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姣姣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 河南·安陽 455000)
為積極響應、貫徹和落實《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于廣泛引導和動員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的通知》,發揮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服務社會的重大社會責任,2018 年7 月,由我院思政部、團委組隊、帶領我院學生志愿者,深入林州市兩大貧困村開展了精準扶貧入戶調研等相關活動。在暑期實踐結束后的座談中,有一位學生談到,這次活動讓他更真實而深入地了解和認識了社會,讓他深有感觸,對身為醫學生應肩負的責任和義務、背負的情感有了更切膚的體會,對醫護工作者的使命感、榮譽感有了更切實的認同……
實踐證明,組織參與醫療扶貧活動、助力地方健康扶貧對醫學高職院校學生有很好的育人效果。它是醫學高職院校補充思政課實踐課、開展課程思政的好方式。通過更具專業特色的思政課第二課堂形式,打破了思政課“孤島式”開展的困局,搭建起思政課與醫學專業課相融合的平臺,扶助醫學生在健康扶貧實踐活動中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實落實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與此同時,這也是助力醫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打造醫學院校品牌特色、服務地方建設的“三全”之策。
基于高職院校注重職業技能培養的特殊性,醫學高職院校所開設的思政課普遍存在缺少社會實踐教學的問題,尤其是與學生醫學專業相結合的思政課社會實踐活動,這容易導致思政課成為空中樓閣,嚴重影響著思政課理論轉化落地為學生實踐行為的效果,[1]同樣也很難使思政課切實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醫學高職院校組織醫學生積極參與地方健康扶貧活動則可以充分填補這一空白。
活動中,思政課教師可以結合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向學生介紹我國精準扶貧這一工程的歷史背景、發展歷程、經典人物、當前狀況等基本情況,引導學生加深對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章節內容的理解和感受,體會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三下鄉” 送醫療服務、衛生知識宣講等具體的健康扶貧活動中,可以高度呈現醫學生未來的工作場景、內容,在這樣的情景中,有助于思政課教師開展貼近醫學生、契合醫學專業、更生動、具針對性的思政課,指導醫學生在一言一行中貫徹落實職業道德。
醫學高職院校在構建大思政格局的實踐中,存在思政課與醫學專業課“兩張皮”的情況。思政課教師不了解醫學專業知識,難以開展與醫學專業結合的育人活動;而專業課教師由于學科教學任務重或本身思想境界的關系,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導致醫學高職院校各學科教學中缺乏滲透、甚至相互沖抵,難以形成強大合力。[2]而醫學高職院校積極助力地方健康扶貧活動則可以搭建起思政課與醫學專業課教學交融的橋梁,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共同投入實踐活動,協同備課、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實現思政課教學與醫學專業教學、實習實踐無縫對接,成功組建高質量的、具有針對性的“大思政”課堂教學:思政課教師在工作實踐中引導、幫助醫學生知行轉化,避免出現部分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出現知行轉化混亂的問題,切實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醫學專業教師將醫學理論教學、臨床實踐與職業道德培養結合起來,通過帶隊教師在實例中的言傳身教,現身說法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感染和影響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薄霸袊蟮?、了解國情民情”,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大學生寄予的期望,也是當代大學生把激昂青春夢融入偉大中國夢的時代背景和必然選擇。然而,當前功利主義在高職醫學院校學生群體中盛行,高職醫學院校學生存在一定的“金錢至上”“實用主義”的思想,對于國家大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缺乏認識,認同感、責任感缺失。[3]
作為醫學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參與健康扶貧活動可以引領醫學生扎根社會基層,將學生從狹小的自我中引導向社會的廣闊天地中。在參與健康扶貧中,通過導醫義診、志愿服務等活動,體察患者疾苦、了解中國國情社情,使之接地氣、有底氣,激發醫學生對國情社情、行業發展等方面的關注,培養醫學生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和醫療衛生行業發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能夠如同百年來的青年先輩們一般,積極投身時代洪流,在腳踏實地的醫學實踐中經歷、助力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程,鑄就自己、實現當代偉大中國夢。
醫學高職院校旨在培育高等技術應用型醫療從業者,是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第一線守護人,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擔負著建設健康中國、和諧社會的重要使命。然而,另一方面,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頻發的醫患信任危機卻暴露著部分醫療從業者在思想信念、職業道德、人文素養等方面的缺失。[4]因此,醫學高職院校在認真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上,應慎之又慎。
在參與健康扶貧相關活動中,可以高效的實踐醫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能力,同時在面對現實生活中復雜而鮮活的病例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深化學生對生命和健康的理解和敬畏;在帶教老師的現身教學中,感受良好醫患關系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形成以病患為中心,尊重和關愛病人;在帶教老師充滿同情心和對醫學事業的高度責任感的影響下,養成助人為樂、治病救人、團結協作等良好品質,提升醫學生的職業責任感;[5]在健康扶貧過程中,隨著學生對當地扶貧工作的深入,有助于增強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對醫學職業和家國的責任感。因此,醫學生積極參與健康扶貧工程,既是醫學生深化理論知識、鍛煉專業技能的過程,也是培養良好道德品質、人文素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過程。
新時代大學生在思想觀念上深受諸如“人間不值得”等網絡“喪”文化的影響,現實生活中對高職院校生活存在不滿等負面情緒,往往會出現諸如厭學、萎靡不振、人生無意義等情況,不利于在校醫學生的健康成長。另外,高職院校醫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面對忙、亂、累的工作內容和沖突的人際關系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厭煩、職業自我認同感低等職業倦怠問題。她們在繁忙、緊張的工作中疲于奔命,又甚少能夠獲得患者及家屬的正面情感回饋,尤為感覺迷茫、辛苦、無意義,存在對該職業缺乏認同感、歸屬感和獲得感的問題。
在開展送醫送藥下鄉、組織醫療培訓、開展公益醫療服務等健康扶貧工程的具體活動中,由于脫離了“人生無意義”的空洞的思考情景或高速運作、繁忙的醫院工作環境,接觸到最平實、底層的社情民意,醫學高職院校學生可以更細致地了解、感受病人、家屬和社會大眾的心理,觸動學生共情;在接受、面對和克服現實問題過程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精神,體驗意義學習,啟發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自覺關注病人及家屬的就醫體驗,有助于幫助醫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樹立人生理想、職業理想;在一對一的幫扶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職業行為給當地貧困戶送去幫助和關愛,并非常直觀地收獲到來自于患者及家屬的感激、尊重,有助于緩解內心焦慮等負面情緒,職業認同感、成就感和獲得感也就油然而生,并提供了珍貴的職業發展動力。
醫學高職院校積極參與健康扶貧工程是進行教學改革、貫徹“三全育人”理念、構建大思政格局的有效形式,有助于提升醫學生的綜合素質,更好地履行醫學高職院校的育人職責。與此同時,在助力醫學高職院校打造校園特色品牌、提高院校知名度,承擔社會責任、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也有良好成效,值得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