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佳 蔣軍偉
(浙江萬里學院 浙江·寧波 3151000)
2013 年以來,政府開始積極推動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深化產教融合向應用型高校轉變,提倡“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新形勢下,產業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出更高要求。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 號),提出“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成長路徑”“增強復合型人才培養能力”。
2004 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在職業學校推動學分制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4]10 號)。2010 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提出要建立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實行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認證、評估與轉換系統,從而實現各類教育形式縱向溝通、橫向銜接,搭建終身學習的“立交橋”。
“學分銀行”是一種參考銀行業務開展的過程,將學生學習碎片化、多樣化的學習成果通過學分銀行來轉化人才培養學分的一種管理模式。它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專業教學的基礎上,去拓展大學生活,獲得學習成果,實現不同類型學習實踐成果的互認與銜接,是推動產教融合、終身學習發展的重要手段。
浙江萬里學院以教學為主的應用型大學為辦學定位,堅持“以生為本、以師立校、面向市場、國際接軌”的辦學理念,以服務人才培養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產科教融合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推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具有“服務型追求、創業型特色和國際化特征”的國內高水平應用型大學。
浙江萬里學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倡導以生為本,積極開展有效的學分互認體系。如學校允許優秀的一年級學生轉專業,再次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鼓勵優秀學生參加國內、國外交換生項目學習,出校、出國和出境進行交換學習,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學院還會根據專業特色,組織高年級學生通過專業考試和相關專業的面試,由學院組織企業相關負責人根據行業人才培養需求,選拔校內優秀的學生進入企業進行“真題真做”的頂崗實習,實現高校與企業共同人才培養的目標,做到學生與社會的無縫對接;提供豐富、便攜的移動開放式教學資源,學生通過線上學習、線下完成教學任務獲得學分。
產教融合下浙江萬里學院的“學分銀行”是在充分理解“學分銀行”精髓的基礎上的一種模式,是根據現實情況具體分析后,進行實踐操作的。它是將人才培養方案外(內)的課程學習成果在一定的條件和要求下,轉換到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進行認定,以達到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它保證了本科人才培養的完整性、真實性,體現了應用型人才培養形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學校允許學生在錄取專業學習一年后,根據對專業和行業的進一步了解,如對現有專業興趣轉移,則可提出轉專業申請。該類學生對應的所有成績達到學校轉專業的相關要求,經學生本人提出轉專業申請,通過公開、公正和公平的審核機制,讓學生再次選擇專業。轉專業在學籍異動后,將原專業的修讀課程與現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課程置換后,將合理的課程修讀納入新專業的人才培養,將與新專業存在一定遠離的課程納入選修范圍。
高校間的學分互認模式,包含了本校學生到港、澳、臺及地區的學校,到國外高校和到國內高校的交換學習。高校間的交換指在高校優質的教學資源共享和高校間的互動交流,滿足學生第二校園經歷,擴大高校教育輻射面。跨校人才培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故跨校的培養置換以學期或學年進行對接,不再涉及課程,而是以修讀學分數為轉換原則。保留跨校學習的記錄和銜接本校學習,實現人才培養的無縫對接。
浙江萬里學院在產教融合旗幟指引下,與地方政府和企業有著深度合作,高校為當地經濟服務,愿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從而實現人才培養由學校到社會的無縫對接。企業的創新和活力需要人才的引進,也同樣需要高校的支持。校企合作由此牽上了高校與企業雙方的手,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校專門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在校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后期到企業參加頂崗實習,部分學院的專業實行了“2+2”“3+1”等不同模式的人才培養,在高校理論知識學習后,同時進入企業進行實踐教學。
人才培養方案適時調整為實際需要的個性化、特色培養,保證高校的培養的不間斷和到企業的零著陸,直接上崗的需要。
隨著網絡現代化的普及,MOOC、視頻公開課、爾雅課堂等優質化教學資源的等發與開放,網絡教學的迅速發展,優質的網絡課程提供的優質教學資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共享輻射。學生學習不再局限于課堂,更加便利和多選擇地獲取知識。
學校為促進學風建設,倡導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對自主修讀達到課程要求的課程置換到人才培養方案。
面對單一的招生渠道,特定的培養目標,規定剛性的培養規格,采用一致的審核標準。在高度發達、便利的學習環境下,學習者可以自由的選擇。學校需要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柔性化設計,讓學生多途徑發展,滿足學生個體發展和社會會展需求。但目前,學分認定體系執行雖有依據,但碰到具體學生個體時,卻往往又會出現個別情況還是難操作現象;或者是如何保證和監控學分認定體系的質量及如何體現出公平、公正性。學校需要進一步總結和反思學分互認體系,以保證教學秩序正常運行。
當學分互認體系僅在少量學生群體中體現時(如交換生項目,校企合作項目),如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其中。也就是當學分認定體系發展到一定程度(量)時,如何將學分互認體系的標準或方式(交換生項目,校企合作項目)體現到人才培養方案中,而不是游離在體系外,以培養的模式固定下來,讓更多的學生體會到學校在以生為本的理念下為學生作出的努力。
學分互認體系中學習者是受益最多的,但“受益”如何真正讓學習者自主去完成?這需要學習者積極、誠信地去自我管理。學分互認體系中的交換生項目和校企合作項目等,學習者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行設計個性化學業規劃,當有合適機會時,應積極參與,并以誠實的基本態度對待學習、接受各類考核、申報學習成果等。
學習者要把學習權控制好,在學校提供良好的學習途徑時,而不是把它當作簡單的換個“學習環境”或是當作游玩的機會。
校企合作項目緩沖了學校就業壓力,滿足了企業用人的需求。如何擴大學生參與度,如何讓學生到社會“零著落”,讓大學生“零培訓”進入社會。社會需要讓高校參與到服務地方經濟,高校不能僅僅提供的是出謀劃策(方案),更多的應該是通過人才的輸出服務地方經濟。高校人才的輸出更需要社會與高校合作辦學,實現定制的人才培養。
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度開展,一方面可以彌補高校培養人才與社會的脫節環節的漏洞,另一方面可以將社會對“新人”的培訓期提前到在校,實現畢業即就業。
對于應用型地方高校,產教研除了高效教師其實更重要的一頭牽著我們培養的學生,一頭連接著社會企業呼喚的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如何通過“學分銀行”架起這橋梁的作用,讓學生通過學分互認體系的促進,實現自己學習目標,實現學校多樣化的人才培養目標,服務地方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
本文是對浙江萬里學院學分互認的實際操作的實踐小結,也是對此項工作的反思。在產教融合的推動下,一方面積極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另一方面積極總結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學分銀行建設,使學分銀行成為學生學習的資源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