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瑩 馮慶鯤
(肇慶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 廣東·肇慶 526000)
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程是培養體育專業人才的重要基礎課程,此類課程的學習將為體育專業生今后的教學和科學指導訓練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然而,由于這類課程涉及的基礎知識內容多、涉及面廣、抽象和專業性強,加之體育生理論知識基礎薄弱,學習中普遍感覺較吃力,學習效果不佳。[1]此外目前這類基礎課程主要采取教師教學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灌輸知識點,學生參與教學互動的機會很少,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
微信是一款跨平臺手機應用APP,可以覆蓋幾乎所有量產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作為當今流行的交流軟件,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識到移動教學手段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借助公眾號功能,可在微信平臺上實現管理者和關注用戶的全方位溝通、互動。因此,通過微信平臺將大大增加師生交流的機會,同時對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擴大知識面和提高理論知識應用等具有重要意義。
運動人體科學學科包括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處方、運動訓練學、運動心理學、運動康復及運動醫學等課程,[2]專業性強,知識涵蓋面廣,因而要求學生有較好的理論基礎。然而,體育生的理論學習基礎較差,加之理論授課過程較為沉悶和單調,體育生性格多為喜動惡靜,對理論課的學習缺乏熱情和興趣。
實驗室操作技能作為課堂理論知識轉化為社會實踐技術的關鍵環節,對運動人體科學類知識的學習起到了極為關鍵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但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對運動人體科學類知識的實驗操作重視程度不夠,很多高校缺乏運動人體科學類實驗室或實驗室條件較為落后,更談不上給予學生將實驗室所學知識服務實踐的機會,尤其是一般院校很難擁有完備的運動科學類實驗室。實驗操作機會的缺乏,不僅使學生失去了動手操作和鍛煉的機會,而且使學生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變成了死板的“資料”。當前高校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室的匱乏成為此類課程學習的重要障礙,缺乏實驗室實驗操作機會便失去了課本理論知識轉變成社會實踐技能的橋梁。[3]
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知識的難度和深度是影響當前體育專業學生學習此類課程學習積極性的關鍵原因,再加上學生自身基礎偏差,導致相關課程的學習情況不容樂觀。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運動生理學課程非常難,難以掌握消化課堂所學知識,有些甚至放棄。
微課是“微型視頻網絡課”的簡稱,是以微視頻為載體,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疑點內容,或是反映課堂中某個教學環節和教學主題的教與學活動。相對于傳統一節課要完成的復雜眾多的教學內容,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又稱為“微課堂”。2013 年以來,隨著微課的逐漸應用,微課及其資源建設進入高校教學改革,并逐漸系統化和規范化。[4]鑒于微課內容精簡、教學“情景化”和成果開放性等特點,國外主要將微課用在翻轉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程內容較多,知識體系較難,學時較少,使得體育生無法把握重點內容,對此類課程的學習和復習更加吃力,學習倦怠甚至放棄。通過微信平臺,將繁多的內容總結概括成重要知識點講解并制作微課,方便同學們便利獲取學習資源,把握學習重點,加深理解所學的相關知識。
微信作為近幾年來興起的交流軟件,以其便捷性、廣泛性、實時性等特點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微信平臺作為社交軟件的一種提供了多種功能,其中包括文字發送、圖片發送、視頻發送以及語音對講等。[5]體育生通過微信平臺,將運動人體科學課程中不明白的問題及時向老師反饋、交流。同時,運用朋友圈,將不懂的問題發布動態,吸引其他同學對問題進行探討,有利于加深對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實現自主學習。
公眾號平臺是微信的特色之一。用戶通過關注公眾號后就可以瀏覽其發布的內容,還可以將有趣的新聞或者事件分享朋友圈。此外,微信平臺還具有建立微信群和朋友群聊的功能,滿足多人進行溝通交流。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發布與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相關的動態,讓學生從不同一種角度來看待這門學科。通過學科最新研究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習激情,提高學生對運動人體科學課程學習的重視度。
目前大學生的健康狀況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亞健康、飲食不當以及生活作息紊亂等問題在大學生中并不少見。當代大學生具有的個性獨立、自我意識強和思維靈活的特點,易于接受新事物,這使得微信在高校大學生的普及和受歡迎的程度超過社會其他群體。[6]根據這一特性,建立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程微信公眾號平臺,推廣有助健康的知識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大學生的健康水平。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程的學習最終是為了更好地指導群眾健康,因此必須將理論知識與大眾健康教育相結合,更好地將理論應用于實踐。
體育學包括體育教育、運動訓練、休閑體育和社會體育管理與指導等多個專業,每個專業的培養目標不同,在運動人體科學知識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7]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的授課往往是一人教多個專業,講授的內容總體上沒有太大差別,導致教學缺少針對性。單一的課堂教學已經無法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需要,因此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平臺所發布的不同類型知識,自主選擇本專業所需要的那一部分,進行二次學習,達到人才培養目標。
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程的開展目的在于培養高素質全面性的體育專業人才,所學需要運用到體育實踐中去,不僅需要重視學生在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堂中的學習,更應注重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的培養。[8]在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程中,應處理好課程目標與專業培養的關系,利用微信平臺進一步細化具體的能力指標,并根據不同的專業進行調整,使其滿足各個專業的培養目標。
由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時間和地點都受到限制,學生的學習常常處于被動狀態,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難以培養其學習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的興趣。[9]除了課堂學習,學生課后二次學習大多為課余時間,最大的限制因素就是學習便利性和知識全面性。而微信平臺恰恰滿足這些要求,并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和信息技術,為學生二次學習提供更廣闊的平臺。運動人體科學課程的教學應與實踐相結合,學生瀏覽微信平臺發布的最新研究進展,可將理論知識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并拓寬其知識領域。[10]
另外,課堂上僅僅只講授書本內容難免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難以理解書本中理論知識。教師可通過微信平臺上發布的最新科研成果,可以在講授書本知識的同時充分利用研究數據,用數據來論證所講授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目標。
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程的開展有助于學生樹立學生科學健身意識,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儲備,提升學生身體素質,促進終生體育意識的養成,但存在知識體系較難、理論與應用分離以及學生學習倦怠和缺少積極性等困境。高校運動人體科學課程應用微信平臺有利于加快轉變教學方式,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能力,將會成為運動人體科學理論課程教學的一種全新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