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選
(甘肅省環縣第五中學 甘肅·慶陽 745700)
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融入家國情懷旨在讓學生深刻認識國與家之間的關系,個人是構成國家的基本單位,國家繁榮昌盛是個人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個人良好的發展對實現中國夢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高中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對我國幾千年的發展歷史產生深刻的認識,優秀的民族文化可以讓學生產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歷史發展中的英雄人物可以讓學生感悟家國情懷的深刻含義,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對家庭、國家的責任心,并將之轉化成建設祖國的內在動力。
古時候的家庭是以宗族形式存在的、以血緣關系為依托的社會單位,在家庭中,父親是實際的領導者,是家庭權利的象征。孩子不但要聽從父親的命令,還要盡贍養義務,此所謂孝。國家的君王在國家中的地位與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同,君王管理國家,對百姓的安全負責。而臣子與百姓需要對君王絕對服從,并且要進行納稅,此所謂忠。在家庭中“父要子死子不死不孝”,在國家則表現為“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這種家國情懷是建立在專制基礎上的,其缺乏民族性,屬于不可取的文化內容。但是這種忠孝思想也讓我國出現很多具有高尚情操的事跡,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以及無數忠君愛國的英雄人物,他們雖然在時代背景下無法擺脫愚昧的思想,但是這種偉大的家國情懷值得后世人們學習。
現代社會國家延續了古時候的結構形式,但是家庭成員互敬互愛,社會也倡導自由和平,我國成為人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引導下,向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行。現代的家國情懷更多是指家庭和睦與國家穩定,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才能更好的享受自己的生活,促進社會和諧。家庭作為社會中的基本單位,對促進社會穩定有著極大的幫助。家國情懷還要求每位公民在外敵侵犯時保衛國家和平,同心協力捍衛國家尊嚴。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社會對素質教育的呼聲不斷提升,多數學校已經開展德育課程以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德育為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高質量的德育教育可以促使學生產生正確的道德觀,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并且高中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其道德水平會對中國夢的實現產生很大的影響。給予國家觀念展開家國情懷教學,可以讓高中生更加熱愛家庭,熱愛祖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修身治國平家齊天下”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在強調個人與家庭、國家的關系,其中的核心價值觀念是以人為本。家國情懷可以很好的與高中歷史教學融合在一起,歷史知識中蘊含了豐富的家國情懷。從家庭層面來看,高中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懂得尊老愛幼的家庭道德思想;從國家層面來看,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會萌生民族自豪感與社會責任心;從個人角度來看,家國情懷與歷史教學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人們都認為高中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只有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績才能進入優秀的大學,這樣才能讓今后的人生更加順利。如果沒有良好的畢業率,學校將會面對生源流失的情況,這不利于學校今后的發展,所以教師以及學校領導都非常重視學生的成績,這導致高中學生背負嚴重的學業壓力,很難產生學生興趣,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很難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更多內容。想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就一定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認可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在向學生講述歷史知識時,尤其是在講到偉大的歷史人物時,教師可以深入挖掘英雄人物背后的歷史故事,讓學生更深入的了解岳飛寫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心情,指導學生體會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邁,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對家國情懷產生更深的認知。向學生講述歷史故事也能幫助學生舒緩情緒,降低學生因學業產生的心理壓力,從而讓學生投入到歷史課堂教學中,這對提升課堂質量也有著很大的幫助。
轉變教育觀念后,高中歷史教師還應當重新整合教育內容。除了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滲透家國情懷外,教師還需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與高中學生的思維接軌,消除與學生之間的隔閡,從而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保障教學內容的順利實施。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的交流較少。一方面原因是老師要秉持工作原則,維持班級秩序,會樹立嚴肅、威嚴的形象,這會導致學生主動疏遠教師。另一方面原因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年齡上的差距,與學生存在認知方面的差異,對待事物看法的不同。想要保障歷史教學的深入進行,讓學生更好的領悟家國情懷,教師就需要與時俱進,全面了解當今教育要求和內容,從而對課程設置和標準產生全面的認知。同時在先進理念指導下與學生更好的交流溝通,這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能促使教師對學生的思想狀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教師可以依據對學生的了解調整教學內容和計劃,促使學生更好的展開歷史知識學習,同時將家國情懷內容,將來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想要將家國情懷融入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就需要豐富教學形式,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從而更深入感受家國情懷思想。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與書本內容知識相比,多媒體可以承載視頻以及音頻的形式。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以歷史為背景的電影,讓學生在放松之余了解歷史知識,感悟家國情懷思想。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校園周邊的文物景觀。這些景觀背后都有豐富的歷史故事,在學生參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當講解員的角色讓學生了解其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從而讓學生樹立起報效祖國的偉大信念。最后,教師還可以舉辦小型的演講比賽,以家國情懷為主體,讓學生搜集歷史故事,并通過故事講出自己對家國情懷的看法。在演講完成后,可以由學生之間互評,也可以由教師進行點評,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程度,同時提升對家國情懷思想的認知程度。在豐富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從多角度看待家國情懷思想,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萌生民族自豪感。
想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凸顯家國情懷的教育效果,就必須有一支綜合素養較高的教師隊伍作保障,這樣學生才能學到更豐富的歷史知識,同時對自身產生正確定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師的聘選過程中,除了要考察教師的專業素養外,還要對教師的道德素養有一定的了解,剔除行為不端人員,讓教師在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知識教育的同時,還能為學生做表率,促使學生更健康的成長。學校還應當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讓教師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此外還要鼓勵教師不斷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構建起一支具有較高綜合素養的教師隊伍,為學生構建高質量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對家國情懷產生更深的感悟。
家國情懷經過長久的演變,雖然轉變了形式,但是其內核并沒有發生變化。將家國情懷思想滲透到高中歷史教學中,可以促使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產生文化自豪感,并將之轉化為奮斗的動力,為家庭和睦、國家富強不斷努力。在教學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認可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需求,從而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教師還要整合教育內容,通過對現代教育理念的學習更合理的設置課程,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更好的傾聽學生的聲音。同時教師還要豐富教學形式,通過多形式的教學手段減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壓力,讓學生保持學習動力,更好的學習歷史知識,感悟家國情懷。此外學校還應當構建一支綜合素養較高的教師隊伍,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好質量的教學。讓高中生領悟家國情懷思想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從而促使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這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