攻的基礎;進攻是防守的繼續,也是防守的目的。只有防守(接球)成功,進攻才能實現;只有進攻有效,一切防守努力才有意義。進攻與防守,網上技術與后排技術,好比人的左腿與右腿,也猶如核彈頭與載運火箭,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誰能說孰輕孰重?哪個是重點或非重點?
作為訓練過程的計劃安排,進攻或防守可以有抓某一重點的先后之分;攻強守弱或守強攻弱的隊,為補短板也可以在訓練上有所側重。但作為現代排球發展方向的制勝規律,兩者必須等量齊觀,均衡發展,并無重點與非重點之別。任何片面強調一方而偏廢另一方的觀點都不可取。
從比賽過程的技術發揮來看,中國女排在2019年世界杯的優勢與勝利絕非僅僅是扣球與攔網。南京一位球迷在中國女排奪冠后對筆者說:“這次中國女排一傳穩定、防守起球、二傳得力,比過去大有進步,保證了進攻充分發揮。”不難設想,倘若一傳亂飛、防守失球、二傳走火,便不能實現所謂的“攻勢排球”。排球制勝規律是一個攻防完整的體系(一個“群”),不只是扣球與攔網,是一攬子工程,不是一錘子買賣,怎么可以片面、孤立地認為“排球制勝規律是在網上”的“攻勢排球”呢?
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9年前,有一位人士在相關媒體先后發表兩篇題為“數據分析看中國女排技術水平 攻勢排球才是取勝之道”,和“再談攻勢排球……”的文章,其論點同上述教練的發言如出一轍。這位人士分析了2010年世界女排大獎賽,日本隊分別戰勝奧運會冠軍巴西隊和世界杯冠軍意大利隊,并在前6名隊伍中的扣球得分雄踞榜首,而中國隊的扣球得分屈居末位,就斷言“攻勢排球才是取勝之道”。
當年同月,筆者也在同一媒體發表了兩篇題為“攻防全面 彰顯特點 才是中國隊崛起之途”的文章,對這位人士的“攻勢排球”論作了比較詳盡的說事論理。筆者指出這位人士只看到日本隊扣球得分的結果,而忽略其出類拔萃后排技術的支撐作用的全過程;只看到當時中國隊扣球得分低下,而忽視神勇王一梅和睿智李娟等隊員進攻能力的發揮,受到本隊疲軟后排技術的嚴重制約。單純以扣球攔網技術的得失論英雄,無視后排技術作為基礎功能的重要作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網上”、不看“地上”,很難對事物做出正確判斷。
人們記憶猶新,在那個時期,中國女排曾不止一次輸給日本隊和泰國隊,難道是我們的身高、扣球水平或“攻勢排球”不如對手嗎?業內人士對此應當了如指掌,心知肚明。人們不能輸球敗因不清醒,贏球緣由也不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攻勢排球”是個偽命題,這個提法本身就缺乏科學性和邏輯性。任何排球比賽,有進攻、必有防守,有防守、才有進攻。比賽沒有單純的“攻勢排球”或“守勢排球”。
因此,技術全面提高,攻防協調發展,是六人排球運動訓練的永恒主題。與這個主題相悖的“重攻輕守”或“重守輕攻”及其變種的觀點,都違反排球訓練規律,歪曲正確發展方向,背離比賽制勝法則,抑制人才成長。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古今中外違背規律的教練及其球隊,很難在賽場上揚眉吐氣,甚至是折戟沉沙,鎩羽而歸。人們只要認真一想,就能找出不少這類的例證。
中國幾代排球人艱苦創業,奮勇拼搏,不遺余力地研究與探索既順應當代世界排球的發展趨勢,又適合中國人特點的訓練規律,并在不同的技術發展時期都提出了適應當時認知水平的制勝規律(通稱戰術指導思想等)。在1958、1972、1978、1989和2001年5次全國訓練會議上,經過教練專家討論、會議總結確認的制勝規律(戰術指導思想)中的第一句文字都是“技術全面”。這是中國幾代排球人,通過實踐檢驗提煉出來的真知與智慧[2]。
2001年全國排球訓練工作會議,總結了50年的排球訓練經驗,通過與會教練專家的論證,在1989年訓練工作會議提出的24字制勝規律的基礎上,補充了“加強體能”的內容,形成了如今28字的表述,即“技術全面,突出特點,準確熟練,快速善變,發展高度,加強體能,不斷創新”。這是指導我國排球訓練比賽工作的理論原則與發展方向,反映了當代世界排球發展趨向,也是在比賽中制勝對手的技術“武器”。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排壇擁有豐富實踐經驗,掌握科學訓練理論,造就大批優秀人才,女排取得10次世界冠軍,男排也曾有榮耀的過去。這足以證明中國排球人,對排球制勝規律的認識是比較全面、準確的。
國際排聯教練委員會原主任霍斯特·巴克博士(Dr.Horst Baacke,前民主德國人)在一篇文章和講課中指出:現代高水平排球隊,必須具備3個具有決定性的、不可缺少的因素——VHP。即:
V:Velocity and variety of play快速多變的打法;
H:Height of action above net加強網上實力;
P:Perfection of skills完美無缺(全面準確)的技術。
巴克先生把這VHP三個字母稱之為“魔法三角形”(magic triangle),他認為,沒有高水平三角形的VHP就不可能在比賽獲得好結果;如果三角形之中的一個邊太弱,就幾乎不可能補償其他兩個邊、即便是強有力的邊;或者說,其中一個邊太弱,其他兩個邊必須付出驚人的努力,才有可能獲得相應的彌補。因此,三角形VHP的三個邊必須均衡發展,只有這樣的隊才是高水平的隊,才能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高水平的排球隊,除了具備上述VHP 3個因素外,還要有良好的體能狀況和比賽經驗等[3]。
巴克先生的VHP把攻防之間的既聯系又制約的關系分析得令人信服。亞洲某些隊 V或P很強,但H很弱;歐洲某些隊H很強,但P很弱。技術戰術不全面、不平衡,都不可能成為真正強隊。
中外專家對排球運動客觀規律的認知不謀而合。這說明中外專家對排球制勝規律認識的客觀性、全面性和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